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等比数列(一)评课稿
《等比数列(一)》评课稿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的内容之一,等比数列是学生在学习了等差数列后新的一种特殊数列,在生活中如储蓄、分期付款等应用较为广泛,在整个高中数学内容中数列与已学过的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猜想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等比数列”教学内容分析,无论是基于等比数列的知识性目标、过程性目标还是能力性目标,该课题都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陈后万老师对“等比数列(一)”这节课采用了“导学案”这种教学模式。陈老师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本节课中,陈老师精心准备,创设了丰富的、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了新形势下《课标》的要求。陈老师这节课的设计至始至终都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引入课题类比分析,形成概念深入探究,加深认识思维训练,提升能力”的教学设计很好的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陈老师从温故“等差数列的定义、常数的范围、通项公式、通项公式的变形公式、等差中项”引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知识存储。再对一些数列(多半是等比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进行判断,使学生产生一种“似曾相似燕归来”的亲切感。如当学生表述等比数列的定义时,陈老师引导学生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定义。在两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推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陈老师及时对他们的方法进行总结和点评。总之陈老师在课堂探究环节,充分利用学生“似曾相似燕归来”的亲切感,善于激活学生的智慧,能适时适当的给与点拨和引导,从而促成了课堂上知识的自然生成、有效生成。虽然这节课随处可见陈老师先进的理念,精炼的语言,缜密的思维,丰富的内涵,但对于“导学案”究竟该如何用?有几点值得一提。导学案教学模式有这样几个环节:(1)提供学案;(2)自主学习;(3)合作交流;(4)总结评价。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通过它学生能清晰地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和教学重点,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是有备而来的。1时间分配有待调整既然学生的学习是有备而来的,那么在一节课时间的分配上就应该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法。很明显陈老师这节课到最后时间是非常仓促的,让听课的老师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如在“温故知新”这一环节,个人认为时间分配过多,凭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表格”和“问题:下列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可以轻松的解决。又如新知应用中问题2及其变式的探究时间的分配上是不足的。一节课是否有有效生成,甚至是高效生成,主要还是看学生如何解决新知应用中的这些问题,时间分配上的不足有些许的遗憾,才会让听课的老师们感觉意犹未尽。个人认为时间比例上前半部分过重了。2合作交流有待突出尽管这节课随处可见陈老师先进的理念,如引导学生阅读自学、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但在给出引导之后,可能是出于对学生能力的担心又或者是出于对能否完成教学内容的担心,总是未能实现真正的合作交流。如在“探究三:等比中项定义”中,陈老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究,学生也完全可以类比等差中项自然生成等比中项的概念,及等比中项与等差中项的区别。又如在“数列{an}、{bn}是等比数列,那么数列{an*bn}是不是等比数列”的探究中,合作交流并不十分突出,学生思维的活跃有时是超乎我们老师的意料和想象的。3思想方法有待融入本节课在引入环节陈老师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其实整节课都可以将类比进行到底。本节课的知识性目标是达成了,但忽略了一节课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那就是数学思想方法。如在“问题1:在等比数列{an}中。(1)a4=27,q=-3,求an;(2)a1a2a3=8,a5=16,求a4”不就可以引导学生类比等差数列运用方程思想、基本量法吗?要使学生从“学会数学”向“会学数学”转变,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途径。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主动探究的主体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空间。但有时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意图并未被老师所用,我们往往偏离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思想和理念,使这种教学模式流于形式。
本文标题:等比数列(一)评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96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