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三、辨析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4.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5.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8.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9.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10.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11.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12.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13.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14.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15.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4.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5.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6.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必须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8.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10.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11.“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12.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3.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有人认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不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4.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5.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6.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27.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8.经济基础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9.只要物质文明上去,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10.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1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1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1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14.“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5、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居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16、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17、在人们的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18.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19.“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力。20.“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21.人的价值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这一说法不准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它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是通过人类长期实践证明的;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以被认识的问题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通过实践,思维反映存在又反作用于存在,实践是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和辩证统一的基础。实践是驳斥唯心论、不可知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武器。2.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即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和意志。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的目的得以实现。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3.这是列宁在意识起源问题上的正确论断。反映特性是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的属性,它是物质形态在同他物的相互作用中复制、再现他物属性并留下“痕迹”的属性和能力。非生命物质的反映特性表现为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包含着发展出生物反应形式的可能性。生物出现后,则具有了刺激感应性这种反映特性,动物则先后产生了各种感觉和动物心理这种反映形式。高等动物的长期进化则产生了人类和人的意识。这说明人的意识这种高级反映形式不是凭空突然产生的,是自然界3长期发展的产物。列宁的“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的论断不仅是合乎逻辑的,而且是合乎事实的。4.“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是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特征问题上的一个正确的论断。意识固然从非生命的机械、物理、化学反应,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和动物的感觉及动物心理长期演化而来。但它和其他物质反映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感觉不同于动物的感觉心理活动,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人类感知能力在个别方面不如某些动物,但在整体水平上确实是任何动物不能比拟的。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的本质是抽象思维,能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提出改造世界的目的和蓝图,并通过实践创造世界,这是动物所没有的。如果认为动物、甚至一切非生命物质都是具有意识,那会犯“物活论”的错误。5.“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映。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第一,错误的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如神、鬼等错误观念的客观原型就是人自己,是人这一原型的主观变形。第二,错误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由其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根源。第三,错误思想也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在分析和克服错误思想时,就要分析这种错误的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和根源。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是一种片面夸大电脑作用的机械论观点。机器思维即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在某些特定方面甚至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同人类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人工智能是人工制造的机械物理电子装置;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对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它的思维过程是机械式的,是由人事先设计、制造的,没有创造性;他只是执行指令而不顾社会后果。人类思维则以人脑为物质承担者,它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是人类自身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具有能动的创造性、随机灵活性;它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因此,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电脑将永远是人脑的工具,只是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和人类智慧的反光,它不会取代人类思维。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与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来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混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48.从抽象到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是从一个抽象的逻辑起点开始,经过一系列逻辑中介,一步步解释思维对象的内在矛盾,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这是思维的发展和深化。从理论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是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用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它已经超出思维的领域。二者是不能混同的。9.偶然性和必然性是解释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客观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是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外部因素和非根本矛盾决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科学探索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科学的任务却是要从偶然性中去发现必然性,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会无法认识偶然性被后的必然性,实际上也就取消了科学。10.现象和本质是解释客观事物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具有生动具体、多变易逝、表面外露等特点;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他相对稳定、隐藏在事物内部。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的,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是表现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也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事物的本质要通过现象才能表现出来,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也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表现着事物的本质。认为他们无本质可言就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11.这是恩格斯关于联系和运动之间相互关系的正确论断。一方面,联系是运动中的联系。联系和相互作用本身就表明不同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也就是在运动,所以运动存在和表现于事物的相互作用之中。另一方面,运动是联系中的运动。运动本身就是动态联系,说明原有联系的改变。所以,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实现都是运动过程;运动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联系和运动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性质和它的全面性调整。12.这是对“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一正确命题的错误理解。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不处于一定条件之中,而是指它虽然处于一定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把“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是割裂了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13.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14.主观能动性及意识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认识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包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两个基本方面。认识世界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以正确认识世界为前提。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5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我们有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时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性,都是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为基础,不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只有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所欲为,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才会产生主观主义,进而导致唯心主义。只要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起来,就可以避免和克服主观主义,不会导致唯心主义。15.这一说法不对。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是否实现,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和意志。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目的得以实现。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本判断
本文标题:三、辨析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116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