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数量方法(二)》(代码00994)自学考试复习提纲-附件1
《数量方法(二)》(代码00994)自学考试复习提纲第一章数据的整理和描述⊙基本知识点:一、数据的分类:按照描述的事物分类:1.分类型数据:描述的是事物的品质特征,本质表现是文字形式;2.数量型数据:事物的数量特征,用数据形式表示;3.日期和时间型数据。按照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分类:1.截面数据:事物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即横向数据;2.时间序列数据:事物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的变化情况,即纵向数据;3.平行数据:是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的组合。二、数据的整理和图表显示:1.组距分组法:1)将数据按上升顺序排列,找出最大值max和最小值min;2)确定组数,计算组距c;3)计算每组的上、下限(分组界限)、组中值及数据落入各组的频数vi(个数)和频率if(mimiivyv11=频数的和组中值)的和(频数平均数),形成频率分布表;4)唱票记频数;5)算出组频率,组中值;6)制表。2.饼形图:用来描述和表现各成分或某一成分占全部的百分比。注意:成分不要多于6个,多于6个一般是从中选出5个最重要的,把剩下的全部合并成为“其他”;成分份额总和必须是100%;比例必须于扇形区域的面积比例一致。3.条形图:用来对各项信息进行比较。当各项信息的标识(名称)较长时,应当尽量采用条形图。4.柱形图:如果是时间序列数据,应该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数据大小,即应当使用柱形图,好处是可以直观的看出事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5.折线图:明显表示趋势的图示方法。简单、容易理解,对于同一组数据具有唯一性。6.曲线图:许多事物不但自身逐渐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也是逐渐变化的。具有更加自然的特点,但是不具有唯一性。7.散点图:用来表现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数据变化的趋势。8.茎叶图:把数据分成茎与叶两个部分,既保留了原始数据,又直观的显示出了数据的分布。三、数据集中趋势的度量:1.平均数:容易理解,易于计算;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个数据;是数据集地“重心”;缺点是它对极端值十分敏感。平均数=数据的个数全体数据的总和nixnx1112.中位数:将数据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处在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它的优点是它对极端值不像平均数那么敏感,因此,如果包含极端值的数据集来说,用中位数来描述集中趋势比用平均数更为恰当。3.众数: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缺点是一个数据集可能没有众数,也可能众数不唯一;优点在于它反映了数据集中最常见的数值,而且它不仅对数量型数据(数据都是数值)有意义,它对分类型数据集也有意义;并且能够告诉我们最普遍、最流行的款式、尺寸、色彩等产品特征。4.分组数据的平均数(加权平均):mimiivyv11=频数的和组中值)的和(频数平均数,m为组数,vi为第i组频数,yi为第i组组中值。5.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数据分布是对称分部时: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数据分布不是对称分部时:左偏分布时: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右偏分布时: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四、数据离散趋势的度量:1.极差R=最大值max-最小值min2.四分位点:第二四分位点2Q就是整个数据集的中位数;第一四分位点1Q是整个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后第41n个(若41n不是整数,取左右两个的平均);第三四分位点3Q是整个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后第314n个(若314n不是整数,取左右两个的平均)。四分位极差=3Q-1Q,它不像极差R那么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但是仍然存在着没有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有信息地缺点。3.方差:离平均数地集中位置地远近;nynyvvyvvyvnxnxxxniiiiiiiiniii222212222)(1)(1iv是频数,iy是组中值,ivn即数据的个数,iiivyvy即用分组数据计算的平均数。4.标准差:2。变异系数:表示数据相对于其平均数的分散程度。%100xV⊙基本运算方法:1、一组数据3,4,5,5,6,7,8,9,10中的中位数是()A.5B.5.5C.6D.6.5解析:按从小到大排列,此九个数中,正中间的是6,从而答案为C。2、某企业30岁以下职工占25%,月平均工资为800元;30—45岁职工占50%,月平均工资为1000元;45岁以上职工占25%,月平均工资1100元,该企业全部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A.950元B.967元C.975元D.1000元解析:25%*800+50%*1000+25%*1100=975,故选C。3、有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50、25,这组数据的变异系数为()A.0.2B.0.4C.0.5D.0.7解析:变异系数%100xV=250.550,故选C。4、若两组数据的平均值相差较大,比较它们的离散程度应采用()A.极差B.变异系数C.方差D.标准差解析:考变异系数的用法,先B。5、一组数据4,4,5,5,6,6,7,7,7,9,10中的众数是()A.6B.6.5C.7D.7.5解析:出现最多的数为众数,故选C。6、对于峰值偏向左边的单峰非对称直方图,一般来说()A.平均数中位数众数B.众数中位数平均数C.平均数众数中位数D.中位数众数平均数解析:数据分布是对称分部时: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数据分布不是对称分部时:左偏分布时: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右偏分布时:众数>中位数>平均数需要记住提,峰值偏向左边的单峰非对称直方图称为右偏分布,峰值偏向右边的单峰非对称直方图称为左偏分布,从而此题答案为B。第二章随机事件及其概率⊙基本知识点:一、随机试验与随机事件:1.随机试验:a)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b)每次试验的可能结果可能不止一个,但是试验的所有可能的结果在试验之前是确切知道的;c)试验结束之前,不能确定该次试验的确切结果。2.样本空间:a)所有基本事件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称为样本空间,是必然时间;b)样本空间中每一个基本事件称为一个样本点;c)每一个随机事件就是若干样本点组成的集合,即随机事件是样本空间的子集;d)不包含任何样本点的随机事件就是不可能事件。3.样本空间的表示方法:a)列举法:如掷骰子{1,2,3,4,5,6}b)描述法:若掷骰子出现{1,3,5}可描述为:掷骰子出现奇数点。二、事件的关系和运算1.事件的关系:a)包含关系:事件A的每一个样本点都包含在事件B中,或者事件A的发生必然导致事件B的发生,成为事件B包含事件A,记做ABBA或者。若ABBA且则称事件A与事件B相等,记做A=B。b)事件的并:事件A和事件B至少有一个发生的事件称为事件A与事件B的并,记做BABA或者。c)事件的交:事件A与事件B同时发生的事件称为事件A与事件B的交,记做ABBA或者。d)互斥事件:事件A与事件B中,若有一个发生,另一个必定不发生,则称事件A与事件B是互斥的,否则称这两个事件是相容的。BA。e)对立事件:一个事件B若与事件A互斥,且它与事件A的并是整个样本空间Ω,则称事件B是事件A的对立事件,或逆事件。事件A的对立事件是A,AAAA,。f)事件的差:事件A发生,但事件B不发生的事件,称为事件A与事件B的差,记做A-B。2.运算律:a)交换律:;ABBAABBA,b)结合律:;)()()()(CABBCACBACBA,c)分配律:)()()()()()(CABACBACABACBA,:d)对偶律:ABABABAB,。三、事件的概率与古典概型:1.事件A发生的频率的稳定值p称为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做:pAP)(,10p。2.概率的性质:a)非负性:0)(AP;b)规范性:10p;c)完全可加性:11)()(iiiiAPAP;d)0)(P;e)设A,B为两个事件,若BA,则有)()()(APBPABP,且)()(APBP;3.古典概型试验与古典概率计算:a)古典概型试验是满足以下条件地随机试验:①它的样本空间只包含有限个样本点;①每个样本点的发生是等可能的。b)古典概率的计算:NNAPA)(;c)两个基本原理:①加法原理:假如做一件事情有两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种不同方法,而在第二类办法中有n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情就有m+n种不同方法。加法原理可以推广到有多类办法的情况;①乘法原理:假设做一件事情可以分成两步来做,做第一步有m种不同方法,做第二步有n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情有mn种不同方法。乘法原理也可以推广到多个步骤的情形。4.条件概率: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假定P(B)0),事件A发生的概率称为事件A在给定事件B下的条件概率,简称A对B的条件概率,记做:)()()|(BPABPBAP;5.概率公式:a)互逆:对于任意的事件A,1)()(APAP;b)广义加法公式:对于任意的两个事件A和B,)()()()(ABPBPAPBAP,广义加法公式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事件的并的情形,特别地:)()()()()()()()(ABCPBCPACPABPCPBPAPCBAPc)减法公式:)()()(ABPAPBAP——→)()()(BPAPBAPBA,则;d)乘法公式:P(AB)=P(A)P(B|A),P(A)≠0;e)事件独立:若()()()PABPAPB,则AB与相互独立。f)全概率公式:设事件A1,A2,…,An两两互斥,A1+A2+……+An=Ω(完备事件组),且P(Ai)0,i=1,2,…,n则对于任意事件B,有:niiiABPAPBP1)|()()(;g)贝叶斯公式:条件同上,则对于任意事件B,如果P(B)0,有:1()(|)(|)()(|)jjjniiiPAPBAPABPAPBA;⊙基本运算方法:1、事件的表示:例1、设A、B、C是三个随机事件,用A、B、C的运算关系表示事件:A不发生但B与C发生为()A.BCAB.BCAC.CBAD.CAB解析:本题考察事件的表示方法,选B。例2、对随机事件A、B、C,用E表示事件:A、B、C三个事件中至少有一个事件发生,则E可表示为()A.AUBUCB.Ω-ABCC.CUBUAD.CBA解析:选A。2、古典概型例1、正方体骰子六个面点数分别为2、4、6、8、10、12,掷二次所得点数之和大于等于4的概率为()A.361B.121C.61D.1解析:样本空间中样本点一共有36个,两次掷得点数和不可能小于4,从而选D。例2、在一次抛硬币的试验中,小王连续抛了3次,则全部是正面向上的概率为()A.91B.81C.61D.31解析:样本空间一共有8个样本点,全部正面向上只有一次,故选B。例3、某夫妇按国家规定,可以生两胎。如果他们每胎只生一个孩子,则两胎全是女孩的概率为()A.161B.81C.41D.21解析:生两胎,样本空间共有4个样本点,故选C。3、加法公式、减法公式、条件概率例1、设A、B为两个事件,P(A)=0.4,P(B)=0.3。如果BA,则P(AB)=()A.0.1B.0.3C.0.4D.0.7解析:BA,则P(AB)=P(B),故选B。例2、设A、B为两个事件,P(A)=0.4,P(B)=0.8,P(AB)=0.5,则P(B│A)=()A.0.45B.0.55C.0.65D.0.375解析:由P(AB)=P(B)-P(AB),从而P(AB)=0.3,P(B│A)=P(AB)P(B)=0.375,故选D。例3、事件A和B相互独立,且P(A)=0.7,P(B)=0.4,则P(AB)=()A.0.12B.0.21C.0.28D.0.42解析:事件A和B相互独立知事件A与B独立,从而P(AB)=P(A)P(B)=0.12,A。例4、事件A,B相互独立,P(A)=0.3,P(B|A)=0.6,则P(A)+P(B)=()A.0.B.0.3C.0.9D.1解析:由事件A,B相互独立知P(B|A)=P(B)=0.6,从而选C。4、事件的互斥、对立、独立关系:例1、A
本文标题:《数量方法(二)》(代码00994)自学考试复习提纲-附件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121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