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祝同学们新年快乐,学业进步!中国古代文学(四)明清文学授课班级: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本科08-1班文秘本科08-1班授课人:王玥明清文学讲授要点学习明清文学应注意的问题明清文学包括明代文学、清初至清中叶文学、近代文学。近代文学实际上已跨入民国初年。为了简便起见,统称明清文学。从嘉靖年间(1522——1644)开始到明亡为明代文学的后期。这是明代文学从前期的衰落状态中恢复生机、逐渐走向高潮的时期。嘉靖(1522~1566)以后,文学变革犹如狂飚突至,迅猛异常,中国文学正式步入近古的新时代。从明中叶到清代鸦片战争,是中国文学近古期的第一段。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到宋代、金代是一个转折时期。此后进入元明清阶段,小说、戏剧就取代了诗、词、文这些正统文学的地位,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元代文学成就最为辉煌的是杂剧,南戏也有些优秀的作品,俗文学戏曲发展较快。小说比较起来还显得颇为薄弱。明清两代,小说与戏剧就都有很大发展,有如两峰对峙。诗文方面虽然不能说毫无成就,但总的是随着封建社会的进入末期而趋于衰落了。明清文学的讲授,在依据时代顺序的前提下,基本上是按照小说、戏剧、诗文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安排的。突出小说、戏剧,适当顾及诗文。明清小说以长篇小说为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和《红楼梦》都是重点讲授的一流作品,部头很大,首先需要抓紧时间认真阅读。作品选虽然收录了一些重点阅读的章回、段落,但课堂上讲的乃是整个作品,所以重点阅读不能代替通读。在通读中,千万注意别停留于了解故事梗概,而要掌握全部情节的发展脉络,尤其是要熟悉各个人物的形象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深入到形象之中,要看出各个情节安排的意义,从而认识作品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其他二、三流作品如《东周列国志》、《杨家府演义》、《封神演义》、《水浒后传》、《说岳全传》、《镜花缘》、《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作品,也要了解,这样才能把握明清长篇小说发展的总的面貌。明清短篇小说分白话、文言两个系统,前者如明末的“三言”、“二拍”,后者如清初的《聊斋志异》。从单篇来讲,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促织》等。我们重点分析部分短篇作品,并对明代的拟话本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进行全面的介绍、评论,以便对拟话本与《聊斋志异》有总的认识。从而了解掌握白话、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大致情况。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是传奇,明代杂剧只能算是元代杂剧的余波,清代杂剧就更不及明代杂剧了。清中叶以后地方戏兴起,戏剧的形式、结构又发生了变化,传奇衰落了。我们介绍了一些地方戏剧目,但作为戏剧文学的地方戏剧本一般都没有定型,都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加工。明清戏剧主要讲的还是传奇。传奇的格局比杂剧要大,一般三、四十出,也算是大部头。重点讲授的传奇《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都希望通读全本。读的时候也是从人物形象入手,抓住戏剧情节的发展,联系剧本的时代背景、剧作家的生平、思想,去了解剧本的主题、社会意义与艺术特色。此外二、三流作品讲《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玉簪记》、《红梅记》、《清忠谱》、《雷峰塔》等。明清杂剧已经打破了元代杂剧的矩矱,往往只有一折或二折,变成了独幕剧、短剧。但又有不少杂剧作家把若干杂剧编辑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如明代徐渭的《四声猿》、清代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在课堂讲授中,一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另一方面也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评论。明清诗文虽然成就相对不及小说、戏剧,但作品丰富,作家、流派多。对此,要掌握明清诗文发展的轮廓,要求了解主要的作家、流派及其基本文学主张与代表作品。另外熟读背诵少数名篇、名曲、名段。近代文学有其独自的特点,这是由近代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在概说与小结部分对近代文学的特点都作了扼要的介绍,然后依次讲了近代诗文、近代小说、近代戏剧。学习近代文学要紧扣着近代社会的性质与主要矛盾。学习方法:以史为经,以作家为纬,以文本为本,探源溯流。目的: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二、中国小说史研究若干问题辨析1.阅读小说三境界:一、读情节;二、读人物形象、结构、语言、表现方法;三、读作品意蕴,象征意义史料考证性的基础研究作家作品研究创作流派,小说发展轨迹、规律,小说史上文学现象综合性考察分析宏观研究2.我国古代小说研究内容(层次)3.研究重心的转移社会—作家—作品创作—传播—阅读小说既是精神产品,又是文化商品小说史是一个诸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作者传播者(书坊主、近现代报刊书局)评论者读者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注重对小说传播和接受的研究,小说演进与印刷、新闻出版事业的关系问世出版4.章回小说的成书方式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个人独立创作5.注重对平庸作品、续书以及小说史空白阶段的研究6.中国小说的地位及在历史上承载的使命正史之补教化为先改良群治娱乐消闲道诗文词曲小说明清戏剧作品大部头的居多。阅读这些作品,需要侧重在理解、分析。读剧本与读小说有所不同,必须了解中国古典戏曲的特点以及传奇、杂剧的体制:第一,注意唱词(曲文)与说白的不同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不要忽视唱词;第二,注意角色行当所扮演的剧中人物,不要搅混了;第三,注意关目结构,看看前后各出之间何种联系;第四,注意戏剧冲突,了解剧本怎样展开矛盾,又怎样解决矛盾。小说研究主要参考书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陈伯海主编《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红楼梦研究》《明清小说研究》《清末小说》明清近代文学明代文学《绪论》一、目前通行的《中国文学史》教材1.游国恩等五教授《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版2.社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版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版4.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版5.郭预衡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版6.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版7.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高等教育版朱元璋的祖训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即北元─蒙古)与中国边境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警备之。摘自《祖训录》明抄本明代文学背景(1368-1644)一、明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二、文化史上的大事(一)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二)《永乐大典》的修纂(三)印刷出版业的发达(一)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启功、张中行、金克木《说八股》(三)印刷出版业的发达明代的刻书分官刻、私刻和坊刻三大系统(二)《永乐大典》的修纂明代永乐年间(1403—1408)编纂的一部特大型类书(百科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11095册,3.7亿字明代文学分期明王朝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开国(1368—1644)到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自缢历16帝,有国277年。可以嘉靖为界分前后两期。从明朝立国到正德十六年(1368——1521年)为前期,是元代文学的余波,为明代中后期文学的突变作好了准备,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从嘉靖年间(1522——1644)开始到明亡为明代文学的后期。这是明代文学从前期的衰落状态中恢复生机、逐渐走向高潮的时期。从明中叶到清代鸦片战争,是中国文学近古期的第一段。嘉靖(1522——1566年)以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学变革犹如狂飙巨澜,迅猛异常,中国文学进入了近古时期,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明代文学发展概况明前期:文学名作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水浒》问世。明后期,小说、戏曲再现辉煌:徐渭和《四声猿》、汤显祖和《临川四梦》、吴承恩和《西游记》、兰陵笑笑生和《金瓶梅》、冯梦龙和《三言》、凌濛初和“二拍”等皆为大家大作。诗文最突出的是“公安派”。明代前期文学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衰微冷落诗文明初:高启、宋濂、刘基之后,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长期盛行。戏曲以朱有燉为代表的宫庭杂剧作家,多教化戏。小说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成书。总论元明之际的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在崇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时,常常浸透着作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元末明初激烈的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曾使得罗贯中、施耐庵这样接近社会下层的作家采用群众喜闻乐道的群众题材,创作了伟大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由元入明的文人如宋濂、刘基、高启等作家,由于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动乱,所以在他们早期的诗文中,也有一些揭露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以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的编著,南戏的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为代表,在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一时繁华的景象。明初社会背景(一)明初社会1、政治——空前独裁2、经济——打击工商业3、思想文化——严厉控制(二)明代前期文学1、政治朱元璋建立空前的独裁统治。洪武十三年,制造左丞相胡惟庸案;洪武二十六年,制造大将军蓝玉案。废除丞相制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2、经济鼓励垦荒、扶植农业的同时,残酷打击最富于活力的东南沿海地区。使这一地区的工商业遭到严重挫折。明令“片板不许下海”,贯彻“重农抑商”的政策。3、思想文化①大力提倡程朱理学。②实行八股取士制度。③大兴文字狱。④取消士阶层“隐”的权利。八股取士制度题目取自“四书五经”,不允许有个人见解。刘大魁《时文论》:“八股时文,是代圣贤说话,追古人神理于千载之上,须是逼真;圣贤意所本有,我不得减之使无;圣贤意所本无,我不得增之使有。”形式有固定的结构模式,八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危害主张“以圣人之文为宗”的宋濂叹息“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大兴文字狱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替人作《谢增俸表》,其中有“作则垂宪”之语;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作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语。“则”与“贼”同音,明太祖认为是骂他做过贼,一概处死。取消士阶层“隐”的权利《大诰》规定:“寰中士夫不为君用”者,“罪至抄箚”。高启苏州文人姚润、王谟明代前期文学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衰微冷落诗文明初:高启、宋濂、刘基之后,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长期盛行。戏曲以朱有燉为代表的宫庭杂剧作家,多教化戏。小说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成书。明代文学前期的文学处于衰微冷落的境况中。在明初,直接导致了文学上的封建教化主义、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倾向。由于明初经济的复苏,生活的相对安定,销蚀了士人的忧患意识;而集权政治空前强化,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和特务统治,文字狱大兴,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制度有效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又平添了创作上的不安全感。精神上平乏的知识分子在追求仕进和自我平衡的心态中,欣赏一种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的美。生机勃勃的小说、戏曲创作受到了轻视和限制,“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神仙、道德的戏曲泛滥,文学创作导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了低谷。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以李梦阳(1472-1530)、何景明(1483-1521)为首的“前七子”发起文学复古运动,使明代文风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文学变革的原因从明中叶嘉靖年间开始,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社会财富的增长,到明代中期,贪欲滋长、奢侈风行、政治腐败,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封建统治出现了危机,思想控制也有所松动。王阳明心学的出现和流行,个性自由思潮的兴起,使文学逐步走出沉寂枯滞的局面。特别是嘉靖以后,文学很快由复苏而大踏步向前迈进。明代后期的文学创作随着接受对象的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注重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更加高扬,从而突出了个性和人欲的表露。此外,叙事文学的全面成熟,各体文学语言的通俗化
本文标题:明代文学讲稿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125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