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新感觉派小说•“新感觉派”本指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一个作家群体,后来被中国批评家用来概括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小说创作。这一流派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从诗歌领域向小说园地的延伸,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第一次对都市景观作集中的描绘。“新感觉派”的形成•从《无轨列车》到《新文艺》《无轨电车》半月刊1928年9月出版,次年9月,刘呐鸥联合施蛰存、戴望舒、徐霞村又创办《新文艺》月刊,热心推介日本新感觉派小说及西方现代派文学,较为明确地将新文艺的列车驶入现代主义轨道。•《现代》与《文艺画报》1932年5月,施蛰存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使新感觉派进入兴盛期。叶灵凤、穆时英又在1934年10月主持《文艺画报》,与《现代》同声呼应。•1935年,施蛰存辞去《现代》编务,穆时英转入政府机关任职,刘呐鸥远在日本,骨干成员的星散让流派无形解体,个别作家虽继续努力,但流派的影响已不存在。新感觉派小说流派特征•新感觉派作家对流行于欧美和日本的世纪末文化思想、非理性主义生命学说和现代主义艺术情有独钟,自觉接受其影响。具体地说就是:一、欧美心理分析和意识流小说;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三、弗洛伊德主义•都市景观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大多从现代都市生活中取材,表现独特的都市景观,揭示都市人错综复杂的生存境遇及人生感受,尤其对畸形与病变方面的描摹富于特色。•心理描写着力开掘人物的深层心理和潜意识,集中揭示人物精神状态的复杂性,刻画双重性格,是新感觉派小说的又一特点。•表现技巧新感觉派小说在表现形式技巧方面也有不少新奇巧妙之处。感觉化的叙事方式、开放式的叙事结构、新奇的语言形式。•通过对都市大街、现代交通、歌舞厅、电影院、百货公司、城市公园和咖啡馆等都市公共空间的描写,商业性和消费性的都市文化不仅体现了近代上海都市社会物质的现代性,也为现代派作家提供了艺术审美的现代性。现代都市物质空间在塑造都市现代形象,改变都市文化生活方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以其现代性的建筑外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打造了全新的现代都市形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派作家的文学创作和读者的审美接受。新感觉小说中的女性•在新感觉派小说中,对女性身体形象的大量描写,投射着多重不同的眼光,男性欲望、都市想象、商品形象等载体,因而远远超越了海派小说张扬肉欲的传统。可以说,新感觉派小说在对对身体的都市化的理解中获得了对都市形而上本质的理解。女性形象与好莱坞电影•穆时英把好莱坞女性脸部特征概括为:“5x3型的脸。羽样的长睫毛下像半夜里在清澈的池塘里开放的睡莲似的半闭的大眼眸子是永远织着看朦胧的五月的梦的!而且永远望着辽远的地方在等待着什么似的。空虚的、为了欲而消瘦的腮颊。嘴唇微微地张开着,一张松弛的,饥渴的嘴。”•1934年刘呐欧在《妇人画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现代表情美造型》,对现代都市女性的脸部表情进行了评说,认为“这个新型可以拿电影明星嘉宝、克劳馥或谈瑛做代表。她们的行动及感情的内动方式是大胆、直接、无羁束,但是在未发的当儿却自动地把它抑制着。克劳馥的张大眼睛,紧闭着嘴唇,向男子凝视的一个表情型恰好是说明着这般心理。内心是热情在奔流着,然而这奔流却找不到出路,被绞杀而停滞于眼睛和嘴唇间。”•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中的小说几乎每篇都没有放弃对女性脸部和身体的“造型”的描写:•如《游戏》:“这一对很容易受惊的明眸,这个理智的前额,和在它上面随风飘动的短发,这个瘦小而隆直的希腊式的鼻子,这一个圆形的嘴形和它上下若离若合的丰腻的嘴唇,这不是近代的产物是什么?”还有“那高耸起来的胸脯,那柔滑的鳗鱼式的下节”•《风景》:“看了那男孩式的短发和那欧化的痕迹显明的短裾的衣衫,谁也知道她是近代都会的所产。然而她那个理智的直线的鼻子和那对敏活而不容易受惊的眼睛却就是都会里也是不易找到的。肢体虽是娇小,但是胸前和腰边处处的丰腻的曲线是会使人想起肌肉和弹力的。”•归纳起来,刘呐鸥心目中的现代都市女性有着男孩似的短发、理智的前额、希腊式的鼻子、半闭的嘴唇、一双容易受惊或不容易受惊的眼睛等。这个现代女性的身体形象,融合了健康、智慧、性感等多种现代女性必备的要素。性爱•穆时英《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里的蓉子是“Jazz,机械,速度,都市文化,美国味,时代美的产物的集合体”。她向来把男子当作“消遣品”,无聊时当作“辛辣的刺激物”,高兴时当作“朱古力糖似的含着”,厌烦时就成了被她“排泄出来的朱古力糖渣”。•刘呐鸥《风景》女性的动物化•“第一次瞧见她,我就觉得:‘可真是危险的动物哪!’她有着一个蛇的身子,猫的脑袋,温柔和危险的混合物。穿着红绸的长旗袍儿,站在清风上似的,飘荡着袍角。这脚一上眼就知道是一双跳舞的脚,践在海棠那么可爱的红缎的高跟儿鞋上。把腰肢当作花瓶的瓶颈,从这上面便开着一支灿烂的牡丹花……一张会说谎的嘴,一双会骗人的眼——贵品哪!(穆时英《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女子是变形动物,是流质,是没有固定的胴体和固定的灵魂的人类,每一件新的衣服,在他们身上是一个新的人格,而不同的眉的描法可以改换她们的脸型和内容。甚至她们的声音和眸子的颜色也会变化的!”(穆时英《GNO.Ⅷ》)妖艳而神秘、可爱而邪恶、美丽而善变。女性与香烟•小说《CRAVEN“A”》中,一个“HotBaby”(热女郎)因为酷爱CRAVEN“A”牌的香烟,而直接就被人称作CRAVEN“A”。•“克来文”、吉士牌,这些高档的香烟成为交际场所女性身份的一种标志,也是她们重要的身体修饰方式:“光洁的指尖中间夹着有殷红的烟蒂的朱唇牌,从嘴里慢慢地滤出莲紫色的烟来,吹着一个个的圈,在自己眼前弥漫着,一面微笑地望着那些烟的圈……”(《骆驼••尼采主义者与女人》)女性与汽车•“她,像一辆一九三三型的新车……鳗一样的在人丛中滑动着……迎着风,雕出了一九三三型的健美姿态:V形水箱,半球形的两只车灯,爱沙多娜邓肯式的向后飞扬的短发。”——叶灵凤《流行性感冒》•“开着一九三二的新别克,却一个心儿想一九八0年的恋爱方式……儿子在父亲吻过的母亲的小嘴上吻了一下,差点儿把车开到行人道上去啦。”(《上海的狐步舞》)•《游戏》中的女主人为了永远拥有这个物质情人,毫不犹豫地驾着她那辆“六汽缸的,意国制的一九二八式的绿色野游车”,从一个男子的怀里驶到另一个男子的怀里。•在诸如香烟、汽车之类的时尚物品的包装下,都市女性身体作为都市生活的集中体现,尽显其时尚、现代的特征。•李欧梵在研究海派作家之时,指出:他们“更热衷于都市的世俗生活,非但把都市的物质生活女性化,而且更把女性的身体物质化,与汽车、洋房、烟酒、和舞厅连在一起,像是另一种商标和广告。换言之,他们用女性的形象来歌颂物质文明……。”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新感觉派主要代表作家由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刘呐鸥(1900——1939),原名刘灿波,笔名洛生,1905年9月22日出生台湾台南县新营郡柳营庄,排行长男,下有一第一妹。父亲是蔗糖商人,1917年去世。1920年15岁入日本青山学院插班中学部,1923年转入高等学部文科,专攻英国文学,1926年3月毕业。1926年到上海晨旦大学法文特别班学习,与戴望舒、施蛰存等同学。四一二政变后回台湾。1928年从台湾回上海,创办第一书店、水沫书店等。1932年凇沪战争爆发后去日本。1933年在上海创办《现代电影》月刊。1939年被日本人授权管理上海的赌场业,奉命筹办汉奸控制的《文汇报》,任社长,因争夺赌场的经济问题被青红帮打死。•1930年出版的《都市风景线》是其唯一的也是新感觉派第一部小说集。•刘呐鸥的小说适应都市上海快捷多变的速率,表现都市男女热狂迷乱的感性欲望,客观上暴露了有闲阶级的堕落、空虚和人生烦闷,而主观上作家对这一种弥漫性的颓废倾向又不无欣赏。刘呐鸥代表小说•《游戏》•《风景》•《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礼仪和卫生》•刘呐鸥都市描写中有一经典片段,就是对舞厅内外的描写(选自《游戏》):在这“探戈宫”里的一切都在一种旋律的动摇中——男女的肢体,五彩的灯光,和光亮的酒杯,红绿的液体以及纤细的指头,石榴色的嘴唇,发焰的眼光。中央一片光滑的地板反映着四周的椅桌和人们的错杂的光景,使人觉得,好像入了魔宫一样,心神都在一种魔力的势力下。空气里弥漫着酒精,汗汁和油脂的混合物,使人们都沉醉在高度的兴奋中。有露着牙哈哈大笑的半老汉,有用手臂作着娇态唧唧地细谈着的姑娘。那面,手托着腮,对着桌上的一瓶啤酒,老守着沉默的是一个独身者。在这嬉嬉的人群中要找出占据了靠窗的一只桌子的一对男女是不大容易的。……•穆时英(1912——1940),笔名伐扬,浙江慈溪人,父为银行家。幼年随父来上海,17岁入光华大学学习。1929年开始在《新文艺》上发表作品。1933年后,担任国民党图书检查官1934年10月与叶灵凤合编《文艺画报》,又筹办《文艺月刊》,后到潘公展控制的《晨报》编副刊《晨曦》。此后离开上海去香港,跟广州的舞女生活在一起。抗战爆发后回上海,1940年刘呐鸥被杀后,接替刘担任《文汇报》社长,1940年被暗杀,年仅28岁。•穆时英(1912-1940)有“新感觉派的圣手”之称。自刘呐鸥1930年赴日后,以花样繁多的创作,使这一流派的作品产生更大影响。•穆时英早期作品收入《南北极》,反映都市底层民众的苦难和流浪汉的生活,运用大众口语,具有写实风格,尚未显示新感觉派特色。以后的《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小说集,大量采用感觉主义、意识流的写法。他的小说较充分地展现了上海这个东方大都会的浮嚣、繁华及这些表象之下人性的抑郁、烦闷、落寞与疯狂,一时竟造成“穆时英笔调”、“穆时英作风”。穆时英代表小说•《上海的弧步舞》•《夜总会的五个人》•《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白金的女体塑像》•在穆时英的小说《上海的狐步舞》中,以“天堂”和“地域”两大比喻性的空间的对立统领整篇小说,通过对具体的“天堂”和“地域”的空间不断轮回、交错地展开,表现了都市中贫富两大阶级的对立。在具体的空间表现上,作者充分运用了电影的组接技法和现代派的语言方式:•蔚蓝的黄昏笼罩着全场,一只saxophone正伸长了脖子,张着大嘴,呜呜地冲着他们嚷。当中那片光滑的地板上,飘动的裙子,飘动的袍角,精致的鞋跟,鞋跟、鞋跟、鞋跟、鞋跟。蓬松的头发和男子的脸、男子的衬衫的白领和女子的笑脸。伸着的胳膊,翡翠坠子拖到肩上。整齐的圆桌子的队伍,椅子却是零乱的。暗角上站着白衣侍者。酒味,香水味,火腿蛋的气味,烟味……独身者坐在角隅里拿黑咖啡刺激着自家儿的神经。•施蛰存(1905——2003),生于杭州,8岁时随家迁居松江。中学毕业后,先入之江大学,1923入上海大学,1926年秋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同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回松江任中学教员。1928年秋后,与刘呐鸥、戴望舒、杜衡等同学创办第一书店、水沫书店,参编《无轨列车》《新文艺》杂志。1932年应现代书局之聘,主编《现代》杂志,1935年辞职。抗战爆发后,先后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等任教。1947年回上海,在暨南大学、光华大学任教。1952年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施蛰存的小说创作集中在1926-1936年。《上元灯》是第一个短篇集,这集作品以苏杭古城为背景,写出成年人对少年往事的怀恋。•能够充分显示流派特征的是《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三个集子中的作品,主要是心理分析小说。施蛰存代表小说•《梅雨之夕》•《春阳》•《将军的头》•《石秀》
本文标题:新感觉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129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