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7届高三古典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学案
1南师大灌云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古典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景物形象的特点。2.结合典型例题及训练题,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3.让学生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知识储备:一、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人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达主观感情的,这样,客观物象就成了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词)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词)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歌中出现多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大都有一定的联系。二、景物形象词语的特点1、含蓄性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意在彼。以物喻人:香草——君子恶禽——小人。以物寄情:杨柳——惜别圆月——思乡落花——伤春浮云——漂泊流水——惜时古迹——怀旧黄叶——悲秋莲花——高洁红豆——相思丁香——哀愁红药——悲苦羌笛——凄切芳草——离恨以物指事:舟楫——引荐长亭——送别2、特定性在不同的诗句中,特定的意象都可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梧桐——伤感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3、多样性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酒——乐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悲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酒——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喜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酒——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附:常见意象的思想感情、文化意义。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态的忠贞、品格的高尚。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3.以折柳表惜别。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赏以蝉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6.以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7.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的形象。8.以松象征坚贞高洁。9.以莲代表爱情。10.编号:006使用时间:2016.12.3编制:周长劲校对:徐华丽审核:陆德利班级:姓名:老师评价:2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11.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12.以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13.鸿雁代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一.以冰雪、比喻品格高洁、冰清玉洁。如: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2.应念领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二.以蝉比喻品行高洁。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三.以松比喻坚韧挺拔的精神。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花时。(陈毅《松》)四.以竹子比喻高风亮节。如:无人赏高节,独自抱贞心。(刘孝先《竹》)五.以梅比喻凌寒傲雪的精神。如: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2.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六.以菊花比喻迎风斗雪的傲骨。如: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七.以荷花比喻不同流合污或出淤泥而不染。如: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2.周敦颐的《爱莲说》;八.以鸿雁借指书信。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九.以喜鹊借指喜庆。如: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陈与义《雨晴》)十.乌鸦渲染凄凉的气氛。如:1.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岑参《山房春事》)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秋思》)十一.以杜鹃(杜宇)的叫声比喻悲苦忧伤或乡愁乡思。如:1.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陆游《鹊桥仙》)2.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3.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十二.以丁香比喻忧愁。如: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十三.以鸳鸯鸟、连理枝比喻忠贞的爱情。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十四.以雨打梧桐、雨打芭蕉寄寓离愁别绪。如:1.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宋代周紫芝《鹧鸪天》2.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林逋《宿洞霄宫》)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4.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十五.以折柳(杨柳)、《杨柳枝》、《关山月》借指惜别或离愁别续。如: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2.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4.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十六.以落花比喻青春易逝或寄寓伤感之情。如: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2.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十七.以落日(黄昏)比喻迟暮之感。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园》)十八.以桃李杏烘托春天勃勃生机。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2.绿杨烟外晓寒径,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十九.以渔樵、垂钓、蓑衣、斗笠借指隐居。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二十.以长亭、短亭借指送别。如: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2.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3.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二十一.以春草比喻离别的愁绪。如:1.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二十二.以猿啼寄寓一种悲伤的感情。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32.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小经注·江水》)3.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二十三.以月亮、月光寄寓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二十四.以红豆寄寓相思之情。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的《相思》)三、景物形象的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凉、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四、高考链接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6分)题型: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展现不同类型答案)请你打分(学生实践)——发现规律答案一:上阙通过写桑树芽、蚕、细草、黄犊、夕阳、暮鸦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答案二:词的上阙描写了农村生活的景象:田间桑树已长出新芽,邻居家的蚕卵孵出幼蚕,黄犊在山坡上吃草、鸣叫,夕阳斜照,林中乌鸦归巢。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答案三: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范式】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景——境——情)【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4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五:课堂巩固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注]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③楹:房屋的柱子。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2.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3.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1)词的上阕写景,请就作者写景角度的变化作简要分析。4.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本文标题:2017届高三古典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153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