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宏观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指标: A.GDP ——国内生产总值,用作对一国收入的衡量,定义,组成(Y=C+I+G+NX),国民经济核算(范围),名义GDP和真实GDP之间的关系,通过GDP平减指数来计算通货膨胀率。GDP与GNP的区别。 B.CPI ——消费物价指数,生活费用的衡量,以CPI计算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真实利率+通货膨胀率,GDP平减指数和CPI的联系与区别。 2.对长期经济(以封闭经济体为模型)的研究: A.生产和增长 ——表征生产的指标是生产率,由人均物质资本、人均人力资本、人均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决定。实际产出Y=A∙F(L,H,N,K)。要维持经济增长,就需要采取多种公共政策(储蓄与投资、国际贸易、教育、健康与营养、产权与政治稳定、研究与开发、人口增长)。 B.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金融机构分为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属于金融市场;银行和共同基金则属于金融中介机构。两者的特征和区别。 ——恒等式:Y(真实GDP)=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NX(净出口) ——封闭经济中:S(国民储蓄)=I(投资) .S(国民储蓄)=(Y-T-C)+(T-C),Y-T-C为私人储蓄,T-C为公共储蓄。 ——可贷资金市场: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来源,投资是可贷资金需求的来源。哪些项目属于储蓄,哪些项目属于投资,可贷资金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可贷资金市场的资金供求决定利率(实际利率),利率调节可贷资金市场的资金供求。可贷资金市场均衡。三种政策:储蓄激励,投资激励,政府预算赤字和盈余引起的市场均衡及变化结果。 C.失业 ——如何确认失业:能够工作且在之前4周努力找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 ——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寻找工作,公共政策和找工作,失业保险。 ——结构性失业:昀低工资法、工会和集体谈判、效率工资理论:工人健康,工人流动率,工人素质,工人努力程度。 3.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A.货币制度 ——货币的含义,货币的职能是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手段。货币分为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两种。经济学家用流动性来说明一种资产兑换为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通货是公众手中持有的钞票和铸币。M(货币量)=C(通货)+D(银行存款) ——联邦储备体系:中央银行发行货币 ——(商业)银行与货币供给:百分之百准备金银行和部分准备金银行。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创造货币。货币乘数是准备金率的倒数。美联储控制货币的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和贴现率。联邦基金利率:银行向另一家银行进行隔夜贷款时的利率。 B.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古典通货膨胀理论: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成反比。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和货币均衡。长期中,物价总水平调整到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水平。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和货币中性(长期中,货币供给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不影响真实变量)。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数量论方程式:M(货币数量)×V(货币流通速度)=P(物价水平)×Y(真实GDP),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应的结构就是高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税,费雪效应(名义利率=真实利率+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的成本:通货膨胀本身并没有降低人们的真实购买力。通货膨胀的成本: 皮鞋成本,菜单成本,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不当,通货膨胀引起的税收扭曲,混乱与不方便,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特殊成本:任意的财富再分配。 4.短期经济(以开放经济体为模型)波动的研究: A.短期经济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放弃用作描述长期经济变动的古典理论(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搭建表征真实变量(产量)和名义变量(物价水平)关系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曲线Y=C+I+G+NX,总需求曲线是根据一个既定的货币供给量做出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政府支出被假设为固定的):财富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四方面任意出现使其增加的事件,总需求曲线就会右移。 ——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真实GDP取决于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不受物价水平的影响),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存在预期的物价水平,当经济中的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根据黏性工资/黏性价格/错觉理论,即可得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结论)。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劳动,资本(物质、人力),自然资源,技术知识的增加或进步,都会引起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右移,而预期的物价水平下降则会使短期供给曲线右移。 ——解释经济波动的两个基本原因:总需求移动,总供给移动(画图加以解释)。 B.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货币供给(货币供给量由美联储的政策所固定,不取决于利率),货币需求(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货币市场的均衡(纵轴为利率,横轴为货币量,货币的供需曲线交汇与均衡利率点)。货币供给的变动(当美联储增加货币供给时,它降低了利率,增加了既定物价水平时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美联储政策中利率目标的作用(流动性偏好理论说明了一个重要原理:既可以根据货币供给,也可以根据利率来描述货币政策。旨在扩大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变动既可以被描述为货币供给增加,也可以被描述为利率降低。)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政府购买的变动,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乘数=1/1-MPC(边际消费倾向,家庭额外收入中用于消费而不用于储蓄的比例)),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税收变动。 ——运用政策来稳定经济:支持积极稳定政策论,反对积极稳定政策论,自动稳定器(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昀重要的自动稳定器是税制)。 微观经济学 1.导言: A.经济学十大原理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很好。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直接的短期权衡取舍。 B.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经济模型(循环流量图,生产可能性边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实例分析与规范分析。 C.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比较优势:专业化的动力,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绝对优势,比较优势。 2.市场的运行方式: A.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需求:需求曲线(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市场需求与个体需求,影响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收入(正常品、劣等品)、相关物品的价格(替代品、互补品)、偏好、预期、买者的数量。 ——供给:供给曲线(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供给曲线移动的影响因素:投入价格、技术、预期、卖者数量。 ——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 B.弹性及其应用 ——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的及其决定因素(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必需品与奢侈品,市场的定义,时间框架),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中点法)。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 ——供给弹性:供给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供给价格弹性的计算。 ——弹性与收入的关系:需求弹性大于1的商品降价销售可以增加销售收入,三个应用。 C.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价格控制:价格上限对市场结果的影响方式,价格下限对市场结果的影响方式。 ——税收:向买者征税对市场结果的影响方式,向卖者征税对市场结果的影响方式,结果:抑制了市场活动,销售数量减少,买者和卖者分担了税收。 ——弹性与税收归宿,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一方。 3.市场和福利: A.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在任何一种数量时,需求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买者的支付意愿)。价格变化引起的消费者剩余的变化。 ——生产者剩余:成本(机会成本)与销售意愿,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在任何一种数量时,供给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卖者的成本)。价格变化引起的生产者剩余的变化。 ——市场效率:仁慈的社会计划者,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昀大化的性质),平等(在社会成员在平均地分配经济成果的特性),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市场均衡的评价(均衡点的资源配置使总剩余昀大化,所以就是效率点),均衡的结果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市场势力,外部性。 B.(应用)赋税的代价 ——无谓损失:市场扭曲(例如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决定无谓损失的因素: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无谓损失就越大。税收规模的增大可能使税收的无谓损失增加更多。税收收入昀初随着税收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当税收规模足够大时,税收收入开始下降。 4.公共部门经济学: A.外部性 ——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正的外部性,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内在化。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管制(命令与控制政策),矫正性税收与补贴(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交易成本(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B.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 ——不同类型的物品:排他性(一种物品具有的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该物品),消费中的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私人物品,自然垄断,公有资源,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搭便车者,国防,基础研究,反贫困,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 ——公共资源:公地悲剧,清洁的空气和水,拥挤的道路,鱼、鲸和其他野生动物。 5.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 A.生产成本 ——成本: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经济利润,会计利润。 ——生产与成本:生产函数,边际产量递减。 ——成本的各种衡量指标: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ATC),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AVC),边际成本(MC),成本曲线及其形状,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昀小的产量,通常位于平均总成本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下降;只要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上升。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是比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平坦得多的U型曲线。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 B.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竞争市场: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卖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对所有企业而言,平均收益等于物品的价格AR=P。对竞争企业而言,边际收益等于物品的价格MR=P。 ——利润昀大化与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在利润昀大化的产量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边际成本曲线也是竞争企业的(注:短期)供给曲线(还未考虑企业停止营业和退出或进入的决策情况),企业的短期停止营业决策(如果生产能得到的收益小于生产的可变成本,企业就停止营业。竞争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以上的那一部分。),沉没成本,企业退出或进入一个市场的长期决策(如果从生产中的收益小于它的总
本文标题:宏微观经济学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196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