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春》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春》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反映自然世界为主题,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意在让学生学会欣赏写景散文,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了解写景文章的表现手法,进而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之中,让他们学会有层次、有条理地描写景物。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但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2)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内容。(3)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4)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课文,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品味。(2)结合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教学重点我定为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多角度、多层次、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为培养学生朗读写景抒情散文的兴趣和能力。二、说教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指导学生自学法。配合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说学法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教材,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朗读理解法,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四、说教学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您毫不犹豫地在每一堂课上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会得到百倍的补偿。”为了让教法和学法得到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将分两课时,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第一课时:1.情景导入,诱发兴趣(五分钟)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二十五分钟)3.师生品读,探究情感(十分钟)第二课时:4.师生赏读,探究画面(二十分钟)5.师生悟读,探究写法(五分钟)6.乘兴一练,描绘秋天(十分钟)7.教师寄语,精神启迪(五分钟)1.情景导入,诱发兴趣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此环节,我运用情景导入法,首先播放几张春天的图片,学生猜测图片所表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这样,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入新的课程。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俗话说“书读百变,其义自见”。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为了解决教学重点中的“理清文章的思路”,我设计以下三个步骤。(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针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这样不仅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2)播放课文的视频朗读,激发朗读兴趣。(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标注段落。同时找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这样,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感悟,解决教学重点。3.师生品读,探究情感“作为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到底是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在此环节,教师指导学生精读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三部分“赞春”,深入理解《春》所表达的对春天的喜爱之情。4.师生赏读,探究画面借景抒情的文章,为了达到抒情的目的,对景物的描写就必须准确、生动。在本环节,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分析前两幅春草图和春花图。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作者是抓住了春草和春花的什么特点来写的?(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从哪写角度来描绘春草和春花的这些特点的?(3)作者又是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写景散文的能力,这些问题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找到分析的方向和方法,为自主合作探究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打下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因此,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分析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这里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讨论结束后每一小组的同学可以指定其他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回答正确记十分,错误不扣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获得胜利。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5.师生悟读,探究写法这篇散文在写法上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初步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在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教师予以指导。6.乘兴一练,描绘秋天对于新事物,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刚刚掌握的写作方法,学生愿意去尝试。这已环节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乘兴一练,模仿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200字的描写秋天的短文。进而解决教学难点。7.教师寄语,精神启迪“一年之计在于春”,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同学们,你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天:花样的年华,如歌的岁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趁着青春的美好时光,努力拼搏吧!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五、说板书设计春朱自清(抒情)盼春——盼:(反复,拟人)宏观勾勒——山,水,太阳春草图春花图(描写)绘春细笔描绘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抒情)赞春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理清文章脉络,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荆轲,一个四处为家的刺客,他的心犹如浮云,心如飘蓬,是没有根的,然而高渐离的筑声,却成了他愿意停留在燕国这片土地上的原由。虽是初见,却如故人。也许所有的遇见,早已经是前世的注定,没有早晚,刚好在合适的时间遇见你,就是最美的相识。他曾经游历过多少地方,自己已经数不清,但是没有一处可以挽留他行走的脚步,唯有今日高渐离的筑声,让他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从此二人心性相投,在燕国集市上,载歌击筑,把盏言欢,欢喜处。嬉笑开颜,忧伤处,潸然泪下,即便这些神经质的状态,被集市上的人哗然,可是对知己而言,又如何呢?人生难得一知己,悲欢喜悦与何人相干呢?我们各自欢喜就好。生为乱世,能够遇到如此懂得自己的人,是一件多么难得的幸福事情啊!然而,这快意的知己日子,总归逃不过那个时代的残酷,千不该,万不该,荆轲不该是一位刺客,若不如此,又如何会被愚蠢的太子丹派去刺杀秦王,一去不复返。倘若荆轲不是刺客,也就更不可能身如飘蓬,居无定所,也许不可能遇见高渐离,所有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吧!“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知己的离去,让高渐离心如刀割,整日独自击筑高歌,在痛苦中浑噩度日,这样疏懒的生活,无人懂他,对他来说已经倦怠了,他厌倦了这种孤独和苟且的日子。他本可以大隐于野,疏远于喧嚣处,可是他同样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去咸阳宫为上宾演奏,最终被人认出,他并不害怕,倒是坦然自若。因为他心里清楚这里就是染过他知己——荆轲的鲜血的宫殿,若能在这里死去,也算是一种缘分。然而事与愿违,秦王并没杀了他,给他一个痛快,而是熏瞎了他的双目,让他生不如死。在一次次的心伤中,他在筑中灌满了铅,仿效荆轲,想与秦王同归于尽,只是他心里非常清楚,他根本伤及不了秦王毫发。他之所以如此,以卵击石,无非就是想痛快死去,是一种求死的方式罢了。千百年以后,后人深记那易水的水有多寒冷,那易水的风有多刺骨。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里融入了多少痛苦和无奈?几千年之后,易水的水,易水的风,易水的雪,一年复一年,而那个凄美的故事,也这样经久不衰的传颂着。不由让我又想起伯牙绝弦的故事来,因为知己子期的离世,伯牙绝弦谢知音。人世间有一种高山流水的知己,叫伯牙和子期,也有一种侠义知己,叫荆轲与高渐离。古语曰:“士为知己者死。”这可能是世间最高的知己情意了吧!人生漫漫,朋友易得,知己难求。知己情,是我们需要用生命去珍惜和呵护的情意。然而这个时代,情意似乎越来越廉价,从深交到陌生。若你遇到知己情,别忘了好好珍惜。
本文标题:《春》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209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