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五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第五讲一、背景链接(一)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献之一,被誉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取得的奠基性的成果,它阐述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确定了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起点和逻辑进程。1902年在马克思的遗稿中发现,1903年第一次在柏林由《新时代》杂志用德文发表。1922年彼得格勒出版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第一次用俄文刊载这一著作。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后又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全书的部分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二)写作背景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洲各国和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促使马克思加快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进程。马克思利用过去积累的材料,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间写出了总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手稿,即《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导言》是这部未完成手稿的一部分。1859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时,马克思没有利用这篇《导言》,另写了一篇《序言》。他在《序言》中说:“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1页)。《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未发表,1903年3月,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时代》杂志上。《导言》是马克思适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社会的革命实践需要,长期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恩格斯说:“政治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分析”。资本主义发展到18世纪下半叶,形成了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力图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屋开辟道路,提出了许多合理的经济学观点,在科学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他们从孤立的个人出发,企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永恒的东西。到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古典政治经济学已经适应不了在阶级斗争日益激化形势下资产阶级的要求,于是形成了各种完全抛弃科学而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政治经济学,如巴师夏·弗雷德里克、凯里·亨利·查理等人,制造种种庸俗经济理论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决矛盾,企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说成是自古就有的,把资本主义国家说成是超历史的。此处,还有一些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蒲鲁东·皮埃尔·约瑟夫,他们也揭露资本主义的某些矛盾,但是主要地是企图使历史回到小商品生产时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深入发展,迫切需要批判各种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建立无产阶级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这一伟大任务,历史地落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马克思早在1842-1843年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就开始研究经济问题。1944年开始,马克思去巴黎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先后发表了《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哲学的贫困》、《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1848年起,由于《新莱茵报》的出版和欧洲大陆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使马克思中断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1850年马克思到伦敦后才开始继续这一研究工作。马克思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英国为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详尽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仔细钻研了社会经济文献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材料,写了大量笔记和手稿。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世界工人运动又开始全面活跃起来,促使马克思加快研究政治经济学。1857年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说:“我现在发狂似的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导言》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二、内容精析(一)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1.理论价值(1)《导言》论述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肯定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强调物质生产的社会性和历史阶段性,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把单个的孤立个人作为出发点以及抽象地谈论“一般生产”的观点;精辟地分析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在肯定生产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充分估计了其他三个环节的相互影响及其对生产的反作用。(2)《导言》还集中论述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强调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指出思维的具体性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是结果而不是起点;同时指出这种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而不是具休本身的产生过程,并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3)《导言》还论述了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的关系问题,强调经济范畴排列的次序要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来决定,不能按照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安排。(4)《导言》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它不仅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而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论点,如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等等。2.现实意义《导言》的写作离现在已有近一个半世纪了,但是它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1)《导言》虽然是论述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但在它论述的每一个论题中都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经济规律的典范,也是在论述经济规律中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典范,可以说《导言》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概论,这对于我们今天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导言》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意义。(2)《导言》论述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理顺生产与消费、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分配与交换、分配与消费、交换与消费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拓宽流通渠道,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实践意义。(二)中心思想《序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指出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把单个的孤立个人作为出发点以及抽象地谈论“一般生产”的观点。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中,强调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指出思维的具体性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它是研究的结果而不是起点。还论证了物质生产发展同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以及各种艺术形式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三)逻辑结构《导言》一共四节内容。在第一节里,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社会地、历史地考察物质生产的思想。在第二节里,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关系的肤浅看法,阐明了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了生产对于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在第三节里,马克思阐述了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第四节,只是一个写作提纲,从手稿片段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这里仍然想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进行讨论。三、原文导读《导言》全文约20000多字,详细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着重论述了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和历史阶段,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导言》的基本内容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解。(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导言》的第一节《生产》。在这一节中,马克思分析了物质生产的社会性和历史阶段性,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般的、永存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1.物质生产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进行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是根本不存在的。《导言》一开头就指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106)这就是说,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出发点,首先是物质生产。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任何进行生产的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之中,同其他个人彼此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才能进行生产。个人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一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无法生产,从而也就无法作为人而生存下去。所谓“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也就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可见,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性质,即必须研究一定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是把物质生产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是,他们无视或抹杀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把生产理解为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产,把单个的孤立的个人当作出发点。马克思对此作了深刻的批判。。首先,“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的孤立的个人是一种虚构,是资产阶级为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必须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获得独立、自由的客观要求的错误反映。马克思说:“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属于18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106)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他们的经济学著作中把原始时代猎人手中的棍棒、渔夫手中的鱼叉也说成是资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自古有之。马克思指出,这同笛福写的小说鲁滨逊的故事和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一样。鲁滨逊的故事决不是像文化史家想象的那样,仅仅表示对过度文明的反动和要回到被误解了的自然生活中去,而是资本家反对封建制度的束缚,要求独立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的反映。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以自然主义为基础的,而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制造舆论的。斯密、李嘉图、笛福、卢梭等人,本来是反应资本家的客观要求的,却以孤立的单个人在社会之外或处于自然状态而表现出来,所以“这是假象”,“是错觉”。其次,所谓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的孤立的个人,实际上是指摆脱了封建制度的资本家,“这种18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107)。但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从他们的历史唯心主义的人性论观念出发,认为18世纪的资本家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自然造成的。(107)这就是说,资本家的唯利是图、要求独立自由地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合乎自然的”,是“由自然造成的”。这是一般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阶级局限性。其三,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的孤立的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原始社会,进行生产的个人,最初是在氏族中结成社会关系而存在的,后来是在家庭中,在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中结成社会关系而存在的,根本不可能独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单个的人“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107.1),即是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的附属物,也没有孤立的个人可言。到了18世纪,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社会联系的各种形式,比如资本家和工人的雇佣关系、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争关系,都采取了商品、货币、资本的形式,才成为资本家达到发财致富的私人目的的手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采取了物的形式,成为一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必然性(107.2)。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的时代(107)。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高,它不仅使众多个人集中在一个个工厂进行协作劳动,使劳动者紧密联系起来,而且使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和紧密。特别是世界市场的形成,人们的世界范围的联系也越来越扩大。一个企业的兴衰存亡不仅与国内其他企业的兴衰存亡密切相关,而且也依赖于国际经济发展的状况。可见,资本家也是不可能作为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的。早在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就说过:“人是最名符其实的政治动物。实际上已经认识到了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孤立的个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107.2)。
本文标题:第五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211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