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问题〗关于“认识图形”,传统的教科书是这样安排的,先认识平面图形,再认识立体图形。考虑到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先接触的是立体图形,比如,孩子们玩的积木中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平时用的日用品都是立体图形。因此,教科书把认识平面图形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教学,这样遵循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教学设计的时候我考虑到:一是如何突破“面”在“体”上这个难点。二是感知图形特征,应把握到什么“度”。因此我从学生熟知的立体图形引入,通过在立体图形上找“平平的面”自然引入新知的学习;针对六七岁的孩子好动、爱玩,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因此我在课堂上用“玩”的形式串起一节课,将知识点蕴含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通过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等活动,让孩子乐学、愿学、玩中学。〖磨课要点〗1、起点。知识起点: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圆柱可以滚动的特点,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已有生活认知:部分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大部分孩子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对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是零碎、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如何突破难点的思考:由于这是一年级孩子第一次正式认识平面图形,很抽象,又要让孩子明白面是平的。因此我选择用圆柱作为突破口,让孩子明确平面和曲面的区别,从而引入立体图形上存在平平的面,并顺利进入摸“面”,移“面”两个环节,从而突破“面”由“体”来这个难点。2、终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体会“面在体”上,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第36、37页的内容。〖学习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初步感知图形的特征。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积累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图形、沙盘。学具:立体图形实物若干、白纸、笔。〖教学过程〗一:找准起点,对比引入。(讲台桌上搭着一块红布,红布下面是各种立体图形)1、再次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新朋友三棱柱。2、思考:老师想从这些立体图形中挑一个做成车轮,你们觉得应该挑谁呢?讨论交流3、摸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的表面。在长方体上,可以摸到几个平平的面呢?(师生一起操作)正方体呢?三棱柱呢?4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立体图形上的这些平平的面,这是一种新的图形——平面图形。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一)做一做——抓住重点,体会面从体出。1、把平面图形“请”下来。(1)你能想办法把这些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请”下来吗?(请孩子说办法)(2)下面请小朋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至少一个)。(学生活动)2、展示交流。(1)展示学生作品(一个“印”的作品,一个“描”的作品,一个“描”坏的作品)(2)老师也很想描一下,老师描,学生书空。(3)这些平面图形从哪来?这些被我们从立体图形上“请”下来的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平面图形。(4)仔细想想这些平面图形和原来的立体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二):分一分——正确辨认,初步感知特征。下面老师把这些平面“搬”到电脑上,你们还认得吗?1、给图形分类。(课件出示图形让孩子分类、取名)2、汇报交流。(三)说一说——回归生活,解释应用。教室里有我们的平面图形吗?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平面图形?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1、说说我是谁。(课件出示)小朋友敢不敢接受来自图形宝宝的挑战?一起进入——说说我是谁。2、猜一猜。五、总结提升。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从哪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什么不同?
本文标题: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22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