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976~1989文学思潮第一节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一、“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4月“清明节”前后,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禁令,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这场诗歌运动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并引发了“伤痕”类型文学创作的出现。同时,“天安门诗潮”也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悲愤”式悲剧文学审美形态的滥觞。二、第四次文代会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纠正“文革”及以前极左思潮的错误,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为总结30年来文艺工作的经验,明确新时期的文艺工作方针,调整文艺政策,1979年10月30日,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3200人参加,邓小平致辞,强调文艺民主,重申“双百”方针,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彻底开启了由极左路线的影响返归到文艺依自身规律全面发展的拨乱反正。三、文艺理论争鸣(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P73)(二)关于现实主义的“真实性”(P73)第二节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一、西方现代派文艺讨论(P74)二、关于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P75)(一)人性问题张笑天《离离原上草》、雨煤《啊,人》、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李英儒《妙清》、戴厚英《人,啊人》等。(二)道德问题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路遥《人生》。(三)情爱问题靳凡《公开的情书》、陈可雄、马鸣《杜鹃啼归》、刘克《飞天》、徐明旭《调动》。第三节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一、新方法热(P79)二、关于文学主体性讨论(P79)三、“文化寻根”思潮(P80)四、“重写文学史”讨论(P82)80年代小说第一节80年代小说概述一、伤痕文学(伤痕小说)再现了十年浩劫造成的人民心灵创伤的历史悲剧,表达了整个民族在政治的反拨中痛定思痛的强烈感伤情绪,是新时期文学发展中的第一个高潮,由卢新华《伤痕》得名。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等。意义与价值:(一)“伤痕文学”冲破了极左文艺思想的种种清规戒律,冲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二)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三)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描写人性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及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反思文学以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作主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古华的《芙蓉镇》等。反思内容:1.反思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和极“左”思潮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2.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和人们精神上的烙印。3.反思党和人民的关系,批判官僚主义。4.对扭曲人格或心理及“国民性”的剖析与针砭。三、改革文学天津作家蒋子龙率先推出了《乔厂长上任记》,开创改革文学先河。改革小说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的形象。大体类型分为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类。四、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兴起。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1.前奏:汪曾祺、邓友梅等的小说创作。2.寻根小说对根或文化的态度:第一类:持肯定态度。如阿城《棋王》,邓友梅《烟壶》、《那五》等。第二类:持否定态度。如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等。第三类:持辩证态度。如冯骥才《神鞭》,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等。五、回归自然一批作家把目光投向大自然,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自然的伟力、野性与崇高,人与大自然的对峙、搏斗,希图在大自然的崇高与伟力的衬托下弘扬人的主体力量。代表作家作品有: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邓刚《迷人的海》、郑万隆《老棒子酒馆》等。六、现代主义文学(现代派、先锋派)现代主义文学是以80年代初王蒙等中年作家尝试借用意识流等一些西方现代派文学手法为先声的。1985年后迅速兴起的“新潮小说”、“先锋小说”,标志着当代小说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从操作技巧到思维方式的全面引进,一时间,意识流、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等几乎整个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流派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各自的投影。刘索拉、徐星、马原、残雪、莫言、洪峰……也都成了不断引起轰动与论争的名字。90年代之后,小说创作突破了创作方法上的壁垒,出现了新写实小说、新状态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新生代小说等名目繁多的潮流,当代文坛进入了众声喧哗的杂语共生时期。先锋小说作家:马原、余华、苏童、格非、叶兆言、残雪、孙甘露。第二节王蒙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一、王蒙1979年右派问题得到平反。复出后很短的时间内创作短篇小说《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相见时难》等,有三分之一都直接写到了新疆,新疆成为他创作很重要的源泉。(一)内容1.王蒙以一个资深革命者的经历,小说强烈关注社会政治,这一特点从早期的《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小豆儿》就开始了。此后短、中、长篇一以贯之:《悠悠寸草心》、《夜的眼》、《海的梦》、“季节系列”等。其中,“少共情结”,贯穿王蒙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创作的作品的主线。一个少年共产党人对党的事业的特殊感情,在他的创作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布礼》钟亦诚,《蝴蝶》张思远等。“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四部长篇小说)回归和强化其一贯的政治关注的基本立场,开掘政治化生存的人性深度,主要方法则是力求还原历史、回到现场的真切而丰富的回忆,作者希望通过回忆建国初期至七十年代末历次政治运动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心态来追问政治和知识分子乃至普通人的关系:政治如何塑造了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命运,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普通中国人又如何主动或被动参与了政治,并最终造就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逻辑。2.八十年代起王蒙就开始艰难的探索、适应和转变,从革命者到小说家的角色转变,他的创作逐渐突破意识形态话语,转变为文化视角,并致力于人物精神世界的挖掘。《相见时难》(1982)引出中西文化冲突,《名医梁有志传奇》鞭笞了落后的民众心理;《活动变人形》(1986)审视知识分子自身精神内容和命运。(二)艺术1.从《夜的眼》起尝试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技巧,用主观感受、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梦幻等艺术手法来表现心理内容,扩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增加了艺术容量。《春之声》、《布礼》、《蝴蝶》、《风筝飘带》等都使用了这一手法,成为小说艺术探索的急先锋。《春之声》写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出国考察之后乘火车回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沿途的所思所感。德国的现代社会图景,奔驰汽车工厂,西门子公司,中国当前的落后和人们思想的向上状态,车上学外语的青年妇女,自己青春时代的活力,都在很短的实际叙述时间内,在有限的空间中(火车车厢)表现出来。小说从情节来看时间跨度很短,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却跨过了三十余年,借鉴了意识流的表现技巧,运用了心理结构的艺术方式,但重点不在心理描写,不在探索人的精神世界,而主要是作为一种结构小说的方式。形成心理结构。2.语言运用上,“拟骚体”,挥洒,张狂,瀑布型,汪洋恣肆。王蒙对语言的运用有过人的才能,善于“以最公开的语言,传达最不宜公开也不易公开的灵魂秘密的说话艺术。”这种反讽,在王蒙其他的小说如《说客盈门》、《冬天的话题》、《一嚏千娇》等小说中都得到很好的运用。王蒙《语言的功能与陷阱》《来劲》的语言实验。开头:您可以将我们的小说的主人公叫做向明,或者项铭,响鸣,香茗、乡名,湘冥命或者向明向铭向鸣向茗向名向冥向命……以此类推。三天以前,也就是五天以前一年以前两个月以后,他也就是她它得了颈椎病也就是脊椎病、龋齿病、拉痢疾、白癫风、乳腺癌也就是身体健康益寿延年什么病也没有。十一月四十二号也就是十四月十一、二号突发旋转性晕眩,然后照了片子做了B超脑电流图脑血流图确诊。结尾:他她它正在结结巴巴一泻千里地发问的时候就被静电棒逐出被客气地引出被恭敬地请上了主席台手术室贵宾席太平间化装后台。被授予一九八二至三二八国际地救生物年歇里贝尔庚当奖,列入世界名人录黑名单成为最佳男女煮脚……二、刘心武(一)内容刘心武小说创作的最突出特点是强烈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前期创作中问题意识突出,成为新的“问题小说”。成名作和代表作《班主任》最典型,最早发现了极左政治对青少年的扭曲和毒害,向当代中国社会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引起社会震动。《班主任》之后,刘心武继续“问题小说”创作,如《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如意》,《立体交叉桥》等。这些作品在当时都引起过较强的社会反响,但思想大于形象,议论多,艺术感染力差。刘心武:“我强迫自己在每一篇新作品当中都提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最后我就遭到了文学本身的沉重反击。”自己意识到已陷入尴尬境地。1984年,刘心武发表长篇小说《钟鼓楼》,该作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是刘心武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P95)《钟鼓楼》之后,刘心武致力于“纪实小说”创作,在1985年至1988年间,先后创作了《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王府井万花筒》、《私人照相簿》等作品,抓住社会热点问题,表现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二)创作特征社会责任感强,关注当前现实,小说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也注重人物性格塑造,开掘人的精神世界,但情感的冲击力较弱,意蕴不够丰厚。(三)《班主任》发表于1977年《人民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一个坐标点,标志着“文革”结束后中国文学的真正转机。被誉为是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开端。1.主题小说《班主任》通过对宋宝琦、谢惠敏的剖析,使人们看到一代青少年在文革的思想禁锢下,而临着怎样可悲而又可怕的厄运。2.人物(1)宋宝琦是一个正在被拯救出来的畸形儿,是文革极左思潮的必然产物。在宋宝琦的躯体里,只有愚昧无知的空虚灵魂。他是文革毒化出来的变了形的灵魂,以小流氓的身份存在于社会。(2)谢惠敏的形象进一步揭示了文革中精神污染的严重性。这个十五岁左右的初三年级的学生,从开始接触社会时起,就处于“四人帮”封建法西斯的专制横行之时,在文化舆论被死死地控制的情况下,她逐渐开始习惯和适应社会现实。她单纯迷信一切用铅字排版出来的东西,在她的思想里,把这一切都当作天经地义的“最最革命”的“社会主义”。她厌恶宋宝琦,但是在愚昧无知这一层面上,她和他是一致的。谢惠敏丝毫没有怀疑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她的言行符合一个“正面人物”的“典范”。在自己成长的最基础的阶段,谢惠敏正在被一种政治所利用,是一个时代悲剧人物。三、陆文夫(一)内容努力挖掘历史文化内容,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小贩世家》反映的是馄饨摊贩朱源达半生的经历。表现了极左政治对普通民众的损害,指出改革不仅是政治经济体制的革新,更需要民族精神心理、民众价值观的革新。《围墙》借建筑设计部门如何修自己的围墙,嘲讽空谈的不良风尚,赞颂实干精神,反思传统文化心理。立意一般,但对类型人物描写生动传神,是讽刺小说的精品。《美食家》具有文化小说特征。小说通过美食家朱自冶的形象,表现了中国食文化的丰富内容。通过朱自冶在建国后不同政治时期的遭遇,艺术地概括了建国以来的社会变动过程,具有深广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作品同时精致描摹了苏州一带的风土人情、吴越文化遗迹、园林风景等苏州独
本文标题:中国当代文学下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236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