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应用多元分析》第三版(第六章--聚类分析)
第六章聚类分析§6.1引言§6.2距离和相似系数§6.3系统聚类法§6.4动态聚类法§6.1引言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是两种不同目的的分类方法,它们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判别分析方法假定组(或类)已事先分好,判别新样品应归属哪一组,对组的事先划分有时也可以通过聚类分析得到。聚类分析:将分类对象分成若干类,相似的归为同一类,不相似的归为不同的类。聚类分析分为Q型(分类对象为样品)和R型(分类对象为变量)两种。相似性的不同定义§6.2距离和相似系数相似性度量:距离和相似系数。距离常用来度量样品之间的相似性,相似系数常用来度量变量之间的相似性。样品之间的距离和相似系数有着各种不同的定义,而这些定义与变量的类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变量的测量尺度通常变量按测量尺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间隔、有序和名义尺度变量三类。间隔尺度变量:变量用连续的量来表示,如长度、重量、速度、温度等。有序尺度变量:变量度量时不用明确的数量表示,而是用等级来表示,如某产品分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有次序关系。名义尺度变量:变量用一些类表示,这些类之间既无等级关系也无数量关系,如性别、职业、产品的型号等。本章主要讨论具有间隔尺度变量的样品聚类分析方法。一、距离设xij为第i个样品的第j个指标,数据矩阵列于表6.2.1。变量x1x2⋯xp样品1x11x12⋯x1p2x21x22⋯x2p⋮⋮⋮⋮nxn1xn2⋯xnp表6.2.1数据矩阵距离dij一般应满足的四个条件(i)dij≥0,对一切i,j;(ii)dij=0,当且仅当第i个样品与第j个样品的各变量值相同;(iii)dij=dji,对一切i,j;(iv)dij≤dik+dkj,对一切i,j,k。常用的距离1.明考夫斯基(Minkowski)距离2.兰氏(Lance和Williams)距离3.马氏(Mahalanobis)距离4.斜交空间距离1.明考夫斯基距离第i个样品与第j个样品间的明考夫斯基距离(简称明氏距离)定义为这里q为某一自然数。明氏距离有以下三种特殊形式:(i)当q=1时,,称为绝对值距离,常被形象地称作“城市街区”距离;(ii)当q=2时,,称为欧氏距离,这是聚类分析中最常用的一个距离;(iii)当q=∞时,,称为切比雪夫距离。11qpqijikjkkdqxx11pijikjkkdxx12212pijikjkkdxx1maxijikjkkpdxx绝对值距离图示对各变量的数据作标准化处理当各变量的单位不同或测量值范围相差很大时,应先对各变量的数据作标准化处理。最常用的标准化处理是,令其中和分别为第j个变量的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1,2,,,1,2,,ijjijjjxxxinjps11njijixxn2111njjijjisxxn2.兰氏距离当xji>0,j=1,2,⋯,n,i=1,2,⋯,p时,可以定义第i个样品与第j个样品间的兰氏距离为这个距离与各变量的单位无关。由于它对大的异常值不敏感,故适用于高度偏斜的数据。明氏距离和兰氏距离都没有考虑变量间的相关性,因此这两种距离更适合各变量之间互不相关的情形。1pikjkijkikjkxxdLxx3.马氏距离第i个样品与第j个样品间的马氏距离为其中xi=(xi1,xi2,⋯,xip)′,xj=(xj1,xj2,⋯,xjp)′,S为样本协方差矩阵。使用马氏距离的好处是考虑到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且与各变量的单位无关。但马氏距离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马氏距离公式中的S难以确定。没有关于不同类的先验知识,S就无法计算。因此,在实际聚类分析中,马氏距离不是理想的距离。1ijijijdMxxSxx名义尺度变量的一种距离定义例6.2.1某高校举办一个培训班,从学员的资料中得到这样六个变量:性别(x1),取值为男和女;外语语种(x2),取值为英、日和俄;专业(x3),取值为统计、会计和金融;职业(x4),取值为教师和非教师;居住处(x5),取值为校内和校外;学历(x6),取值为本科和本科以下。现有两名学员:x1=(男,英,统计,非教师,校外,本科)′x2=(女,英,金融,教师,校外,本科以下)′这两名学员的第二个变量都取值“英”,称为配合的,第一个变量一个取值为“男”,另一个取值为“女”,称为不配合的。一般地,若记配合的变量数为m1,不配合的变量数为m2,则它们之间的距离可定义为故按此定义本例中x1与x2之间的距离为2/3。21212mdmm二、相似系数聚类分析方法不仅用来对样品进行分类,而且可用来对变量进行分类,在对变量进行分类时,常常采用相似系数来度量变量之间的相似性。变量之间的这种相似性度量,在一些应用中要看相似系数的大小,而在另一些应用中要看相似系数绝对值的大小。相似系数(或其绝对值)越大,认为变量之间的相似性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聚类时,比较相似的变量倾向于归为一类,不太相似的变量归属不同的类。相似系数一般需满足的条件(1)cij=±1,当且仅当xi=axj+b,a(≠0)和b是常数;(2)|cij|≤1,对一切i,j;(3)cij=cji,对一切i,j。两个向量的夹角余弦cosxyxxyy1.夹角余弦变量xi与xj的夹角余弦定义为它是Rn中变量xi的观测向量(x1i,x2i,⋯,xni)′与变量xj的观测向量(x1j,x2j,⋯,xnj)′之间夹角θij的余弦函数,即cij(1)=cosθij。11222111nkikjkijnnkikjkkxxcxx2.相关系数变量xi与xj的相关系数为如果变量xi与xj是已标准化了的,则它们间的夹角余弦就是相关系数。11222112nkiikjjkijnnkiikjjkkxxxxcxxxx相似系数除常用来度量变量之间的相似性外有时也用来度量样品之间的相似性,同样,距离有时也用来度量变量之间的相似性。由距离来构造相似系数总是可能的,如令这里dij为第i个样品与第j个样品的距离,显然cij满足定义相似系数的三个条件,故可作为相似系数。距离必须满足定义距离的四个条件,所以不是总能由相似系数构造。高尔(Gower)证明,当相似系数矩阵(cij)为非负定时,如令则dij满足距离定义的四个条件。11ijijcd21ijijdc§6.3系统聚类法系统聚类法(hierarchicalclusteringmethod)是聚类分析诸方法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基本思想是:开始将n个样品各自作为一类,并规定样品之间的距离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然后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成一个新类,计算新类与其他类的距离;重复进行两个最近类的合并,每次减少一类,直至所有的样品合并为一类。本节介绍的八种系统聚类方法,其区别在于类与类之间距离的计算方法不同。一开始每个样品各自作为一类§6.3系统聚类法一、最短距离法二、最长距离法三、中间距离法四、类平均法五、重心法六、离差平方和法(Ward方法)七、系统聚类法的统一八、类的个数一、最短距离法定义类与类之间的距离为两类最近样品间的距离,即,minKLKLijiGjGDd图6.3.1最短距离法:DKL=d23最短距离法的聚类步骤(1)规定样品之间的距离,计算n个样品的距离矩阵D(0),它是一个对称矩阵。(2)选择D(0)中的最小元素,设为DKL,则将GK和GL合并成一个新类,记为GM,即GM=GK∪GL。(3)计算新类GM与任一类GJ之间距离的递推公式为,,,minminmin,minmin,MJKJLJMJijijijiGjGiGjGiGjGKJLJDdddDD递推公式的图示理解最短距离法的聚类步骤在D(0)中,GK和GL所在的行和列合并成一个新行新列,对应GM,该行列上的新距离值由(6.3.2)式求得,其余行列上的距离值不变,这样就得到新的距离矩阵,记作D(1)。(4)对D(1)重复上述对D(0)的两步得D(2),如此下去直至所有元素合并成一类为止。如果某一步D(m)中最小的元素不止一个,则称此现象为结(tie),对应这些最小元素的类可以任选一对合并或同时合并。最短距离法最容易产生结。由于最短距离法是用两类之间最近样本点的距离来聚的,因此该方法不适合对分离得很差的群体进行聚类例6.3.1设有五个样品,每个只测量了一个指标,分别是1,2,6,8,11,试用最短距离法将它们分类。记G1={1},G2={2},G3={6},G4={8},G5={11},样品间采用绝对值距离。G1G2G3G4G5G10G210G3540G47620G5109530表6.3.1D(0)其中G6=G1∪G2其中G7=G3∪G4G6G3G4G5G60G340G4620G59530表6.3.2D(1)表6.3.3D(2)G6G7G5G60G740G5930其中G6=G1∪G2表6.3.4D(3)G6G8G60G840图6.3.2最短距离法树形图二、最长距离法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两类最远样品间的距离,即,maxKLKLijiGjGDd图6.3.3最长距离法:DKL=d15最长距离法与最短距离法的并类步骤完全相同,只是类间距离的递推公式有所不同。递推公式:max,MJKJLJDDD对例6.3.1采用最长距离法,其树形图如图6.3.4所示,它与图6.3.2有相似的形状,但并类的距离要比图6.3.2大一些,仍分成两类为宜。图6.3.4最长距离法树形图异常值的影响最长距离法容易被异常值严重地扭曲,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将这些异常值单独拿出来后再进行聚类。三、中间距离法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既不取两类最近样品间的距离,也不取两类最远样品间的距离,而是取介于两者中间的距离,称为中间距离法(medianmethod)。设某一步将GK和GL合并为GM,对于任一类GJ,考虑由DKJ、DLJ和DKL为边长组成的三角形(如下图所示),取DKL边的中线作为DMJ。DMJ的计算公式为2222111222MJKJLJKLDDDD四、类平均法类平均法(averagelinkagemethod)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方法是把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定义为所有样品对之间的平均距离,即定义GK和GL之间的距离为其中nK和nL分别为类GK和GL的样品个数,dij为GK中的样品i与GL中的样品j之间的距离,如图6.3.7所示。容易得到它的一个递推公式:,1KLKLijiGjGKLDdnn,,,11MJKJLJMJijijijiGjGiGjGiGjGMJMJKLKJLJMMDdddnnnnnnDDnn图6.3.7类平均法:DKL=(d13+d14+d15+d23+d24+d25)/6另一种定义方法是定义类与类之间的平方距离为样品对之间平方距离的平均值,即它的递推公式为类平均法较好地利用了所有样品之间的信息,在很多情况下它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好的系统聚类法。22,1KLKLijiGjGKLDdnn222KLMJKJLJMMnnDDDnn对例6.3.1采用(使用平方距离的)类平均法进行聚类。一开始将D(0)的每个元素都平方,并记作。2(0)DG1G2G3G4G5G10G210G325160G4493640G51008125902(0)D表6.3.6G6G3G4G5G60G320.50G442.540G590.52590表6.3.72(1)DG6G7G5G60G731.50G590.5170表6.3.82(2)DG6G8G60G851.170图6.3.8类平均法树形图G6G8G60G851.170表6.3.92(3)D五、重心法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定义为它们的
本文标题:《应用多元分析》第三版(第六章--聚类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23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