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节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词第三节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第四节语言的替换和底层第五节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层次第六节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混合语第一节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语言接触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不成系统的词汇借词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语言的替换和底层残留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洋泾浜和混合语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词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是指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音译——雷达、巧克力、葡萄、石榴音译+意译——卡片、啤酒、爱滋病音译兼意译——罗曼蒂克、休克、维他命、幽默半音译半意译——华尔街(wallstreet)、爱克斯光(x-ray)、新西兰(NewZealand)goldfishbrickteawoodoiltajichowmeinwokkung-fu2、意译词——用本民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构词方式构成,只是意义借自外语。sience“赛因思”——“科学”telephone”德律风“——“电话”3、仿译词——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与所源出的外语词逐个对译而产生的词。黑板(blackboard)、足球(football)、篮球(basketball)、软件(soft-ware)、快餐(quicklunch)、蜜月(honeymoon)、水门(watergate)、热狗(hotdog)、我国自古从其他民族借入词语:–汉代从西域借入的词:葡萄、石榴、苜蓿、菠萝、狮子、玻璃–汉代以后从印度借入的佛教用词:佛、菩萨、罗汉、阎罗、魔、僧、尼、和尚、塔–元代时借入的蒙古语词:胡同、站、蘑菇在词的借用过程中,还可能有借出去再借回来的情况。这种情况大量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思想具体资本政治政府侵略劳动想象垄断自由选举助教学士硕士博士封建革命哲学主观归纳观念经验政党谈判领土地质分子原子反应资料学位体操批评反动一、语言联盟与社会“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它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第三节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语言联盟(allyingoflanguage)指几种没有亲属关系或亲属关系较远的语言,由于长期共处于一个地区,密切接触,从而在语言结构上产生了共同特征的语言现象。语言联盟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概念,是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布拉格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之一N.s.Trubetskoy(特鲁别茨柯依)于1926年提出的,用以指在地理位置上互相邻接的语言,由于发生接触,相互影响,在文字和结构上都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共同特征。语言联盟是不同民族深度且相对平衡接触的结果。形成条件:不同民族在同一片区域内交错居住,有频繁的战争或频繁的文化经济往来和通婚关系。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相对均衡各民族人口比例相差不大没有一个民族有长时期的绝对权威或人口的绝对优势各民族有部分人口相对聚居汉语,我国南部的侗台、苗瑶语族诸语言,藏缅语族的部分语言和境外东南亚地区属于南亚语系的越南语,属于侗台语族的老挝语、泰语等等,在语音、语法的结构类型方面十分类似,据研究这也是语言接触造成的语言联盟。二、系统感染“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另外,这些语言也会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贷。经济文化水平低的一方要向高的一方借用文化政治方面的词汇,而经济文化水平高的一方要向低的一方借用当地事物、风俗或观念的名词,但核心词根一定有相当数量还用各自语言原有的。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系统感染是过程,语言联盟是结果。经过系统感染,某一片区域内的若干不同语言互相影响,在语音、语法结构方面逐渐趋同,词汇互相借贷,形成不同语言的语言联盟。巴尔干半岛语言联盟、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地区双语或多语在一片地理区域内若干民族的人既会说自己的母语,也会说同居一地的其他民族的语言,他们会根据交际的需要、交际的对象而选择使用其中的一种语言。地区多语现象会使得各个语言都出现非母语者所说的、带有其他语言味道的语言变体,而各个语言就有可能在这些语言变体的影响下趋同。有学者把这一过程命名为“互协”。第四节语言的替换和底层一、语言替换及其条件语言替换是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语言替换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深度接触指在同一区域内不同民族交错居住,属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或经济文化圈。不平衡接触指所接触的诸民族中有一个民族在人口和文化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这一优势民族一直保持有聚居的人口而其他民族的聚居人口则逐渐减少以至消失。替换条件经济、文化上是否占优势,是决定哪种语言在融合中取胜的更为重要的因素。语言融合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这就是几个民族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二、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叫做自愿替换。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替换。叫做被迫替换。三、语言替换的过程语言替换的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语或多语现象然后是几种语言中的优势语言排挤、替代其他语言而完成语言的替换。双语现象形成后最后是否导致语言的替换,这决定于社会历史条件: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某一个民族完全失去了聚居人口,则这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替换。如鲜卑和汉。四、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在双语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底层最主要的表现有两点:一是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一个常见的表现是地名,地名容易留下被替代语言的痕迹。例如东北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等等是满语的残留,其中“哈尔”是满语“江”的意思,“哈尔滨”就是“江滨”。第五节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一、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语言接触还有一种重要的类型,就是一国国家中通用书面语对各地方言或语言的影响。通用书面语可以指同一个民族内使用的,也可以指不同民族使用的同一种语言。二、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文白异读指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有两个或多个有文雅/俗白风格区别的语音形式。如宿松方言的“水”,“水平”;“学”,“学生”。从语言历时变化的角度看,这是通用书面语或外来的强势方言对当地方言影响的结果。三、外族书面语的层次不少语言在历史上曾经以其他民族的语言作为通用书面语。(学生自己阅读)四、共同语在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往往选择一种方言作为“通用语”,用作方言区之间交际的工具。我国古代的“雅言”、“通语”、“四方之通语”,以及后来的“官话”,都是当时人给这种通用语起的名称。决定一种方言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因素同一种语言中一般有多种方言,其中一种方言能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这种方言我们叫它“基础方言”。究竟哪种方言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取决于各种社会因素,具体地说,是由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所决定的。伦敦方言成为英吉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由于文化的原因。五、语言混合语言混合的形式有”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一)洋泾浜语是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洋径浜”原是上海外滩的一地段。1840年后,是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外国商人和当地平民为了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就使用一种混杂着汉语成分的英语。这种变形走样的英语就被称为“洋泾浜英语”。洋泾语,国外语言学家称之为“皮琴语”(pidgin),据说,pidgin是中国“洋泾浜英语”中business(买卖)一词的发音,后又借回到英语中,用来指称中国的“洋泾浜英语”和其他以同样方式产生的交际工具。洋泾浜语是一种交际双方都不会对方语言,混杂双方语言成分的交际工具。外国人为了使当地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在语言上作出让步,简化自己的语言,同时夹杂进当地语言成分。当地人在与外国人交际的过程中,把它当作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另一方面,当地人在学习和模仿某种外语会受到自己语言的干扰,会对这种外语进行了某些改造,外国人为了交际,又不得不迁就这种改造。这样,双方在语言上相互妥协,当地人使用外国人的语言,外国人则尽可能地简化自己的语言,并混合进一些当地语言的成分,使其易于被当地人理解和接受。妥协的结果就产生一种建立在外来语言基础上,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交际工具——洋泾浜语。洋泾浜语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从语言功能上看,洋泾浜语只用于口头交际,只有口头形式而没有书面形式;使用范围狭窄,在正常情况下,至少在产生的初期,只用于同外国人进行贸易通商或其他有限的交往场台,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从语言系统上看,洋泾浜语的语音夹杂有当地音,语音结构也经过当地语音系统的改造;词汇成分数量有限,基本上来自外来语言,但也包含一些当地语言的词汇成分;语法也是不同语言的混合,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外来语言中性、数、格、人称等方面的形态变化消失,复杂的结构和不规则的变化也都被缩减掉了。以曾在中国出现过的洋径浜英语为例,词汇贫乏,主要用英语的词,发音经过汉语语音系统的改造,如用[1]代替英语里的[r],以[k]代替英语里的[g],复辅音中插入元音,比方room[rum](房间)说成[lum],green[gri:n](绿的)说成[kilin]语法简单,英语中原有的数、格、人称、时、体、态等形态变化都被简化掉了,由于汉语中有量词,所以数词和名词之间要加上一个piecee(等于英语里的piece),“两本书”说戚twopieceebook,而英语里的说法是twobooks。洋径浜语产生之后,它的命运主要由社会环境的变迁和社会交际的需求来决定。其发展前途有两个:一个是随着社会交际环境的变迁而消亡,如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教育的普及、标准英语的学习和推广,洋泾浜英语已成为历史现象而被淘汰。一个是在杜会交际需求的推动下,发展为克里奥耳语,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通用的交际工具,如作为新几内亚官方语言之一的“新美拉尼西亚语”(NewMelanesian),就是这样一种从以英语为基础的洋泾浜语发展而来的克里奥耳语。(二)克里奥耳语洋径浜语的特点之一是只用于特殊的交际场合。没有人把它当怍母语来学习和使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能成为某一社会主要的交际工具。成为人们的母语。一旦发生了这种语言杜会地位上的变化,洋泾浜语就转变为克里奥耳语。克里奥耳语(Creole,混血儿)是作为某个社会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实际上就是母语化的洋泾浜语。如在非洲一些种植园里,欧洲殖民者和来自不同种族、部落的劳工处在一个没有共同语言的环境之中,欧洲殖民者和劳工之间以及劳工之间,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于是以欧洲殖民者的语言为基础的洋泾浜语就应运而生了。如果以洋泾浜语作为共同交际工具的状况长期存在,在这种环境中出生并成长起来的新的一代,就只能把洋泾浜语作为母语来学习。于是,洋泾浜语就成了他们的第一语言,洋泾浜语就转变为克里奥耳语。洋泾浜语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使用范围狭窄,但一经地位提升而转变为克里奥耳语,就会迅速丰富发展起来。它会扩大词汇量,完善语法,形成包括书面语语体在内的各种语体,并可以用于所有的社会交际场合。克里奥耳语在得到充分发展之后,最终会变得和其他语言同样完备。当克里奥耳语和作为它的基础的那种语言并存于一个社会之中时,如果基础语言有较高的社会声望,说克里奥耳语的人就可能根据基础语言来不断调整、校正自己的语言,使克里奥耳语向着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
本文标题: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262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