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八年级历史下册《新中国政权的巩固》课件 川教版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我的爸爸去过朝鲜战场,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保卫家乡,打败了美帝,保卫了和平,嘹亮的军歌,威武雄壮,我的先辈去朝鲜打仗,英勇战斗是民族的背梁,鸭绿江水静静的流淌,嘹亮的军歌在耳边回荡。第二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抗美援朝原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时间、司令员)抗美援朝的战争概况(阶段、结果)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最可爱的人(黄继光、邱少云等)抗美援朝精神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背景:2、过程:3、影响:①朝鲜内战的爆发:1950年6月②美国侵略朝鲜,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③战火烧至中朝边境,威胁中国安全1950~1953年彭德怀《朝鲜停战协定》①教训了侵略者②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③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简况: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的意义二、土地改革运动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时间:1950年夏~1952年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特点:保护富农经济意义: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镇压反革命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必要性镇压反革命的简况镇压反革命运动胜利的意义讨论: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展,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1、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安全,为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2、土地改革运动的进行,调动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战争;3、镇压反革命的开展,使国内出现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保证了土改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进行。1.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出兵参战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B.向世界表明新中国敢于迎战强大的帝国主义C.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密切相关D.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从不也永远不怕战争。2.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能够顺利开展的条件不包括()A.抗美援朝运动B.镇压反革命运动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保证D.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CC材料一: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它领土决无掠夺的野心,现在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得特别权利或特权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政府亦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战的途径。——杜鲁门1950年1月5日声明材料二:对朝鲜的攻击已无可怀疑地说明,共产主义已不限于使用颠覆手段征服独立国家……共产党部队的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而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杜鲁门1950年6月27日声明材料三:“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950年周恩来对美国的警告根据材料回答:(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美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2)材料二中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的借口是什么?(3)1950年中国采取了什么重大军事行动?到什么时候结束?结果如何?有什么意义?答案:(1)材料一表示对台湾没有野心,不想使美军卷入中国国共两党的斗争。材料二表示美军已侵入台湾,公然干涉中国的内政。其背景是朝鲜战争的爆发.(2)借口是中国军队攻击朝鲜并将入侵台湾。(3)抗美援朝。1953年结束。结果以美国的失败而告终。这一胜利不仅粉碎了美国吞并朝鲜进而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狂妄计划,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还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国家和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款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材料二保护富农所有的自耕地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财产,不得侵犯。请回答:①根据上述材料,判断它们的出处。②材料一中,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③材料二中,对于富农的政策与过去相比,有何不同?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①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土改革法》。②目的在于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③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对于富农的政策有所改变,土地革命和解放前老解放区土地改革对富农的部分财产进行没收,分给贫下中农。新中国的土地改革采取政治上中立富农,经济上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这就有利于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更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出兵?不出兵?
本文标题:八年级历史下册《新中国政权的巩固》课件 川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0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