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过万重山漫想中职课件
过万重山漫想刘征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作者简介刘征原名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著有《刘征诗书画集》、《画虎居诗词》、《刘征文集》、《周庄买水》、等三十余种著作。《刘征寓言诗》获1994年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金骆驼奖。字词积累夔(kuí)门耸峙(zhì)弊帚(zhǒu)夏圭(guī)篙(gāo)工欹(qī)侧无恙(yàng)坼(chè)地抟(tuán)燧(suì)木翎(líng)毛端倪(ní)啃噬(shì):一点一点地咬下来,噬嚼。追溯(sù):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题解1、万重山:是作者从《早发白帝城》中引用过来的,突出山势险峻,艰难险阻重重,为凸显后文知难而上的精神作铺垫。2、漫想:是本文题目是偏正结构,“漫想”是其中心词。“漫”,不受约束的,“漫想”即使随意的,不受约束的畅想。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刘征十年集》,课文有删减。文章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有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走近三峡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全长193公里,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整体感知1、作者引起漫想的起点和终点在何处?2、找出文中标志“漫想”的语句。3、作者跳出的古怪念头是什么?4、作者想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的困难是哪些呢?5、作者紧扣“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还想到了哪些“第一个”?划分大意第一部分(1-2):描写三峡奇险的景色。第二部分(3-13):描写作者的漫想。第一层(3-9):作者漫想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情况。第二层(10-13):由第一个穿三峡的人联想到无数“第一个人”。第三部分(14-15):描写作者穿过三峡,感到喜悦,呼应开头。起点过程终点课文欣赏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险:空间狭小,江流狂暴雄:高山连绵、雄伟奇:太阳神奇的光束,神奇的色彩没有更多的词语可以形容,头脑一片空白,无法形容的美。古怪的念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时间:工具:舆论:认知:想法:比春秋时期要早些毫不含糊的使用原始的独木船折回的人说,遇险的人说,也还有一些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嚓嚓地发表议论路途艰险,认知还是极有限的。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课文欣赏课文欣赏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这是一种朴素而又伟大的思想,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这个人敢为人先,不怕危险,不顾旁人的讥笑和阻拦,毫不含糊地登上独木船,面带微笑,勇往直前而鼓舞他穿过三峡的力量就来源于那个“只是……”的想法。而现在社会大部分人证缺乏这种勇气和精神。课文欣赏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此时作者的思想从穿过三峡的那“第一个”,联想到了人类历史上那无数个“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都穿过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三峡”此时的“三峡”已被升华为抽象的“三峡”,比喻为那些充满艰难险阻,未知的领域。多年后人们会崇拜发扬首创精神,创造辉煌业绩。课文欣赏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曾经感到的未曾感到的是战胜艰难险阻,第一次穿过三峡的喜悦。是今天“我”畅游三峡所见奇景。畅想美好未来的喜悦。思路梳理描写三峡风光秀美、险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历经千难万险,开拓道路联想到人类历史上那无数个不畏艰难,具有首创精神,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第一个”穿过三峡,感到喜悦前后呼应,回到现实现实与漫想切换自如时间早工具差舆论压力大认知有限路途艰险主旨: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深度探讨1、作者面对三峡奇景,感到“一切华丽的辞藻都黯然失色”,笔“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是真的无话可说,无词可用了吗?明确:作者“面对这奇景”“头脑里一无所有”只是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不着急写景。只是为接下来的漫想作铺垫。深度探讨2、阅读第4自然段,作者强两句话反复提到“第一个”是为了强调什么?明确:作者用一正一反两句反复提到“第一个”,并用“后来的无数个”再次强调“第一个”,是为了突出开拓精神的伟大,也是为下文埋下伏笔。第三句话也紧承上文,开始了作者的“漫想”之路。深度探讨3、在第5、6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古史资料,有什么特点?前后两段资料由什么联系?明确:第5自然段写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在什么时候,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写《禹贡》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的史实。按照历史年代的先后来写,衔接紧密。第6自然段,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巴船下峡图》,突出大木船过三峡尚且“惊心动魄”,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代的“独木船”过三峡更是“难以想象”了。两段紧密连接,从过三峡的时间推断到那时简陋的交通工具,显示出作者多方面的学识。深度探讨4、第9自然段中,作者连用四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作者为什要这样写?明确:“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的人对自然的认知非常有限,是在强调他知道接踵而来的危险是必然,只是难以预料。“没有想”,更不是因为他鲁莽蛮干、意气用事,是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不畏困难的决心。深度探讨5、作者想到的历史上的这些“第一个”都具有的是一种什么精神?作者的态度是什么?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人类历史上无数的“第一个”人点面具体抽象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并期望人们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千百年后的人们,也会如同我现在一样感叹、崇敬人类的这种精神。深度探讨6、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到“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有什么用意?明确:此处描写是语意双关,一方面三峡已过,视野也变得宽广,另一方面思想飞驰,顿觉豁然开朗。令人心旷神怡,意气风发。语言特色1、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格。如写高山,“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写阳光,“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霞涂上神奇的色彩”。写作者见到三峡奇景后的思维活动,“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写历史,“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语言特色2、排比句与长短句交错出现。如写高山,“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有的像仙女腾空飞起……”写“险”,“那高崖会不会劈头盖顶崩落下来?那礁石会不会狼牙一样高遍布江底?那江水会不会中途变成直下千仞的飞瀑?”读起来有节奏感而易于上口。语言特色3、动词用得多而且活。芮“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迎面扑来”“腾空飞起”“疾风牵引”“巨浪狂扑”“耸峙云霄”“横枕江面”“摧山坼地”,这些动词既准确又生动,很有表现力,能恰如其分地展示作者神思飞越的漫想及山峡的景色。请思考,在你的人生经历中,遇到过“三峡”吗?你穿过你的“三峡”了吗?根据你的个人经历,作文一篇,题目自拟,500-800字。
本文标题:过万重山漫想中职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08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