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老王》案例分析上好一堂课,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前提。而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这对老师来说是颇费思量的。为了上好《老王》,我请教组里各位前辈,查阅资料,颇费苦心。《老王》是一篇以作者内心反思写成的回忆人的散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阅历和体验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初读文章时只感受作者是一个善良的人,老王是一个善良不幸的人,但并不明白作者在文章最后为什么还要对老王产生愧疚。针对这样一种情况,起初我打算从学生最初的感受入手,去体察老王生活的艰难与人性的善良,着重品味文章中“老王生前去送香油和鸡蛋”这部分,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让学生体会到对不幸之人需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更让学生了解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杨绛的伟大人格。起先,我的教学设计以走近老王——品味老王——关注老王——怀念老王为线索,把课文的重心放在对老王人物的鉴赏上。但后来我发现,这样体现不出作者杨绛的感情以及伟大人格,这样的解读还是肤浅的。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围绕两个人——老王和杨绛,在一条线上展开。教学目标1、朗读品析,感受作品中的老王的不幸与善良。2、研讨探究,感悟作者杨绛的善良与愧怍。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发阅读兴趣百度贴吧有读者对杨绛的评价引入,“杨先生是中国健在的最后一位文坛巨匠”。二、初读感知,把握文章题旨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是哪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2、初步理解文章的主旨。①文中幸运的人与不幸者分别指谁。②思考:作者为什么对不幸的老王愧怍呢?三、细品语言,感受老王的不幸与善良:1、老王的不幸从哪里可以感受到?结合1-4段回答。①卑微的职业:单干户,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②悲惨的境遇: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没有什么亲人。③残缺的生理:只有一只眼(夜盲症),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④塌败的居所: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⑤受伤的心灵:孤独、无亲,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2、老王为“我”做了哪些事?①概括几件事:A、送冰B、送人C、送礼②这几件事中,让你感动的表现老王的善良的细节有哪些?A、送冰减半收费B、送先生不收钱C、送鸡蛋香油3、老王为什么临死前还要这样对“我”表示感激?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他想要的是什么?细读送香油鸡蛋一节,讨论。四、深入探究,感悟作者杨绛的善良与愧怍1、“我”为老王做了些什么?(对老王是关心的、同情的,“我”也是个善良的人。a、常坐他的车b、给他鱼肝油c、关心生活状况d、给他钱不亏待)2、“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为什么仍会感到对老王有愧怍呢?小组探讨,课堂交流:①觉得老王送鸡蛋、香油来时没有好好的招待;②自己的生活比老王好,却没有真正关心他的生活。③只有同情,没有尊重,居高临下。……3、深入理解:杨绛是否如她自己文中所说的那么幸运呢?你怎样看待一个不幸者对老王的愧怍?①文中细节探究:“文件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们从干校回来。②补充:对比杨绛文革期间的生活经历、状况,感受她本人也不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却仍有这样的愧怍之心,实见其人格之伟大。③明确:从一个善良又不幸的人对一个不幸又善良的人的愧怍中,更让我们感受到杨先生的伟大的人格。五、课后思考:对这样一些不幸者,真正该感到愧怍的是谁呢?课例反思:抓住一根绳子上课最忌无序,学生云里雾里,教师行云流水,飘到东,流到西。一篇文章,如果找到一根绳子,顺势滑下,水到渠成。《老王》便是如此。1、聚焦一句,拎住总纲《老王》一文是用作者的善良去体察不幸的老王的善良,作者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善良极力地帮助老王,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但最后作者却说“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之情。”这本不应该有愧疚之情,但也正是这愧疚之情,才是作者最大的善良的表现,因此本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引发开去,让学生在作者的反思中发现自己,在发现自己中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不够,对不幸之人的尊重、平等观念不深,从而使学生的感知更敏锐,情感更丰富,情趣更高尚。2、品得透,悟得深通过设计了“老王为了做了哪些事情”和“我为老王做了哪些事情”这组问题,学生积极地找到了细节,找到了关键的词,在阐述理由时都能把人物的情感与句中的词联系起来,“镶嵌”在门框里的老王让人流泪,鸡蛋“多得数不清”是老王一片真心地体现,“忘了请他进来喝茶”是作者担忧后的深深地愧疚……在读中品,在品中思,尤其学生说“因为他无法给老王更多的帮助,但他这样目送着老王走下楼梯,那担心的目光,即使老王没有回头看,他一样能感觉到,这里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关爱虽然没有言语,但同样表现了出来。”我感到了学生真的在语言的品味中有了深深地触动,有了与作者同样的反思。3.课文思想内容和课文语言的结合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即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语言来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1)、教师个性的理解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没有心得,以俗读,浅读,误读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文章变得庸俗,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之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教学设计有很多,有些网上的课件和教案,就只讲老王,不提杨绛,我觉得这远远不够。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但是,善良的老王是不幸的,善良的杨绛也是不幸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这两个人物又因为遇见彼此,是幸运的。所以最后决定在“善”——“不幸”上立足。(2)、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新课标理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语文课上不能少了语言的品味,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都有感悟品味语言这一环节。但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现在好多的教师都以“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这样的提问来设置这一环节,我总是有这样的疑惑:怎么样才算好?这是比较模糊的。虽然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揣摩品味了,在品中对语言有自己的想法,有了一点感悟,但这样的品总显得有点零碎,这样的说总有点东凿一斧,西掘一刨的味道,有许多学生的鉴赏因为没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而成了昙花一现。再者,这样把语言品读和内容的挖掘完全分离开来,环节有些脱节。在内容上不免也有些重复。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无论以文本内容为切入,还是以文本语言的推敲为切入,均要牢牢地把握内容与形式如漆似胶,互为依存的这条线。这样无论侧重哪点,都会让你的教学设计略胜一筹。让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语言品足品够,内容理解水到渠成。教师过于追求自己教得深刻,为“教”而设计的教学设计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关注内容,关注语言,教出自己的个性,不忘给学生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这样,任何的教学设计都是一个好设计。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导入跟主题无关,只起到激趣的作用。怎样导入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直接切入主题,还需要好好思考。研读部分,对学生的精彩回答点评不够机智,太单一。结尾升华部分,按理应一气呵成,学生在你的激情飞扬中或深情诉说中已能达到思想情感的升华与火花碰撞。但这堂课中我却停下来让学生回答了个问题,无疑把学生从好不容易营造的氛围中拉了出来。效果适得其反。
本文标题:老王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10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