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成本控制本章重点:成本控制的各种方法本章难点:标准成本法差异核算及账务处理第一节成本控制概述第二节价值工程成本控制第三节标准成本控制第四节案例钢铁行业是多流程、大批量生产的行业,由于生产过程的高度计划性决定了必须对生产流程各个工艺环节必须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为了严格成本管理,一般依据流程将整个生产线划分为不同的作业单元,在各个作业单元之间采用某些锁定转移价格的办法。而邯钢在成本管理方面率先引入市场竞争手段,依据市场竞争力为导向分解内部转移成本,再以此为控制指标,落实到人和设备上,将指标责任与奖罚挂钩,强制实现成本目标,达到系统总合最优。对邯钢而言,要挤出利润,首先需要确定合理先进、效益最佳化的单位产品目标成本。公司根据一定时期内市场上生铁、钢坯、能源及其他辅助材料的平均价格编制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并根据市场价格变化的情况每半年或一年作一次修订,各分厂根据原材料等的消耗量和“模拟市场价格”核算本分厂的产品制造成本,也以“模拟市场价格”向下道工序“出售”自己的产品。获得的“销售收入”与本分厂的产品制造成本之间的差额,就是本分厂的销售毛利。销售毛利还需要作以下两项扣除:一是把公司管理费分配给分厂作销售毛利的扣除项,一般采用固定的数额(根据管理费年预算确定);二是财务费用由分厂负担,一般根据分厂实际占用的流动资金额参考国家同期同类利率确定。作这两项扣除后,就形成了本分厂的“内部利润”。如三轧钢分厂生产的线材,当时每吨成本高达1649元,而市场价只能卖到1600元,每吨亏损49元。经过测算,这49元全部让三轧钢分厂一个生产单元消化根本做不到。如果从原料采购到炼钢、轧钢开坯和成材,各道工序的经济指标都优化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比如邯钢三轧钢厂发现,为使产品的包装质量符合公司要求,修卷减去的线材头尾一个月达上百吨,由此造成的损失超过6万元,为了降低成本对卷线机进行了技术改造,在充分保证包装质量的前提下,轧用量降低了40%,吨材成本下降8元。其他流程环节也纷纷采取不同手段降低成本,开坯的二轧钢厂挖潜降低5元/吨坯,生产钢锭的二炼钢厂挖潜降低24.12元/吨钢,原料外购生铁每吨由780元降到750元以下——这样环环相扣『8+5+24.12+(780—750)>49』就可扭亏为盈。当时,总厂分别对各生产单元下达了目标成本,其中对三轧钢分厂下达了吨材1329元的不赔钱成本指标。面对这一似乎高不可攀的指标,分厂领导班子对这个指标既感到有压力,但又提不出完不成的理由。因为这既是从市场“倒推”出来的,又是由自己的历史水平和比照先进水平测算出来的,再下调就意味着邯钢都要出现亏损时,压力就变成了动力。面对新的成本目标,只能扎实工作,努力实现。三轧钢分厂组成专门班子,也将工段进行层层分解,将总厂下达的新成本“倒推”的办法,测算出各项费用在吨钢成本中的最高限额。比如各种原燃料消耗,各项费用指标等,大到840多元(时价)1吨的铁水,小到仅0.03元的印刷费、邮寄费,横向分解落实到科室,纵向分解落实到式段、班组和个人,层层签订承包协议,并与奖惩挂钩,使责、权、利相统一,使每个单位、每个职工的工作都与市场挂起钩来,经受市场的考验,使全厂形成纵横交错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为促使模拟市场核算这一机制的高效运转,当然需要严格的奖惩机制保驾护航。在考核方法上,公司通常给分厂下达一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分厂制造成本低于目标成本,即形成成本降低额或称贷差,作为计奖或不“否决”奖金的依据,反之则“否决”奖金。实际内部利润大于目标利润的差额,通常也被当作计奖的依据。在现实中,有的公司以考核成本降低额为主,有的以考核内部利润为主。由于成本降低本身就是增加内部利润的因素,有的公司为了避免重复计奖,就将成本降低额从内部利润增加额中扣除,作为增加内部利润的计奖基数。在保证基本收入前提下,加大奖金在整个收入中的比例,奖金约占工资的40-50%;设立模拟市场核算效益奖,按年度成本降低总额的5-10%和超创目标利润的3~5%提取,仅1994年效益奖就发放了3800万元。结果,三轧钢分厂拼搏一年,不仅圆满实现了目标,而且扭亏为盈,当年为总厂创利润82.67万元。邯钢推行以项目成本分解制后,使它能够在1993年以来国内钢材价格每年降低的情况下保持利润基本不减,1994-1996年实现利润在行业中连续三年排列第三名,1997—1999年上升为第二名。1999年邯钢钢产量只占全国钢产量的2.43%,而实现的利润却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13.67%。冶金行业通过推广邯钢经验,也促使钢材成本大幅度降低,1997年以来全行业成本降低基本与钢材降价保持同步,1999年成本降低还超过了钢材降价的幅度,不仅使全行业经济效益呈现恢复性提高,而且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廉价的钢材,缩小了高于国际钢价的价格差,增强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事实上,不只在钢铁行业,其他有色金属业、机械行业、化学工业、制糖业、造纸业等都具有邯钢这种大批量多流程生产的特点,由于邯钢成功地实施“模拟市场核算、倒推单元成本、实行成本否决、全员成本管理”这一全新的企业经营机制,因此全国掀起了学邯钢的一轮浪潮。资料来源:周攀峰:成本绝技:成本信仰的中国再造式[J],商界·中国商业评论,2005年第7期“你不可能驾驭你无法控制的事……我们不能控制售价。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制造成本,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效率。”——斯蒂芬·阿普尔顿(美国美光科技公司CEO)一、成本控制及其分类成本控制是根据预定的成本目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进行约束和控制,发现偏差,纠正偏差,以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促进成本不断降低。按照成本控制的范围,成本控制可以分为狭义的成本控制和广义的成本控制。广义的成本控制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绝对成本控制和相对成本控制。第一节成本控制概述成本控制的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可控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例外管理原则分级控制原则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成本控制的程序下期改进参考事中记录实际成本计算成本差异反馈成本信息事前制定目标成本编制成本预算分解成本指标事后成本差异汇总分析成本差异考核奖惩提出改进措施第二节价值工程成本控制一、价值工程的含义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VE):是以功能分析为核心,如何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用户所需要的必要功能的一种经济技术方法。价值(V)=功能(F)成本(C)功能:产品所起的作用或者所负担的职能。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使用功能和美术功能必要功能和不必要功能成本:为实现某产品的必要功能,在其整个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价值:是功能与成本的函数提高价值的途径二、价值工程的程序资料收集VE全过程收集资料选择对象功能分析成本分析价值分析创新方案方案评价试验实施总结评定它是什么它是干啥用的它的成本是多少它的价值是多少有无其他办法新方案成本多少能满足用户需求吗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新阶段实施阶段准备阶段——资料收集用户方面的情报本企业的基本情况技术方面的资料成本方面的资料准备阶段——选择对象从设计角度从生产角度从销售角度从成本角度价值系数Vi≈1,说明评价对象的功能比重与其在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基本相当,反映了评价对象的设计与制造是合理的。价值系数Vi1,即功能评价系数小于成本系数,说明该评价对象在功能上的重要性程度低于它在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价值系数Vi1,说明该评价对象的功能重要程度高于它在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某评价对象的价值系数Vi该评价对象的功能评价系数Fi评价对象的成本系数(Ci)=一、标准成本制度概述(一)标准成本的含义与分类标准成本制度:是以根据健全的生产、工程、技术测定等科学方法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揭示和分析成本差异,并对成本差异进行账务处理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标准成本制度是成本中心业绩评价的基础。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基本标准成本第三节标准成本控制(二)标准成本制度的内容标准成本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计算与分析、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三部分。其中,标准成本的制定属于成本的前馈控制,成本差异计算与分析属于成本的反馈控制,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则是成本的日常核算功能。因此,标准成本制度实现了对成本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及核算功能的有机结合。(三)标准成本制度的步骤1.根据健全的生产、工程、技术测定等科学方法制定单位产品标准成本;2.根据每种产品的实际产量和单位标准成本计算每种产品的标准成本;3.汇总计算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4.计算每种产品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5.分析每种产品差异产生的原因;6.对每种产品的标准成本及其差异进行账务处理;7.向每种产品成本的负责人及其领导提供成本报告。(四)标准成本制度的作用(A)1.有利于简化成本核算。在标准成本制度下,企业对各项成本差异单独设置账户进行归集,在期末一次性调整,从而大大简化了日常成本核算的工作。与此同时,由于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分别列示,企业日常的成本核算可以免受实际业务的干扰。2.有利于对各标准成本中心进行业绩评价。标准成本制度将标准成本中心的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制造业的级别是工厂、车间、工段、班组等),每一级别的标准成本中心都能揭示出标准成本差异,这样可以对每一级别的标准成本中心及其成员的业绩进行合理的评价与考核。(四)标准成本制度的作用(B)3.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由于根据科学方法制定的标准成本既剔除了过去存在的浪费和不合理支出,又考虑了未来发展趋势和应采取的措施,因此标准成本在作为事前成本控制主要手段的同时,成为事中成本控制的主要依据。标准成本制度可以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促进企业成本优化目标的实现。4.有利于进行经营决策。一方面,体现了成本要素合理配置的标准成本,既可以作为确定产品价格的依据,又可以作为企业进行本量利分析的原始数据资料;另一方面,标准成本制度便于企业管理当局根据成本差异分析情况,做出采取新工艺、新操作、新技术的决策以控制成本。二、标准成本概述(一)标准成本的制定所谓标准成本,是依据体现企业已经达到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效经营管理的各生产流程的操作规范,利用健全的生产、工程、技术测定(包括时间及动作研究、统计分析、工程实验等方法)等科学方法确定的按照成本项目反映的应当发生的单位产品成本目标。标准成本是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一方面,标准成本剔除了不应该发生的浪费和不合理支出,另一方面标准成本考虑了未来发展趋势和应采取的措施,因此标准成本能够体现企业的目标和要求。标准成本一般是由会计部门会同采购部门、技术部门和其他相关的经营管理部门,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和技术测定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共同制定的。标准成本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亦称“价格标准”或“成本标准”,它是根据单位产品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计算出来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二)标准成本的种类1.理想标准成本。它是以现有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达到最优状态为基础确定的最低水平的成本。理想标准成本制定的依据,是材料无浪费、设备无事故、产品无废品、工时全有效的最优生产条件和理想生产要素价格。其中,设备无事故是指理论上可能达到的设备利用程度,只扣除不可避免的机器修理、改换品种、调整设备等时间,而不考虑产品销售不佳、生产技术故障等造成的影响;工时全有效是指最熟练的工人在岗全力以赴工作;理想生产要素价格是指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计划期计划期间最低的价格水平。理想标准成本的主要用途在于提供一个完美无缺的目标以揭示实际成本下降的潜力,这意味着即使全体职工共同努力也常常无法达到理想标准成本,因此这种成本不宜作为现实考核的依据。它是以正常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水平为基础,根据下期一般应该发生的生产要素消耗量、生产要素预计价格和预计的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的标准成本。与理想标准成本相比,这种标准成本在制定时考虑了生产经营中一般难以避免的损耗和低效率。因此,正常标准成本大于理想标准
本文标题:企业成本控制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1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