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1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一月序言“十二五”时期是东城区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是立足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推进“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启动实施《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夯实“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发展基础的关键五年。《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在北京行政区划调整的新形势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东城区站在新起点,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对“十二五”时期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方向、重点任务以及具体措施作了总体部署,是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对于促进东城区文化、经济、社会等全面提升,实现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中共东城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本规划于2011年1月12日经东城区人民代表大会(临时)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东城区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大力实施“二三六三”核心发展战略和“天坛文化圈”发展战略,顺利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服务保障工作,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过去五年,是东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面貌变化最大、全区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是“十五”末的1.89倍;人均GDP达到2.04万美元,是“十五”末的2.27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经济特征进一步巩固,重点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3%。经济综合效益显著提高,预计财政收入完成100.32亿元,是“十五”末的21.83倍;消费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实现610亿元,是“十五”末的2.12倍;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单位GDP能耗降至0.2368吨标准煤,较2005年下降37.68%。王府井现代化商业中心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等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前门大街、南锣鼓巷等特色街区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预计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12.62亿美元,成功举办了“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前门历史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重要进展。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探索形成了“四个百分之百”的保护经验。完成了600年来前门地区最大规模、最全面、最彻底的修缮整治工程,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最大的历史文化保护工程。2009年前门大街景观规划设计荣获第二届中国环境艺术奖(综合类)最佳范例奖,2010年前门大街荣获“中国著名商业街”殊荣。实施了南锣鼓巷改造提升工程,街区环境明显改善,2010年在第十四届联合国“LIVCOM国际花园城市和社区全球决赛”中荣获市政项目全球金奖。完成了蔡元培故居、于谦祠等文保单位修缮工程以及草场三至十条533个院落修缮工作。2009年国子监街成为北京市唯一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街区。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启动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人才和传承人培养项目,建成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和流通中心,成功举办了“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北京工艺美术“四大名旦”和“燕京八绝”等传统手工艺得到有效传承;2008年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手工艺)之乡”。振兴发展老字号企业取得积极成效,出台《关于保护和振兴老字号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设立老字号专项基金,鼓励支持老字号企业发展,形成了王府井、前门等老字号企业重点集聚区。城市建设与管理扎实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取得积极进展,完成了东南二环内滨河路、香河园路、东直门交通枢纽2号路、工体斜街、龙潭路等道路建设以及国子监街、东四三至七条、南锣鼓巷等近百条胡同道路的改造。城市环境建设和整治工作稳步推进,建成了北二环城市公园、二十四节气公园等一批绿化精品工程;完成了地坛北里、永内东街中里、长青园等一批老旧小区和长安街等重点街道及周边环境整治。环卫工作成效显著,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卫生区”成果进一步巩固。城市管理“东城模式”不断完善,先后获得“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数字化城市管理示范区”,成为我国华北地区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国际花园城市”称号的城市(区)。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创新实施了“学区化管理”和“蓝天工程”,建成了“学习e网通”网络共享交互平台,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和“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荣获“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工作扎实推进,社区双向转诊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建立了以“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为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2009年被评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实现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全覆盖;2009年成为我国首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公共文体事业健康发展,构建了“一刻钟文化圈”,积极推3进“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基本实现了三级文体组织网络体系全覆盖。信息化事业发展迅速,科普活动蓬勃开展,群众科学素养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公共安全环境进一步改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档案、地方志、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民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方面工作均取得了新的进展。2008年第五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推进,成立了市民中心和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与区行政服务中心一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政府服务模式,政社合作、政民互动和政务公开得到进一步强化;“一委三会一站,多元参与共建”的社区治理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社区自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成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创建了三级“信访代理”工作机制,经验在全国推广,基本实现了“无重大重复上访户”目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2009年东城区荣膺“全国文明城区”称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成效,2008年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6万元,是“十五”末的1.68倍。实施了一批危旧房改造、土地一级开发、环境整治等工程,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10年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2.9平方米。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面启动了创业同奔小康工程、创业者俱乐部、“零就业家庭”百日帮扶等再就业工程。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形成了“7+X”居家养老(助残)服务模式;推行数字化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实现“无社会救助盲点”目标。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顺利完成新区组建各项工作,部门职责体系进一步整合优化。实行“大城管”模式,将市政管委调整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提升了城市管理综合协调能力,增强了管理合力。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受理、并联运作、便民代办、效能监察”的运行模式,行政效率显著提高。成立了专家库管理办公室,政府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得到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设立公共应急资金财政专户,进一步增强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首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廉政勤政建设不断强化,绩效评估和行政监察力度不断加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进一步提高。二、优势条件区位条件优越。东城区作为中心城区,是首都功能最主要的载体之一,集中体现了北京作为首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是国家和北京市行政、事业等机构的重要集聚地,是全国重要信息汇集和发布中心。文化资源丰富。东城区有着丰富的以皇家文化、国学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全市历史文化遗存、胡同四合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东城区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4交通优势明显。东城区是北京市轨道交通线最为密集的城区之一,辖区内拥有已建成的地铁1、2、5、13号线以及即将建成的6、7、8、14号线;坐落着北京站、东直门综合交通枢纽等,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交汇地和集散地。服务能力较强。东城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均位于全市前列。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相对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高水平的城市管理,为实现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要求、推动区域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发展机遇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为东城区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方面带来了新契机。北京推进世界城市建设。北京提出了建设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将更加强化城市功能建设,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重要承载区,在聚集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等高端资源、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北京加快城市南部地区发展。《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东城区进一步完善南部地区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提升。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东城区在更大范围内统筹整合资源,实现南北联动;有利于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高区域综合承载能力;有利于更好的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强化区域文化优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增强区域服务功能。四、面临挑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任务艰巨。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与居民住房改善任务仍十分艰巨,风貌保护、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人口疏解和产业发展等相互促进的有效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区域持续发展与空间约束的矛盾较为突出。东城区区域面积狭小,土地资源利用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楼宇资源、四合院等载体利用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5区域均衡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区域发展相对不均衡,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还不完善,特别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的制约因素多,困难大,发展活力有待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要求。教育、医疗、健康、住房、收入分配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多元利益诉求协调难度加大,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十二五”时期,是东城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经济和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阶段。东城区要积极主动地抓好机遇,妥善从容地应对挑战,凝心聚力促发展,全面推进“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努力在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进程中走在全市的前列。第二部分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部署,围绕“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战略目标,着力实施“两新四化”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壮大服务经济实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强化城市管理为重点,显著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实力,推动东城区
本文标题: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28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