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题目成才之路:追求真理的进程——浅析《理想国》教育理念姓名与学号戴珞珈3130101492课程名称教育名著导读指导教师陈胜赵康年级与专业广播电视学1301班所在学院传媒与对外文化交流学院【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有关教育的相关章节,结合当今的教育现状,针对洞穴理论和统治阶层的知识安排两方面进行点评与分析,指出其论述中的合理之处,为今日的教育改进提供参考建议。【关键词】理想国、教育、洞穴理论、统治阶层、现代教育【正文】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构想出了一个完美的国家。其中的内涵十分广阔,可以说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梳理。在这份“乌托邦”式的完美中,公民教育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该书的第八卷,柏拉图花了大量的篇幅探讨知识、真理以及教育的相关问题,虽然有些只是简短的对话,但意味深长。阅读过程中有时候竟难以想象这是千年前的智慧。首先,柏拉图用洞穴理论来阐述他理解的知识体系。一群人被严格地束缚在洞穴中,所见的只是火把高出矮墙而投射到岩壁上的影子,听到的也只是回声。因为不能动,他们所能理解的世界就是这么的狭隘与虚幻,但身为局中人,他们无法察觉。而此时,有一个人的束缚被解除,他不仅看到了矮墙后面的真实影像,他还走出了洞穴,看到了外面明媚的世界,看到了绝对的光源——太阳。此刻,他就突破了洞穴——即世俗社会——的障碍,找到了这个世界真实的主宰。柏拉图将知识的层次进行了划分,最高的是真理,是善的理念,它是绝对的,永恒的,而可知世界不过是其影子罢了,而且知识就是回忆,灵魂自身是有能力发现真理的。我觉得,我可以部分吸收其观点:知识是后天习得的,但求知欲却是灵魂自带的一种天性;我不觉得有一个理念世界支配着现实世界,但我认为世界上是存在绝对真理的,人类社会也有不会改变的规律,而我们再努力,和真理之间也永远会存在着哪怕千万分之一的差距。不过,真理的作用体现在精神层面,就像那只吊在骡子前面的胡萝卜,让我们保持前进的动力。通过一代代人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在可知范围内用一个又一个更接近绝对真理的新真理代替了显出局限的旧真理。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洞穴理论除了阐明了知识体系外,还引出了柏拉图的政治主张。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地底,对那些没有见到过真实世界的统治者来说,他们无法理解真善美,也就无法超脱于世俗的名利之外,毫无私心地去统治自己的国家。只有哲学王能够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找到更高层次的追求后,牺牲自己,重新回到“洞穴”之中,清醒而富足地统治公民,使社会达到一个完美的状态。虽然我不觉得哲学家的思想境界真的可以超脱世俗的一切诱惑,那不是正常的人性。但我对柏拉图要求“宁愿忍受任何苦难也不要再过囚徒生活”的哲学家回到洞穴之中的做法很有感触。单就这一点看,有些像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反哺,即一个人在受教育后应回馈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在柏拉图所处的年代,受教育是一种特权,而小国寡民的国情也让集体这个概念特别的突出,尤其是在一个理想的社会里,每个人都要物尽其用,尽其所能地为国家做贡献。所以哪怕是已经脱离苦难的哲学家,也要为了“整体的幸福”回到城邦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其实,在我们这个年代,这种思想依然有其伟大的价值。虽然义务教育有了普及,但更高等级的教育资源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到。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不是人才的缺乏,而是人才的严重外流现象。因为在教育中缺失了集体意识的培养,他们只有小我,丧失了社会责任感。如果那些有着深厚学识的知识分子能不脱离群众,热心帮助天赋不见得出众的人离开被困了许久的泥淖,形成良性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受了教育的利好,反映在宏观上,就是国家智慧的提升。柏拉图的这个观点,赋予教育以高尚的意义,比之现在一直被强化的“读书成才”的理念要长远很多。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在括号里面强调:大部分时间他们还是允许一起住在上面的。人毕竟不是雷锋,况且雷锋的事迹也有待考证,完全的自我奉献是不现实,也是不长久的。柏拉图想出轮流到洞穴值班的方法来减弱有智慧的人对回报国家的抵触,形成共赢的局面:底层的人能够接受到知识的滋润;国家的教育投入获得回报;先行接受了教育的优秀者也可在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在第八卷的后半部分,柏拉图重点探讨了城邦教育的层次,如何选择有天赋的人找到合适的路径到达真理的世界。主要有5个阶段:体能、综合学科、辩证法考量、统治实践到最后的哲学,时间跨度要至少50年。我觉得他学科的划分方式很有意思,尤其是对辩证法的强调,带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在那个缺乏技术支持的年代,柏拉图认为人们接近真理的唯一方法就是思辨,通过逻辑分析来探讨宇宙与人生哲理,而且他还特意提出辩证法的缺点,即容易流于口头之争,动摇人的信念,使守法者变成违法者,所以辩证法的学习要放在综合学科的学习之后,而且学习者要有一定的年纪和阅历,具备适度和坚定的品格。在今天,我们更习惯通过控制变量进行科学实验,以找出其中的联系。我们更注重数据和实证,而不再是辩论。也许这也是为什么科学这么发达,而人文却在走向没落的原因之一吧另一方面,我觉得他对社会的阶层划分和人才培养的构建更能体现其教育思想。首先,成才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并且是很长的时间,不像我们现在规定了标准的学制,普通人到23岁左右就本科毕业,成为了现代教育流水线上最新的产品推向了市场。最终达到圣贤境界所需要的时间积淀无需置疑,但柏拉图在其接受哲学思想熏陶前设置了长达15年的考察期,来检验一个人是否会在公务中接受考验,抵制诱惑,不畏缩,不出轨,与现代相比这可严谨很多,一个人的品格好坏足以完全地展示出来。我想,有时候太过追求效率,把知识浓缩再浓缩,把时间节约再节约,让学生早早得进入劳动力市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会失去很多成人方面的培养。第二,每个阶段的跨越都是一次淘汰的过程,到最高深的境界只有佼佼者可以入围。虽然现在说要推广公民教育,坚持平等,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社会的统治者是精英阶层,不论那些人是用何种方式产生,又是如何工作,始终是少数人在统治。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包括现在的小考、中考、高考、考研等都是一道道筛子,默默地为社会分层,慢慢让某些人走到金字塔的顶端。我想,这并不是一个需要抨击的不公平现象,而是一个稳定社会的正态分布。木桶原理不是对所有状况全都适用,只要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在保证福利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国家做贡献,这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第三是对有天赋人的选择标准,一句话概括就是全面发展,近乎完美的存在。总之一切美好的品德都在他身上能够体现。不过我觉得有两点对现在的借鉴意义很大。一是要统一哲学与劳苦之间的态度,不能持“瘸子走路”的态度,偏重任何一方。这点特别适合现近中国过于注重智力,忽视体质培养的情况,其实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种粗浅的道理谁都懂,连孔子都是六艺一起教授的,但我们在执行时却总是只考虑到眼前短暂的利益,这点还真的需要好好温习一下千年前哲人们的理念。另一点是辨别是非的能力,我觉得这也是现在教育亟需加强的一个方面。柏拉图侧重于辨别美德诸如节制、勇敢、宽宏大量等,以避免在统治时错用不合适的人。在当下,我觉得不仅仅是道德方面的识别能力,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基本判断能力的教育,一个是在学术上减少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盲目相信权威,有质疑精神;另一方面是在生活中讲述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让学生对社会现象有基本的辨别,避免类似拐卖、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发生。其实,文本中柏拉图还强调了热爱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光靠压迫是无法实现教育目的的。学习是一个快乐与痛苦并存的过程,如果没有来自内部的支撑,是不会有大成的。我知道这个道理,所有的教育著作中都有涉及到“兴趣”这方面的问题,也提出了许多的解决方法,但真正执行的时候有多少成效呢?精英教育和全民教育之间存在着资源分配的问题,这是很现实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培养兴趣需要更好的器材,更专业的老师,更先进的书本,更丰富的实践,进行大规模推广是不可能的。现实讲,教育虽然很重要,但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我们目前能做的,只是在全民普遍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在预算范围内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个同学。《理想国》中的教育构想虽只是理想,存在一些操作问题,但它毕竟是一种理想的代表,是先哲用智慧勾勒出的美丽图景。作为拥有更多知识和手段的现代人,我相信,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真理。参考书目:[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版
本文标题:理想国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46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