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普通心理学-叶奕乾-第四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二、个性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三、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学即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既研究正常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变态心理现象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心理观二、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观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机现实的主观反映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一、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二、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的任务是探索和揭露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规律,通过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与行为,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三、心理学的分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领域;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二、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等。第五节心理学的发展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实验生理学的影响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进化一、神经系统的起源二、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三、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四、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第二节神经元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二、神经冲动的传递什么叫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的电传导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四、神经回路第三节神经系统一、周围神经系统二、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干;间脑;小脑;边缘系统三、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大脑的结构;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四、神经系统的发育第四节脑功能的各种学说一、定位说二、整体说三、鲁利亚的大脑机能系统说第五节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一、内分泌腺的概念二、分类及机能三、神经—体液调节第三章注意第一节注意概述一、什么是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二、注意的意义与功能注意对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维持和组织作用,使人能够及时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晰的反映客观事物更好的适应环境并改造世界;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第二节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二、有意注意三、有意后注意第三节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稳定性二、注意的范围三、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第四节注意的认知理论一、过滤器理论二、衰减理论三、注意的完全加工理论四、注意的资料限制和智源限制理论第四章感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感觉二、感觉的生理机制感觉的产生是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分析器是感觉器官、传入神经和大脑皮层感觉中枢所组成的统一形态的机能结构整体。三、感觉的意义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也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第二节感觉的测量一、感受性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二、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三、心理物理定律费希纳定律;史蒂文斯定律四、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信号检测论第三节视觉一、视觉刺激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通道二、视觉的生理机制视觉的传导机制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双击细胞层和感光细胞层三、视觉的基本现象明度;颜色;视觉适应;色觉理论;视觉后像;视觉对比第四节听觉一、听觉刺激听觉的三种属性,音调、音响和音色二、听觉的生理机制耳是人都听觉器官,它在把外界复杂的声音信号转变成内在神经信息的编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三、听觉的基本现象声音的混合与刺激共鸣四、听觉理论频率理论;行波理论;神经齐射理论第五节其他感觉一、皮肤感觉概述;触压觉;温度觉;痛觉二、嗅觉和味觉三、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第六节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一、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二、联觉三、不同感觉的补偿第五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二、知觉活动过程三、知觉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构造主义;吉布森的知觉理论;知觉的信息加工第二节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整体性二、知觉的选择性三、知觉的理解性四、知觉的恒常性第三节空间知觉一、形状知觉形状的特征分析;轮廓与图形;图形的组成;图形识别;注意在图形知觉中的作用;眼动与形状知觉二、大小知觉大小—距离不变假设;物体的熟悉性对大小知觉的作用;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肌肉线索(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双眼视差四、方向定位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一、时间知觉什么是时间知觉;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二、运动知觉什么叫运动知觉;真正运动的知觉;似动第五节错觉一、什么是错觉二、错觉的种类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三、错觉理论眼动理论;神经抑制作用理论;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第六章记忆第一节记忆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记忆二、记忆的作用三、记忆的分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四、记忆的生理机制记忆机能定位说;记忆机能整体说;记忆分子学说第二节记忆过程一、识记识记的种类;影响识记的因素二、保持保持的特征;记忆的测量;保持的动态变化;前摄抑制;后摄抑制三、再认四、回忆第三节记忆系统和记忆的组织一、记忆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二、记忆的组织三、记忆术第七章表象与想象第一节表象一、表象的概述定义及特征二、表象的种类三、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基本表象理论;双重编码理论四、表象的作用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第二节想象一、想象的概述二、想象的种类三、想象的生理机制四、想象与实践五、想象的意义第三节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一、再造想象什么是再造想象;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二、创造想象什么是创造想象;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三、幻想幻想的特征;幻想的形式第四节睡眠与梦一、睡眠与觉醒周期性交替出现的生理状态,是最重要和最突出的生物节律之一二、梦生理学的理论;认知理论第八章思维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述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二、思维的种类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三、思维和语言四、思维与非理性因素五、思维与脑第二节概念及其形成一、什么是概念二、种类二、概念的功能三、概念的形成概念形成的过程;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第三节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概念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境;认知结构的限制;定势;功能固着;动机和情绪第四节创造性一、什么是创造性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兴趣与求知欲;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第九章情绪和情感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二、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三、情绪和情感的作用适应功能;动机作用;组织作用;信号作用四、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五、情绪和情感的生理机制第二节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以及表情动作一、分类基本情绪;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和情感;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二、表情动作三种主要的表情动作;表情的先天性和社会性第三节心境、激情和应激一、心境二、激情三、应激第四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一、道德感二、理智感三、美感第五节情绪理论一、情绪的早期理论詹姆士—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二、情绪的动机—唤醒理论扬的理论、利珀的理论、汤姆金斯的动机理论三、情绪的行为理论四、精神分析和体验理论五、情绪的认知理论阿诺德和拉扎勒斯的认知和评价理论、沙赫特和辛格的三因素理论第十章气质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气质二、气质的学说黄帝内经中的气质理论;气质的体液说;康德和冯特的气质理论;气质的体型说;气质的血型说;气质的激素说;托马斯和切斯的气质理论;气质的活动特性说;气质的亚结构理论第二节气质的生理基础一、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第三节气质类型一、传统的气质类型二、外向型和内向型三、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第四节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一、气质对智力的影响二、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三、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第十一章性格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性格二、性格与气质三、性格的生理基础第二节性格的结构一、性格特征的分析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二、性格结构的动力特性第三节性格的类型理论一、我国古代学者对性格的分类二、斯普兰格的类型论三、弗洛姆的类型论四、霍兰的类型论五、其他的性格类型论第四节性格的特质理论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二、卡特尔的特质论三、吉尔福特的特质论四、五因素模型第五节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一、家庭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二、学校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三、社会实践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四、主观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第六节性格的测量一、自然实验法二、问卷法三、投射测验第十二章能力第一节能力的概述一、什么是能力二、能力和知识三、能力的种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二节智力和智力结构一、什么是智力二、我国学者的智力理论三、国外学者的智力结构理论单因素说;二因素说;三因素说;群因素说;三维结构模型;层次结构模型;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三元结构理论;PASS模型;投资理论第三节能力的发展一、能力的发展趋势智力的发展趋势;能力不同侧面的发展;智商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智力发展的模型二、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的作用;环境因素的作用;实践活动的作用第四节能力的个别差异一、能力的类型差异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三、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第五节能力的测量一、智力测验二、特殊能力测验三、创造力测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心理学以人的心理与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动物心理与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解释预测与调控人类行为。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心理学的任务是探索和揭露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规律,通过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与行为,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科学地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心理的实质规律机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两个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为心理学研究来说,就是要从心理活动产生所以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发展性原则,是指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动态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客观事物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之中,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心理活动,不可能是固定静止的。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实验法: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就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包括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总之,采用实验法研究个体行为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变量好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仪器,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来进行研究的方法。可以获得较精确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发现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由于实验者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处在这种情景中,意识到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局限性。调查法:是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和谈话两种。问卷法:问卷法是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分析和推测群体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优点是由于问卷法可以向许多人同时搜集同类问题的资料,所以较省人力物力,不足时采用问卷调查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问题,一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二是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谈话法是指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一问一答
本文标题:普通心理学-叶奕乾-第四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71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