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民族文化背景和民族教育
民族文化背景和民族教育文化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文化的概念有许多种,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文化是指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及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德]S·普芬多夫文化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使人得到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法]伏尔泰(一)什么是文化?一、民族文化的概念(二)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复合体。一般可以将民族文化作如下描述性的理解。——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的同时,不仅要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而且也会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二、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的关系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共生发展。(一)民族教育促进民族文化发展(1)民族教育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机制(2)民族教育是各民族获得民族文化的过程(二)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教育发展(1)民族文化是民族教育实践重要的内容来源(2)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民族教育的价值观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给民族文化发展带来的冲击以及多元文化大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民族教育研究者开始把研究的视野转向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上来,使得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教育研究成为近年来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新兴领域,也是我国民族教育理论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民族教育应该传承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也理应成为民族教育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面对现代化对民族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冲击和挑战,研究者们从二者的关系、民族教育的使命、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及途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如何反映民族文化等方面对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关于二者关系的理论探讨民族文化及其传承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无疑是教育人类学探讨的重要论域之一,曹能秀、王凌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加知识与技能、影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以及对教育内容和途径的制约,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民族文化的心理传承、促进民族文化的保存、积淀和选择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承质量和水平的制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产物,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动因,民族文化传承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又服务于教育的目标。(曹能秀、王凌,2009)有学者对当前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文化渐现缺乏民族性的问题,认为学校教育的普及一方面使学生少了学习民族文化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民族文化传承提出了新的方式,并对民族中小学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应的对策分析。(张学敏、王爱青,2009)另有学者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认为民族文化传承在人的形成中具有特殊价值,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传承对人的影响体现在知识和观念的层面,体现在对人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形成方面。(王军,2006)(二)民族教育的使命不少研究者认为民族教育的使命就是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如陈卫亚《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看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核心使命》在对文化、民族、教育等基本概念新视角剖析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及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概念进行文化性解读中,可以看到,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陈学金、滕星《全球化时代“三种认同”与中国民族教育的使命斯琴》则指出中国民族教育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具有乡土情怀、公民意识、跨文化的能力和全球意识的使命。斯琴《论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使命》明确提出学校教育机构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卢德生的《论民族职业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使命》和蔡琼、刘盛《民族院校的跨文化高等教育使命》具体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同学校层次分析民族教育以传承和创新高深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其文化使命。另外,民族教育的使命还在于发展民族文化的个性,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必然包含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个性。当然,发展民族文化的个性,并不是强化自身文化而自我封闭或排斥其他文化,而是在与不同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实现民族文化的革新与整合,达到促进自身文化发展的目的。(孙杰远,2009)。(三)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陈雪英的《贵州雷山西江苗族服饰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提到通过整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并实现功能互补,使民众从观念、知识和实践层面意识到民族服饰的价值及其传承之重要性、紧迫性并践行之,将有助于苗族服饰文化的有效传承。阳贤、张诗亚的《贵州省安顺地区屯堡人地戏仪式的道德教化功能研究》指出贵州省安顺区屯堡人的文化传承与人性塑造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有效地实现了培养人的教育目的。(四)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曹能秀,王凌在《试论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中提到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球化景下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文化冲击和文化冲突对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首先是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其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固定空间被打破。二是民族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与生活世界的分离。主要表现在生活世界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逐渐弱化和科学世界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非生活化。三是学校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忽视民族文化课程的设置、教学和师资培训。理论上的研究大都说的都是这几各方面还有学者以具体的民族地区为例,分析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比如孙杰远《多民族语言文化的共生与传承危机--以广西那坡县为例》,通过对访谈和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多民族语言文化共生的文化价值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认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媒体通讯手段的发达,一些民族语言正在面临消亡的危险,如何保存和抢救濒危语言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命题。(五)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途径及措施朱晟利在《震后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的意义及途径》提到学校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学校保护民族文化的途径有:搜集整理民族文化资源,增加民族语言文字课程和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聘请文化名人做教师等而董艳在《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则提出在学校教育中积极传承民族文化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到国家课程中,为学校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设置专项资金,对少数民族师资的培养、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民族地区的学校建设加大投入并进行政策扶持。二是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充分利用和深入发掘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民族地区的课程应逐渐地增加民族文化课程的比例,鼓励民族地区学校开发与当地风土人情、习俗传统等紧密结合的校本课程,努力将民歌、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品的制作等多种民族文化融合到课程中。还有有学者对蒙古族传统体育在当地中小学的传承现状进行了调查认为,从传统途径上看,一方面,蒙古族地区的中小学生对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当地中小学在体育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及那达慕大会、社区、家庭和俱乐部等。蒙古族传统体育应构建一个包括学校、社区和家庭、俱乐部,以那达慕为代表的各级各类传统体育比赛等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灵活的传承系统。钟志勇的《蒙古族传统体育在当地中小学传承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对这个问题有着清晰的论述陈云奔,陈霞的《黑龙江乌拉嘎鄂伦春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调查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以黑龙江乌拉嘎鄂伦春民族小学个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民族地区小学课程设置中民族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了民族地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与迷茫,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六)关于民族文化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最为集中,孟凡丽的博士论文《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以多元文化的视角,从地方课程概念及其课程价值认识问题地方课程开发机制问题地方课程资源选择问题地方课程的课程类型问题以及地方课程开发的培训、保障问题等方面就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作了详尽的论述。(孟凡丽,2003)有学者以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理念为理论基础,将民族地区课程开发模式概括为“国家专门机构统一协作、多省区联合开发、不同层次民族自治区共同使用”几种类型认为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目标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知识,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特点,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知识、态度与能力的新人其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和语言文学等方面。(王鉴,2006)有学者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作了论述,指出我国前7次课改过于注重传承主流文化而忽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认为第8次课改在文化观上,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并存在课改的方法论上,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动关系,找到了实现两种文化传承有机整合的途径和机制。(金志远,2009)安富海对我国民族文化课程建设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指出目前我国民族文化课程在课程目标方面存在注重文化保护,忽视学生发展课程理论研究方面,介绍国外的多而本土建构的少课程内容方面不能很好地反映地方人的地方性知识课程政策方面存在理论研究滞后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安富海,2010)(七)关于多元文化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有学者从多元文化的内涵出发,论述了多元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一种多种文化共同教育的途径我国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应成为多元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元文化教育是促进各民族间相互理解、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陈兴贵,2005)另有学者以文化学为视角,运用文献、反思和建构等方法,对民族学校的文化进行重新选择,认为只有从学校文化的课堂、课程和校园等层面整体入手,才能实现民族学校的文化多元化选择。(潘康明,2010)(八)关于多元文化师资培养方面的研究王鉴老师的《中国跨文化教师个案研究》一文指出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个现象汉族教师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工作,当他们从文化上真正融入时,己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文中的受访对象无论是汉族教师还是少数民族教师都认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无论是哪个民族,只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就应该成为跨文化的双文化人,具有多元文化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并需要相应的专业培训。(王鉴、万明钢,2005)孟凡丽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跨文化教师价值的阐释,跨文化教师培养状况的检视提出对少数民族地区跨文化教师培养的思考,认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无论是哪一个民族都应该成为跨文化教师,具有相应的跨文化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应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将培养跨文化教师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课程设置上和实践教学上落实。(孟凡丽,2007)白亮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出发,对源自西方的多元文化理念的内涵、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教师素质以及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方法与策略进行了论述,对我国民族地区跨文化师资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启迪。(白亮,2008)还有学者探讨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及其目标,对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在民族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做了分析,指出我国当前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并对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民族地区教师的文化品性及其培养问题做了阐述。(张学强,2009)(九)关于民族文化在高校中传承的调查研究王军通过对各类大学的余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较全面地了解了在社会急剧变革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遇到的各种问题。追根寻源,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赖以发展的历史和现行教育制度加以分析,探索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进一步从教育人
本文标题:民族文化背景和民族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83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