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蒙古族民俗文化在实践教育中的研究运用
教育前沿1342016年5期蒙古族民俗文化在实践教育中的研究运用武培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未成年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摘要: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增强其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蒙古族传统习俗文化为依托,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创设的情感创设理论为指导。通过利用蒙古族文化资源:酒文化、哈达文化、“白食”文化,试图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关键词:蒙古族习俗;创设;实践教育;兴趣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861(2016)05-0134-011中小学实践教育开设蒙古族传统习俗文化的意义蒙古族民俗文化是蒙古族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淀出来的文明成果,是本民族共同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既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共同体现,又是本民族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中小学实践教育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蒙古族民俗文化以他博大的内涵,在实践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完美结合下,从而引导中小学生接触蒙元文化,丰富其情感体验和实践教育。2蒙古族礼仪文化——敬酒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胸怀坦荡的民族,至今仍保持一套特有敬酒礼仪。酒被蒙古人看作是敬老和待客的最好物品。蒙古族好饮酒,男女喜饮奶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侠风度。饮酒有未饮先酻(祭祀)的礼数。“凡饮酒,先酻之,以祭天地。”蒙古族把酒当成饮品之首。斟酒以满为敬,这不仅是好客的反映,更是一种祝福的表现。敬酒时,讲究着装整齐,用双手敬献或用右手,恭敬虔诚地给客人连敬三杯酒,三杯各有说道:第一杯是感谢上苍恩赐我们光明,第二杯是感谢大地赋予我们福禄,第三杯是祝福人间吉祥永存。中小学生在知晓酒文化的基础之上,通过小组合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对敬酒的礼仪进行体验,感受敬酒所折射出蒙古族的感恩品德。3蒙古族礼仪文化——敬哈达哈达是蒙古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献“哈达”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蒙古族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学生在这片草原上生活着,沐浴着蒙元的文化。可以说每一个在草原上生活的孩子就是一个祝福的精灵。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都在规范自己的动作,用心去传递祝福,敬献哈达。4蒙古族礼仪文化——敬奶茶蒙古奶茶,蒙古语称“苏台茄”,是流行于蒙古族的一种奶制品。由砖茶煮成并带有咸味。喝此种奶茶是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习俗。除了解渴外,也是待客的一种最高礼节。蒙古族传统食品分为“白食”和“红食”。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而饮食习惯为先白后红。若要有客人至家中,热情好客的主人首先斟上香喷喷的奶茶,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欢迎。若客人光临家中而不斟茶将被视为为草原上最不礼之行为。教师为了全面让学生感受蒙古族的待客之道把学生分组,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熬制奶茶来品味高贵的待遇。5蒙古族礼仪文化——敬献民歌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风土人情。蒙古族男女老少都会唱歌,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一首《牧歌》唱出了蒙古人对草原的赞美和向往;一首《成吉思汗颂歌》表达了对英雄的赞美;一首《森吉德玛》唱出了草原人对爱情的自由向往;一首《敬酒歌》唱到了客人的心中让你流连往返,回味无群......学生在民歌的感召下会用草原上固有的旋律自发填词表达内心的感受,或是赞美、或是祝福、或是留恋......6蒙古族礼仪文化——敬献羊背羊背子,也称乌查,是蒙族人民的传统佳肴。也是“红食”的一种类型。敬献“羊背子”有着悠久历史,相传成吉思汗定天下,曾设乌查大宴功臣。民间庆寿、婚嫁、喜庆佳节、客人到来都要以“敬献羊背子”这种方式表达祝福和欢迎。敬献羊背子的礼节很隆重。首先诸位客人要按照蒙古民族的礼俗,从贵宾、长辈开始依次入席。这时,主人用一种特制的四方形木制方盘端来一只煮熟的羊切成七大块,并按一定规矩摆放好,放在众客当中的红漆方桌上。全羊四条腿盘着,卧在盘里,羊头放在肉上朝着客人。此刻,主人举起银碗,向各位客人敬献洁白的鲜奶,表示以草原上最圣洁、吉祥的食品,欢迎客人。客人们依次接过鲜奶,用右手无名指醮少许奶子,庄重地向天弹一次,向地弹一次,最后自己尝一点,以示对天、地、神灵及主人的尊崇。紧接着主人以明朗、清晰的声调吟唱传统的敬献全羊祝词。词完毕,主宾将木盆调转,使羊头面向主人,主人从身上抽出精致的蒙古刀,在全羊四周割少许,放在小杯中,向天泼散,意为将圣洁的食品先敬上苍和大地。然后把羊肉极熟练地卸成不大不小的五十多块,摆放好再将羊头放上去,调转木盘,把刀柄递到客人手里。主宾将羊头取下去,把全羊荐骨部两则各切下三条名权下三条肉,左右交换放下,然后让大家用餐。丰盛的全羊,浓郁的气氛,使客人置身于蒙古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之中。丰富的草原文化积淀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在这片草原上流传着敬酒、敬奶茶、敬哈达、敬献羊背等蒙古元素,激励着后代人始终以蒙古族为恪守的信念向前。参考文献[1]吉日嘎拉,孙咏萍.基于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中学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2):114-117.[2]都达古拉.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23-25.[3]赵昕.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3(22):64-67.
本文标题:蒙古族民俗文化在实践教育中的研究运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8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