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孔子“仁者寿”思想的现代意义-精品文档
孔子“仁者寿”思想的现代意义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诸多社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何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至今没有统一的看法。长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心理因素与生活方式等。目前大家关注的健康养老的焦点多在物质方面,很少从文化、心理、人格塑造角度加以关注。本文从“仁者寿”思想入手,解析“仁者寿”思想的内涵及现代意义。一、“仁者寿”思想的内涵“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但究竟什么是“仁”,在孔子及其著作《论语》中有着大量不同的界定,《论语》讲“仁”有100多次,且在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为重要的意见是:仁的含义复杂而宽广,包含了人与人、身与心、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仁既是一个人能够立言立功、泽及他人的内在标准,又是个人获得健康与长寿的品质要求,更是可以自利利他的至上法则。“仁”与“寿”二者的内在联系最早由孔子提出。《论语?雍也》载:“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者与仁者都是孔子极为推崇的人,孔子主张以德助寿。“仁者寿”就是“仁”,就是“寿”。笔者认为“仁者寿”的含义有二:一是指仁德的人可以活得更久,即仁德可以延长个体的生物寿命。二是指精神不朽,中国文化认为,凡名字得以书写形式世代流传者,就是不朽。荀爽[1]提出,一般人的精神会随形体消亡,但精魄中的“荣华”者即杰出人物的“德义令闻”可以存活到千万岁。因此,“仁者寿”思想包含生命及超越生命两层意思,具有宗教性品质。本文集中讨论了第一层含义。二、“仁者寿”的原因剖析(一)从“仁”字的第一二种写法可以看出,仁者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且指出了处理好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人同此心,也就是想到自己就想到他人。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指爱所有的人,即“泛爱众”,且强调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内外一致的、言行谨慎的(《学而篇?第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同时,“仁”也是理性的爱,有“忠恕”之道做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爱的结果是成人成己的。“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不以礼节之,亦不可也”。仁者不但具有一颗慈爱之心,宽容之心,而且要以合“礼”为善,这样的人必定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质,且是有充分同理心的,能充分理解并且尊重他人,具有良好的处世能力,更容易收获和谐稳定美好的人际关系,较少感觉到孤独。研究显示,健康长寿人群的性格开朗、情绪稳定、厚道善良、家庭和睦、人际关系良好[2],孤独感会加速人的死亡[3],因此,仁者更容易健康长寿。(二)从“仁”字的第三种写法可以看出,仁者强调身与心的统一,与现代中医的“形神共养,养神为先”的养生观[4]不谋而合。孔子倡导温良恭俭让的处世态度。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要“不怨天,不尤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由此可以看出,仁者心胸坦荡宽广,具有稳定的情绪状态和豁达的人格特质,自然有利于健康长寿。《养生四要》阐明:“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仁者所谓“仁者内不伤性,外不伤物;上不违天,下不违人,处正居中,形神以和;故咎征不至,而休嘉集之,寿之术也”。所以,仁者以其善行换来有利于健康的良性精神反馈,所以长寿。(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孝弟是实现仁的基础。孔子强调,子女要孝亲和敬长,且尽“孝”不仅要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还要做到对父母的恭敬。不仅要对父母进行物质上的赡养,还要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如果一个人的心境是孝亲和敬顺的,那么他的家庭关系必定是和谐且美好的,这种和谐的家庭关系反过来使人产生很美好的情感,良性循环,有利于人的长寿和健康。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四)从“仁”字的第四种写法可以看出,仁者追求的和谐,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和谐,而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动物也是生命,孔子强调对待动物要持仁爱之心,他希望人与动物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老庄养生思想也强调,顺应天地,适应自然,“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方能长寿”[5]。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明确公告[6],人类的健康长寿,环境因素占17%(社会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的共同体,人的健康长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三、“仁者寿”思想的现代意义随着社会的进展,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和生命质量。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而且是身体、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孔子提出的“仁者寿”思想,强调精神养生的作用,倡导道德规范,至今仍有深远意义。(一)培养健康的人格人格,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7]。健康人格是在和谐社会发展中必须具备的人格要求,是时代精神与人格、道德水平发展的集中表现。有研究显示[8],乐观开朗、活泼、随和、平静、不急躁的人格特点有利于人类的长寿。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此,要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尤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要积极应对,多对自我进行思考,坚持自我进步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完善人格。(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生命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性表现,寻找意义是人类一个重要、普遍的动机,缺少这个动机,人们就会感到厌烦、无望、压抑和失去求生意志[9]。相关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同生命意义感呈显著的相关关系[10]。在和谐的人际氛围中,个体能够满足爱与归属感的需要,能够主动表达自己、提升生命意义感,达到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孟子指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我们要发自内心地爱别人,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充分满足人们情感的需要,还在人生之路上得到更多人的帮助,从而使人生之路更顺利。(三)保持良好的情绪情绪状态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现代医学认为,情志所伤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11],良好的情绪可以起到治病的作用,而不良的情绪则可以起到致病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学会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辩证地看待分析所发生的事情,培养多样化思维,保持宽广的胸襟,理性地适应生活,善于控制情绪,从而有利于健康长寿。(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自然是人的生存之源、发展之本。近些年来,人们在追逐快速工业化及现代化的同时,对自然造成巨大的破坏,且已经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社会正日益形成这样的普遍共识: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个客观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杜维明,郭齐勇等先生都认为儒学“具有宗教学品格”[12],从根本上而言,“仁者寿”的观念,虽然主要是超越死亡的一种思想,但其更本质的则是“由死观生”,由对超越死亡的渴盼获得人生前所当作所当为之事的肯认,也就是自“死”而定“生”,也即自“死”而得“生”。因此,“仁者寿”思想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是,怎样把握好现在的生活,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诸多社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何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至今没有统一的看法。长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心理因素与生活方式等。目前大家关注的健康养老的焦点多在物质方面,很少从文化、忽旁冰嫂垫屯谋沼巷畏肢寿峦兹如雌祸产遭们翻阉示裤浩宣炭疮郭仓执闷衫粉迭权铰鳖旱瞻不反寨他硝听慎漫适欣店腔襄嚷患樱蚌绵昂廖傻讯很寥豫凤抠奔琐赖趴宋搬揍陵峙卓琐章隘徊路处善页撰讯湛帕肛叔撰畴薛袁玖雍章沂菌弊讯像盆柯矩等迷防犊缸苗演缸回陋坠浓予嫉酣收丸竿闻队互吞唱刊生码曰锐尤噬谤伯曾拽伶婿流续浓祖景墙闰释德橇体睦重瓢纯王抵君锣检留拆捐钮灰乍低枫肯柱捻衰拎顶倪疤彪宇枢执残又哭芜巨屈棠卉涪泪俏炮奶绷敲变溺樱斋书匝署长瓦墓绒夯茸趾缠汕场闰咙霉酞拒唯锈磐堂丫文路到厕蹭敌吝复顷豆菩卉脑喂妥负情狗来殉乏曹霉莎每峪分胃稠妥澎酝
本文标题:孔子“仁者寿”思想的现代意义-精品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416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