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第一章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二章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11.降水的时空分布①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②时空分布: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际和年内变化比较大。12.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形态如平原、高原、丘陵与山地的重要指标。平原的海拔大多数低于200M,高原的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丘陵一般不到500M,山地则是在500M以上,500~1000M称为低山。13.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对其他各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14.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最密切的地貌因素: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15.地面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16.地貌类型按地貌形态可粗略分为平原、丘岭、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大类。17.平原可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滨海平原等。18.我国著名的冲积平原有:松嫩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滨海平原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现代三角洲等。19.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20.地下水的类型:包气带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和层间水21.土壤类型分布:海洋性土壤群系、大陆性土壤群系和垂直地带性。22.土壤地域分布规律:①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②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③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④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性分布规律23.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等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24.一般而言,农作物最佳的耕层厚度为>20~25cm。对多数多年生作物而言,最佳的土层厚度一般为>100cm,临界厚度一般为>50cm。25.通常认为壤土是农业生产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类型。26.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弱酸性至弱碱性。27.土壤的综合性状通常用土壤肥力、土壤的水分状况、土壤的适宜性来评价。28.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开放性、动态性、自我调节性、演化性。29.植被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30.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表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环境;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参考书本、展开论述)31.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属性的因素主要有:①社会因素: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②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③技术因素: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32.土地的所有制和使用制度是土地资源最重要的社会属性。33.土地所有制: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34.土地使用制度: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5.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36.土地经济生产力:相对于土地自然生产潜力而言的。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37.影响土地经济生产潜力的人工控制因素主要有:①灌溉、排水、土壤改良等田间基础设施建设②作物栽培技术和化肥、农药、有机肥等物质投入③作物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④田间经营管理水平38.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的作用,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第三章1.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2.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讲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3.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用性原则。4.中国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基本上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从70年代后期,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类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类系统。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已被广泛使用。该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三级分类制。首先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或亚地带分异划分为12个土地纲。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然后根据大(中)地貌类型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为土地类。土地类内,再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划分为土地型。5.土地类型的命名: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6.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为:纬向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7.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条带状结构、重复式组合结构、环状结构、扇形结构、树枝状结构。8.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指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9.土地类型的演替:正向(进化性),逆向(退化性)1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其意义主要体现在:①首先,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和制图,可以调查和量算各类用地面积,从而明确各类用地的数量,为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提供了系统的基础资料。②其次,通过研究和划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可在了解土地利用的结构状况及其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依据。③第三,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可能,也为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1.纬向地带性分布是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角度不同引起不同纬度的热量差异而造成的。经向地带性分布是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而造成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是由于海拔高度不同而造成的。12.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13.中国2007年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有12个一级类型,56个二级类,其中12个一级类分别是: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用地未利用土地。第四章1.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2.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为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3.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质量状况;完成系列调查成果图;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进行土地利用分区。4.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土地资源质量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多面性。农业用地的质量包括生产潜力、适宜性和利用效益三个方面。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内容:只要是根据土地评价的需要查清土地质量性状指标。土地质量调查的目的是反映土地的质量水平,因而并不是每次必须对土地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每个内容进行全面的调查。土地资源自然属性调查包括气候调查、地型地貌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调查、植被调查。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肥力特性。土地类型调查的目的:建立土地数据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服务;为土地评价服务;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为土地资源科学研究服务。(参考书本、展开论述)P104~1055.土地资源调查工作可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P105~1096.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方法:以目视解译为主的遥感调查方法、土地资源遥感动态监测方法。第五章1.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其特点:①必须有特定的目的②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③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④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⑤评价的结果应该能够直接用于生产实践2.土地评价的作用: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为土地交易服务;为土地税收服务;为土地管理服务。(参考书本、展开论述)第128页3.土地评价的类型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土地评价可分为: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根据评价的方法,土地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按土地评价的目标的综合程度,土地评价可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按评价对象的不同,土地评价可以分为许多种。如农业用地评价、林业用地评价、牧业用地评价、城镇用地评价、旅游用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用地评价、交通用地评价等。评价类型的另一种区分是当前适宜性评价和潜在适宜性评价。4.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整个评价范围的土地,可以按土地性状的组合方式,划分成一个个的土地片。它是土地评价对象的最小单位。其划分的依据:评价对象的变异程度、评价目标
本文标题: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432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