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促织》:变形的故事教学目标:1、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2、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教学重难点: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狼》这篇课文吗?《狼》选自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除了《狼》,你们还有没有读过《聊斋志异》的其他故事呢?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故事?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稍作点评)今天我们学习一下《聊斋志异》中的另一部作品《促织》。(板书课题、作者)二、走进作者我们先来看一下蒲松龄先生的一些生平,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页知识链接。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蒲松龄一生贫困潦倒,醉心功名却屡试不第,71岁始成贡生。不过也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有幸看到《聊斋志异》这部著作。“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字,“志异”是说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据说蒲松龄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设一茶棚,凡是进来喝茶的人不用给钱,只要给他讲一些奇闻异事就可以了。然后,蒲松龄就把听来的这些事情经过自己的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聊斋志异》便由此而生。三、结合史料,介绍《促织》的背景(投影)“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其妻,亦自经(上吊)焉。”(吕毖·《明朝小史》)(投影)“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提示:四、通读全文,梳理情节1、学生通读一遍全文,指名一学生复述故事提示: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3、情节又可以分成几部分?提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候还会有起因和尾声。4、根据刚才那位同学的简述,请同学们按段落划分出故事的起因、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可以用几个字来简要概括一下。起因(第1段):征促织开端(第2段):觅促织发展(3—4段):卜促织、得促织高潮(5—7段):失促织、得促织、斗促织结局(第8段):献促织尾声(第9段):评促织2、可以看出文章始终围绕的线索是什么?提示:促织的得失3、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我们一个个地找一下。(1)什么叫波折啊?有起有落,有高有低才叫波折。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二段,成名本来是一个什么人?文中是怎么说的?提示: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2)这时候的成名只是一个追求功名的平民百姓,生活不说一帆风顺,起码也不会有什么大灾大难。那成名的命运转折点是什么?提示: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3)作为里正,成名的命运如何?先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为促织,成名先是“薄产累尽”,继而“无所赔偿,忧闷欲死”,这时候他的妻子劝慰他,成名亲自上阵去捉促织。可是成名费尽心力,捉不到一头合适的,以致被打得“两股间脓血流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4)此时成名的命运是不是跌到的低谷?(画图示意)可是我们常说“柳暗花明又一村”,成名有没有遇到转机?提示: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5)驼背巫用一张图指引成名,成名顺利找到了一头佳品。“状极俊健”,“巨身修尾,青项金翅”。此时成名的命运是不是抵达一个高峰。自此情节的第一个波折是不是出来了?(板书:征促织而不得——喜得佳品)(6)事情发展到这里是不是皆大欢喜。成名是不是从此可以不用担惊受怕了?(7)可是中国有个成语怎么说的,乐极生悲!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再次改变成名的命运呢?提示:促织为成子毙。(8)成名的儿子不小心把促织弄死了。成名一家三口有什么反应?成名:“如披冰雪,怒索儿”成妻:“面色灰死,大骂”成子:“儿惧,啼告母”“儿涕而出”“既得其尸于井”(9)成名的儿子居然因为一头促织而投井自杀,你们觉得合理吗?提示:(10)促织死了,儿子也投井自尽了,一个家庭眼看着就要支离破碎了,此时成名的人生是不是再次跌落低谷啊?(画图示意,板书:得而复失)这是第二个转折。(11)成名能否再次崛起呢?我们看看第五段(12)、作者写了一头很奇异的促织,它有有什么特异之处?提示:一是就在门外鸣叫;二是你捉它,捉不住,你不要它,它偏“跃落襟袖间”;三是粗看太小,不行,细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四是大智若愚,大勇似怯。但其实,这头促织乃成子所化,斗赢天下促织当然不在话下,公鸡也不在话下,毕竟这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促织里面。(14)、可是作者并不把它写成“巨身修尾”“状极俊健”,反而把它写成又小又蠢,同时暗暗透露它乃神物,为什么?提示:这样就在巨大的反差中生发出种种怪异有趣的情节。(15)、成名捕捉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先由“喜而捕之”到“劣之”,为什么“以其小,劣之”?提示:因为“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为什么后来又觉得“意似良”?因为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所以“喜而收之”。但到底有缺陷,所以“将献公堂”,又“惴惴恐不当意”。(4)、与“蟹壳青”比试,也是一个跌宕的场面。“虫暴怒”前后,全然两个局面。起先,一大一小,一动一静,而促织的主人,一个是一笑再笑,一个是惭怍不已。待到“虫暴怒”,则天翻地覆,小虫竟“轻捷善斗”,“直敌领”,大笑者大骇了,惭怍者大喜了。作者趁势推进一步,设计虫鸡相斗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鸡取进攻态势,“径进以啄”“健进,逐逼之”,而虫由防御而至跳上鸡冠,力叮不释,出奇制胜。又用成名的心情作烘托,由“骇立愕呼”,到“顿足失色”,到“益惊喜”,这个场面多么跌宕起伏,曲折动人。到最后小促织逐层进献,到了皇帝那里,皇帝非常喜欢它。于是逐层赏赐下去,成名很快富贵起来。(板书:失而又得,因促织富。)整个故事十分的曲折。4、这样安排有何妙处?提示: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多变的情节发展既引人入胜,又能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而情节的曲折变化,又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作品中的波澜,就是在揭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变化,就是在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5、情节的跌宕起伏,体现了人物的悲与喜。成名就是随着促织的得失忽悲忽喜。请细读课文第四~五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括号内(每个括号内只填一个字)。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成名整个生命的意义都集中在一点:促织,一只跟他毫不相干的小东西,得之则生,失之则死,促织决定了成名一生的命运,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深刻地表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6、怎样看待“求神问卜得佳虫”和“成子魂化促织”这两个情节?提示:求神问卜,虽带有迷信色彩,但作者并非宣扬迷信,而是借奇幻的想象寄托作者的“孤愤”,揭露、抨击现实社会的黑暗丑恶的;成名一家遭受的大苦难,精神所受的大折磨,不是因为别的,仅仅是因为皇帝的一点小小的爱好、小小的乐趣,成子魂化促织正是大苦难与小乐趣的矛盾无法解决的产物,有了这头小促织,皇帝的小乐趣得到了满足,成名的大苦难才能中止,这是荒唐的,却又是深刻的;这是可笑的,却又揭露了血淋淋的现实。这两处想象使主人公绝处逢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反映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良好愿望。由此可见,作者虚构这些虚幻情节,不是仅仅为了引人入胜,也不是为离奇而离奇,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第二课时1、朗读第1段。读后回答:“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文中找出证据。提示: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2、除了第1段,还有没有哪里有证据?提示:第9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3、朗读课文第9段,这段是否为多余笔墨?提示:这种写法是受史传文学的影响。我国著名纪传体历史巨著《史记》的传记之后加上“太史公曰”的评论,以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其后的史传散文多用这种评论形式,通过评论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段评论说明主要有三点:一是从贪官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乎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意;二是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以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有善报”的宿命论思想;三是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的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老百姓的苦难之上的,含有对封建官僚的讥讽,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3、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野史,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摘自《明朝小史》•吕毖)提示:①《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②妻失促织,惧而自缢;③鸡啄食促织;④夫亦自经。最大的不同:《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4、原文的喜剧结局好还是野史的悲剧结局好?学生讨论,点名不同观点的学生回答。5、喜剧结局会不会削弱小说的批判力度?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现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值得我们借鉴。但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这样的喜剧形式所暗含隐藏的仍是不可言说的巨大悲剧,因此有人把这样喜剧的形式悲剧的内核结局比喻为“含笑的泪”。其实,这是作者通过反讽的艺术手法,把现实和浪漫结合起来,来痛斥黑暗的社会现实,和荒淫无度的君主。所以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这样的手法我们以前其实也见过,如《孔雀东南飞》的结尾,还有《梁祝》化蝶的故事。6、如何看待人的异化--人变促织?提示:人原是万物之灵,促织本是捕捉来给人当小玩意的,现在却似乎发生了莫明其妙的变化,倒转过来了──人成了一头无可奈何的可怜虫,而促织倒像在玩弄着人的命运。对于成名这一家,难道情形不正是这样吗?促织,成了主宰他们一家的生和死、凶和吉、祸和福的凶神恶煞!这种人与物之间不正常的异化关系、人的“异化”,正是《促织》的深刻内涵。从像虫子一般可怜的人的眼里看去,促织仿佛具有神的意志和神的巨力,威严极了,可怕极了;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活下去,为了逃避灭亡的命运,只得献出“人”的庄严身份,心甘情愿去做那样一只小小的促织。悲剧的顶点还不是人之投井自尽,而在于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也一起否定了。人变成了促织,人的异化,这第二次自我否定比第一次自我否定更为可悲。
本文标题:促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442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