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广义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狭义的文艺学是指文艺理论。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精神活动。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文学理论:是指研究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的一门学科,是文艺学的一个门类。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与其他两科不同的是,文学理论重在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从古往今来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揭示文学的不同形态的特点。文学批评:是在一定的文学理论指导下,以文学欣赏为基础,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科学活动。主要研究对象是作家、文学作品、创作思潮等与文学相关的现象,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史:研究文学发展的过程﹐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包括阐述文学内容﹑文学形式﹑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寻求它们的规律﹐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时代因素﹑社会因素的关系以及本民族文学的发展与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影响的关系﹐对各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出评述。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1)从学科归属来看,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它通过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2)从对象来看,文学理论的对象是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所说的四个要素:作品,作家,读者,世界。从任务来看是五大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3)从学科品格来看,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的价值取向,它的价值取向是人民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2.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和划分的依据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等七种。划分依据: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和结合当时的创作经验创立的。它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理论形态和艺术交往论,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简要说明(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3)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5)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从发生学层面来看,人类的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从认识论层面来看,因为人是从一定生活活动中产生和发展,所以可以从生活活动来认识人的特性。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生活活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答:文学发展的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的认为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认为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有的认为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另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另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劳动。以上原因各有侧重,但在终极意义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总的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现在通行的含义是审美的语言作品。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其基本属性就在于“意识形态的形式”。它作为意识形态的形式,一方面最后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对经济基础有能动作用。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4.什么是话语蕴籍?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籍属性?试着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答: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以《行宫》元稹为例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典型的以小见大,巧妙含蓄。把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高度浓缩,从而让人回味咀嚼。寥落的古行宫,那在寂寞之中随岁月更替而自生自落的宫花,那红颜少女的变为白发老人,都深深地带有时代盛衰迁移的痕迹。白头宫女亲历开元、天宝之世,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人,“闲坐说玄宗”的由治而乱。这本是诗篇主旨所在,也是诗人认为应引以为戒的地方,却以貌似悠闲实则深沉的笔调加以表现,语少意多,有无穷之味。第五章社会时期的文学活动1、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是否具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请举例说明2、能不能说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经济基础的功利性呢?请举例说明3、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是什么,请举例说明。主导性是指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居于主导地位。文革时期,《白毛女》、《沙家浜》等八个剧目被封为革命样板戏,在戏剧中占据主导地位。层次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从文学活动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关系看,从政治思想性质看,从审美价值和艺术性看。我们主张从美学的和历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多样性:人民的审美需要也是多方面的,文学活动绝不应是单调划一的,不能搞模式化、概念化、公式化;社会主义文学活动应是主导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文学活动的多样化发展,能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走向新的更大的繁荣。在八十年代里,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池莉《不谈爱情》、刘恒《伏羲伏羲》等作品就体现了多样化这一点。(仅供参考...)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满足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的价值取向。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的价值观的核心。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主要是通过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而实现的。即通过艺术作品
本文标题:文学理论吐血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45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