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德国基础教育德国基础教育:初等教育以及中等教育“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其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其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其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其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内容一、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演进二、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学制•课程•教师•教育管理•教育经费三、启示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演进Chapter1一二战后,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两个基本特点:教育事业的持续国家化、教育事业的持续民主化;20世纪90年代后,教育事业欧盟化。此后,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诸如学制、课程、教师等都以教育的国家化、民主化和欧盟化为核心而展开。国家主义是德国近现代基础教育区别于西方其他国家基础教育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萌芽于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于19世纪洪堡的教育改革•确立于20世界初期德意志帝国和魏玛共和国的教育改革•一战二战期间达到极端形式——法西斯主义教育政策1.20世纪前半期——国家主义基础教育政策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演进一战后,魏玛共和国成立,新制定的魏玛宪法从政治角度出发要求基础教育改革服务于民主共和政治发展的需要,显现出强烈的国家主义色彩,最终成为二战期间法西斯主义教育政策的直接根源。纳粹统治期间,德国教育进入战争服务轨道。希特勒:“造就残酷、专横、无畏、冷酷无情的,让世界在他们面前发抖的一代青年。”最终形成法西斯主义教育政策。特点:高度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缩减学制,使中小学教育服从战争需要。战败的德国由美、苏、英、法四国占领,教育重建由盟军领导和管理:“德国教育必须在盟军的领导下,彻底清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向民主化理想发展。”2.二战后——民主主义基础教育政策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演进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成立,政治体制转型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四年制基础学校得到恢复;50年代后期经济增长下降,各界归因于教育,教育改革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加强其与就业的联系,同时侧重考虑与经济的关系问题;1964年的《汉堡协定》:义务教育至少延长到九年,即4年基础学校教育+2年“观察定向阶段”+分流进入三类不同中学,同时废除考试选拔进入中学的方式,能在三类中学间进行转学。民主主义基础教育政策进一步发展。1973年《综合教育计划》:建立综合学校制度取代三轨制学校。其在两年制“观察定向”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综合初中间基础教育的分流推迟到高中阶段,不同学轨的渗透实现民主化。“1990年,阵营解体、德国重新统一和欧洲共同体范围内教育政策一体化日益加强,揭开了德国教育史的新篇章。”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欧洲共同体的建立等一系列新的社会变化,要求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应该超越国家框架,符合国际社会尤其是欧盟社会发展的要求,显然,重新统一的德国力图实现原东西德教育事业的“内部统一”,同时实现作为整体的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外部统一”,因此改革体现出强烈的欧盟化色彩。3.东西德统一后——基础教育政策欧盟化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演进纵观整个20世纪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德国基础教育改革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是德国和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变化在教育领域的反映。20世纪90年代后,德国教育继续以国家化、民主化和欧盟化为核心而展开。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Chapter2二德国基础教育与中国很不相同,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学制、课程、教师、教育管理和教育经费方面。1.学制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洪堡领导的教育改革建立起德国教育的双轨制制度;二战后德国恢复魏玛共和国时期建立的基础学校制度;此后,德国学制政策一直向着逐步统一基础学校之后的教育制度迈进。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德国义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始于16世纪。1919年《魏玛宪法》首次提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1921年《关于基础学校和撤销预备学校的法令》八年义务教育1945年《基本法》八至九年的普通义务教育+三年职业义务教育1964年《汉堡协定》普通义务教育年限原则上为九年1970年《教育结构计划》普通义务教育年限为十年十三年义务教育=十年普通义务教育+三年职业义务教育20世纪90年代后,为与欧盟国家接轨,变成十二年制目前,除柏林、不来梅、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和萨尔州实施十年义务教育外,大多数州实施九年全日制义务教育,不继续上全日制学校的学生开始接受三年的半日制义务教育(职业义务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一战后,全体儿童从四年制基础学校毕业后,经过一次入学考试再分流进入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轨制。七八十年代,综合学校取代三轨制。九十年代后,由于经济滑坡和失业大军增加,三轨制恢复。目前,主要包括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及综合中学。三轨制中学5~9年级,初中中专,接纳小学四年成绩靠后的学生。其前身为国民学校,直到魏玛共和国时期,小学毕业生的88%进入这类中学。其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接受职业培训,没拿到主体中学的毕业证书是很难找到职业培训岗位的,而在德国没有经过职业培训是不能上岗的。主体中学实科中学5~10年级,有点像我国的职业高中,接纳的是小学四年成绩中等的学生。在《汉堡协议》统一名称前,常被称为“中间学校”,即处于主体中学和文理中学中间的学校。这类学校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则进入高等技术学校(相当于我国的职业技术学院)或者高等文理学校。文理中学5~10年级是初级中学,11~13年级是高级中学,有点像我国的普通高中,接纳小学四年成绩最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直接上大学,至于上什么样的大学,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成绩。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综合中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1969年,德国教育理事会建议:在联邦德国建立取代三轨制学校的综合中学,并提出了实验计划。因此,综合中学是德国教育改革的产物,它把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这三类中学综合在一起,兼有各类中学的教育使命。综合中学从组织结构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做一体化综合中学,一种叫做合作式综合中学。最终综合中学没能如期取代三轨中学,但是却成为三轨制的一种补充,促进了各别州双轨制的发展。综合中学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文理中学主体中学文理中学高级阶段职业学校2.课程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由于学制的特点,德国对学制不同阶段的课程设置提出规范要求。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主要针对初等教育阶段和定向阶段。在艺术学科、社会学科教育上,德国人投入了很大的比重,比如在语言方面,德国开设了很多课程,比如说在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可以选择除德语以外的希伯来语、西班牙语、法语、荷兰语等九种语言中的任意两种,并且在小学阶段开设形体、礼仪、艺术之类的课。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其充分体验到了文明的发展带给人的精神享受,更准确的说这是文明的熏陶。课程多样性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主要针对中等初级教育领域的课程设置问题。因为20世纪90年代后,包括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及综合中学在内一共有15种类型的学校,因此各州的课程协调非常重要。办法:开设共同必修课和选修课,这样中等初级教育结束后能取得同等的毕业资格,凭其深入中等高级教育阶段。课程可比性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统一性是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一、教学大纲的统一、毕业考试的统一等。因为在中等高级教育阶段,德国主要是双轨制,即文理中学和职业中学,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可以在两类中学之间自由转学。课程统一性3.教师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具有德国特色,与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在职业属性上,德国的中小学教师属于国家的公务人员,受不解雇的保护,无失业之虞,而且每年还有两个很长的假期。据政府的相关统计,德国政府支付给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为人均国民收入的2倍多。德国中学教师人均年税前收入超过45,000欧元,放眼整个世界,德国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高于除瑞士以外的其他工业化国家而高居全球第二。在德国,中小学校教师不像我国那样存在职称差别,由于没有职称和其他名目繁多的荣誉称号,更没有荒唐的“主科”和“副科”的门户偏见,因此,决定德国中学教师收入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年龄及婚姻家庭状况。结婚、生孩子会使老师的收入增加,年龄越大,工资也越高,如果是“资深教师”,收入也会比其他教师高一点。待遇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这么好的收入待遇,使得德国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门槛也随之提高。三道“关口”:首先,得拿到大学本科或者更高的学历;其次,得一本正经地接受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训练,参加权威机构组织的相关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最后,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由于“宽进严出”的现象,目前德国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平均需要7年,4-5年能毕业的人是少数。如果想当教师,好不容易拿到毕业文凭后,还要应付心理学、教育学考试,尤其是难度最大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这大约要花3年左右时间,而且,即便你花了那么多时间培训应考,也不一定能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另外,德国中小学教师授课任务重,至少要教授两门不同的课程,一周课程量要在20节以上。此外,德国的制度设置基本杜绝了“走后门”的陋习,因此竞争和筛选十分激烈,只有那些真正热爱教育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成为教师。任职4.教育管理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由于德国基础教育学制的特点以及国家管理方式的差异,使得其教育管理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德国在文化教育领域实行联邦制,文化教育由各州自治,州享有文化的自主权。这意味着,原则上州享有教育立法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最高权限。地方分权的管理政策使联邦德国各州学校在学制、课程、教学、师资培训与进修以及教育的国际交流方面呈现多样化特点。以州为主体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德国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的一大特色。坚持地方分权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尽管各州享有文化自治的权利,但为了在教育制度上保持相对的统一与协调发展,成立了许多国家层面的协调、合作与协商咨询机构。包括:•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联会(协调教育事业发展)•联邦与州教育规划委员会(制定发展总规划和教育经费预算建议)•德国教育委员会、教育审议与咨询委员会(帮助加强联邦的教育政策)地方与联邦协调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学校管理除校长外,主要通过“学校会议”、“教师会议”和“家长委员会”共同进行管理。德国首先施行“教师治校”,因此在学校的所有决策机构中,教师都有共决权并占主导地位,因此教师会议的地位最高,作用也最大。其次,家长委员会也享有很高的权力,能够参与决策学校重大事务。学校内部通力合作5.教育经费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早在1989年,德国教育经费就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这个比例即使放在今天的世界上,也是相当高的。据统计,2007-2009年,德国在科研与教育领域的预算分别为2041亿、2142亿和224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8.4%、8.6%和9.4%,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基础教育的立法和行政管理权自始至终在州政府手中,因此基础教育的主要经费由州政府和地方承担,联邦政府只负责校外职业培训和高等教育以及教育科研发展的部分费用。•公立学校“责任制”;•私立学校“补助制”;•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制”:经费来自欧盟、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学校和学生家长。德国基础教育之启示Chapter3三对比中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状况,德国基础教育具有很多可鉴之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适当权力下移,增强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产教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要改变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吸取德国“双元制”中好的经验,搞好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真正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借鉴分轨中等职业学校面临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就是招生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分轨模式,做好分流工作。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才能差异,选择合适的教育道路,而不是完全看成绩。提高教师任职门槛、完善福利在中国,不管是专科毕业、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就读的是师范类专业还是综合大学,都可以进入教师队伍,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队伍。教师的考核、培训和与进修都欠完善,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德国,以此提高教师质量,从而提高教育水平
本文标题:德国基础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51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