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7.4-单元刚度矩阵组装及整体分析
17.4单元刚度矩阵组装及整体分析7.4.1单刚组装形成总刚根据全结构的平衡方程可知,总体刚度矩阵是由单元刚度矩阵集合而成的.如果一个结构的计算模型分成个单元,那么总体刚度矩阵可由各个单元的刚度矩阵组装而成,即[K]是由每个单元的刚度矩阵的每个系数按其脚标编号“对号入座”叠加而成的.这种叠加要求在同一总体坐标系下进行.如果各单元的刚度矩阵是在单元局部坐标下建立的,就必须要把它们转换到统一的结构(总体)坐标系.将总体坐标轴分别用表示,对某单元有式中,和分别是局部坐标系和总体坐标系下的单元结点位移向量;[T]为坐标转换阵,仅与两个坐标系的夹角有关,这样就有是该单元在总体坐标系下的单元刚度矩阵.以后如不特别强调,总体坐标系下的各种物理参数均不加顶上的横杠.下面就通过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形成总体刚度矩阵.设有一个简单的平面结构,选取6个结点,划分为4个单元.单元及结点编号如图3-27所示.每个结点有两个自由度.总体刚度矩阵的组装过程可分为下面几步:2图7-27(1)按单元局部编号顺序形成单元刚度矩阵.图7-27中所示的单元③,结点的局部编号顺序为.形成的单元刚度矩阵以子矩阵的形式给出是(2)将单元结点的局部编号换成总体编号,相应的把单元刚度矩阵中的子矩阵的下标也换成总体编号.对下图3-27所示单元③的刚度矩阵转换成总体编号后为(3)将转换后的单元刚度矩阵的各子矩阵,投放到总体刚度矩阵的对应位置上.单元③的各子矩阵投放后情况如下:3(4)将所有的单元都执行上述的1,2,3步,便可得到总体刚度矩阵,如式(3-9).其中右上角的上标表示第单元所累加上的子矩阵.(3-9)(5)从式(3-9)可看出,总体刚度矩阵中的子矩阵AB是单元刚度矩阵的子矩阵转换成总体编号后具有相同的下标,的那些子矩阵的累加.总体刚度矩阵第行的非零子矩阵是由与结点相联系的那些单元的子矩阵向这行投放所构成的.7.4.2结点平衡方程我们首先用结构力学方法建立结点平衡方程.连续介质用有限元法离散以后,取出其中任意一个结点,从环绕点各单元移置而来的结点载荷为式中表示对环绕结点的所有单元求和,环绕结点的各单元施加于结点的结点力为4.因此,结点的平衡方程可表示为(3-10)以[K]代入平衡方程,得到以结点位移表示的结点的平衡方程,对于每个结点,都可列出平衡方程,于是得到整个结构的平衡方程组如下:式中,[K]为整体刚度矩阵,为全部结点位移组成的向量,为全部结点载荷组成的向量.当然,如果各点的载荷向量也是在单元局部坐标下建立的,在合成以前,也应把它们转换到统一的结构(总体)坐标系下,即式中,是总体坐标系下的结点载荷向量,为坐标转换阵.7.4.3位移边界条件在有限元法对结构进行整体分析时,建立了整体刚度矩阵[K],也得到了结构的刚度平衡方程,即.结构刚度方程的求解相当于总刚[K]求逆的过程.但是,从数学上看,未经处理的总刚是对称、半正定的奇异矩阵,它的行列式值为零,不能立即求逆.从物理意义看,在进行整体分析时,结构是处于自由状态,在结点载荷的作用下,结构可以产生任意的刚体位移.所以,在已知结点载荷的条件下,仍不能通过平衡方程惟一地解出结点位移.为了使问题可解,必须对结构加以足够的位移约束,也就是应用位移边界条件.首先要通过施加适当的约束,消除结构的钢体位移,再根据问题要求设定其他已知位移.所以,处理位移边界条件在有限元分析步骤中十分重要.5约束的种类包括使某些自由度上位移为零,,或给定其位移值,还有给定支承刚度等,本书涉及前两种.处理约束的方法,常用的有删行删列法、分块法、置大数法和置“1”法等,下面分别予以介绍.1、删行删列法若结构的某些结点位移值为零时(即与刚性支座连接点的位移),则可将总体刚度矩阵中相应的行列、删行删列划掉,然后将矩阵压缩即可求解.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道理简单.如果删去的行列很多,则总体刚度矩阵的阶数可大大缩小.通常用人工计算时常采用该方法.若用计算机算题,在程序编制上必带来麻烦,因为刚度矩阵压缩以后,刚度矩阵中各元素的下标必全改变.因而一般计算机算题不太采用.2.分块法为了理解这个方法,我们把方程分块如下:(3-11)其中,假设是给定的结点位移;是无约束的(自由)结点位移.因而是已知的结点力;是未知的结点力.方程(3-11)可以写为即(3-12)和6(3-13)其中,不是奇异的,因而可以解方程(3-12)得出(3-14)一旦知道了,就可以由方程(3-13)求得未知结点力.在全部给定的结点自由度都等于零的特殊情况下,我们可以删除对应于的各行和各列(即删行删列法),故可把方程简写为(3-15)3.置“1”法由于全部给定的结点位移通常都不能在位移向量的开始或终了,故分块法的编号方法是很麻烦的.因此,为了引入给定的边界条件,可以采用下述等价的方法.可以把方程(3-12)和(3-13)合在一起写为(3-16)在实际计算中,方程(3-16)所示的过程可以在不重新排列所述方程的情况下用下述分块的方法为进行.步骤(1)如果把给定为,则载荷向量P可以修改为为结点自由度总数.7步骤(2)除对角线元素以外,使[K]中对应于的行和列为零,而对角线元素为1,即步骤(3)在载荷向量中引入规定的值,即对全部规定的结点位移均应反复运用上述过程(步骤(1)到(3)).应当指出,由于这个过程保持了方程的对称性,因此,[K]可以按带状存储,而且几乎不会增加编制程序的工作量.4.置大数法置大数法的思路是:在总体刚度矩阵中,把指定位移所对应的行和列的对角元素乘上一个很大的数,如,此行其他元素保持不变,同时把该行对应的载荷项也相应地用来代替,这里为指定位移,于是原平衡方程组变为除第行外,其他各行仍保持原来的平衡特性,而第个方程式展开为8由于上式中的比其他项的系数大得多,求和后可略去其小量,则上式变为即.这样就用近似方程组代替原方程组,得到近似满足边界条件的解.当指定位移为零时,只要将对角元素乘上一个大数,而相应的载荷项经证明可以不置零.删行删列法适用于指定零位移点,而置大数法适用于给定位移(包括零位移).5.斜支座的处理对于简单的约束情况(如限定某些结点位移为零或取得给定数值),可以用前述置大数法处理.有的结构在直角坐标系内建立了位移方程组,但在某个斜边上受有法向约束.如图3-28所示正方形固支板,受均布横向载荷,对此,可利用对称性而只计算其1/8,如图中ABC部分,其中AC为固支边,按对称性,AB边上有,但在BC边上应限定绕BC的转用等于零.为处理此类斜边上的约束,须对斜边上的结点做坐标变换.若结构的总体坐标系为为斜支座的局部坐标系(见图3-29).对于边界结点,须限定方向位移,为此,将边界结点的位移及载荷都变换到局部坐标轴系.设轴与斜支座的轴夹角为,逆时针为正,9图7-28图7-29则依据第二单中坐标转换关系有其中,.或写成(3-17)与位移关系相同有(3-18)将上两式带入结构刚度方程有(3-19)10这样把位移到列阵中凡是斜支座的结点位移矢量都用局部坐标表示了.将式(3-19)中第行左右两边前乘以(3-20)由上式可见:凡是边界点的斜支座,在刚度方程中对应于斜支座的位移和载荷向量均可直接斜支座的局部坐标值,总刚度距阵中的相应行列需作相应的变换.上式的系数矩阵仍然是对称的,而且此方程中结点位沿轴表示,这样,限定方向的位移就很方便了.实际计算中,并不需要建立结构总的位移方程组后再进坐标变换.而可以在形成单元刚度矩阵和结点载荷之后,就对斜支座点进行坐标变换,把变换后的单元刚度矩阵和结点载荷叠加入总刚度矩阵和总载荷的相应位置,最后叠加形成的也就是方程组(3-20),即需要处理的结点,应该在单元计算中完成坐标变换后再叠加,当结构有不同的斜边约束时,都可以这样处理,只不过对不同边上的结点,应按不同的方向余弦矩阵变换就是了.7.4.4总刚度平衡方程的求解应用有限元法,最终都是归结为解总体刚度平衡方程,它实际上是以总体刚度矩阵为系数矩阵的大型线性代数方程组.通过对结构施加位移边界条件,消除了结构的刚体位移,从而消除总体刚度矩阵的奇异性,解这个线性代数方程组可求出结位移.我们已知,总体刚度矩阵具有大型、对称、稀疏、带状分布、正定、主元占优势的特点,稀疏表示11刚度矩阵含有大量的零元素,带状表示非零元素集中在主对角线两侧.求解方程组应抓住上述特点,才能提高效率.首先,要为总刚度矩阵选择适当的存储方式,常用的有:(1)整体存储总刚.总刚的全部元素以二维数组形式放在计算机内存中,存储效率最低,适用于小型问题的分析.(2)等带宽二维存储总刚.总刚的下三角或上三角的带内元素取最大半带宽以二维数组形式存放在计算机内存中.其行数同整体总刚,列数等于最大半带宽.(3)一维变带宽存储总刚.将总刚下三角实际半带宽内元素逐行存放在一个一维数组内.其次,根据总刚度矩阵的存储方式,选择适当的求解刚度方程的方法: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解法分直接解法(如高斯消去法、三角分解法)和迭代解法(如高斯-赛德尔迭代、超松弛迭代),本书主要讨论几种常用的直解法.(1)高斯消去法适合整体存储总刚.由于需要集合完整总刚,内存利用和计算效率都比较低.但高斯消去法原理和程序简单,作为初学便于理解.(2)对称消元法利用刚度矩阵对称,有每次消元的子阵均对称的性质,对高斯消去法稍加改进形成.这样就是只需组装总刚的上三角或下三角部分(3)带消元法12将对称消元法进一步改造,使之适合总刚的等带宽二维存储.(4)因子化法(三角分解)又称Cholesky分解,适合一维变带宽存储总刚.这上方法储效率高,计算速度快,应用较为普遍.此外,还有一种方法,叫做波前法.波前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改进的高斯消去法.它建立一个称为“波前”的空间,各单元刚度系数依次进入波前.一旦与某自由度有关的所有单元的刚度系数全部装入,便可将相应的变量消去.经过消元的方程的系数随即退出波前,存放在计算机的外存中.这样就可腾出空间装入新的刚度系数.所以,波前法不需要生成完整的总刚,而是边组装边消元,“成熟”一个消去一个.消元完成后,全部系数都已存储在计算机的外存或缓冲区中.回代时将各方程的系数按“先出后入”的顺序调入内存求解.由此可见,这种方法是利用计算机充裕的外存资源,以多耗取机时来缓解内存不足的矛盾,以便适应较大规模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内存资源不断扩大,对具有稀疏、带状性质的有限元刚度方程,这种以时间换取空间的办法得不偿失.另一方面,波前法的阐述和程序设计比较复杂,且对多种单元并存的结构使用不便.所以,本书不拟介绍波前法.本书第九章将详细讨论适合整体存储总刚的高斯消去法和适合一维变带宽存储的因子化法以及有关的程序设计问题,以下仅列出这两种方法的梗概.1、高斯消去法高斯循序消去法的一般公式:对于n阶线性代数方程,需进行次消元.采用循序消去时,第m次消元以m-1次消元后的m行元素作为主元行,为主元,对第行元素()的消元公式为13(3-21)式中等的上角码(m),表示该元素是经过第m次消元后得到的结果.同样,可以把经过m次消元后的系数矩阵和载荷阵分别记为及.式表时第m次消元是在经m-1次消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消元过程中,主元及被消元素的位置可见图3-30(a).图中阴影部分已完成消元过程的元素,主元行以下的矩阵为待消部分.在进行第m次时,1-m行元素的消元过程已经完成,其中的元素就是消元最后得到的上三角阵中的元素.m行发下的元素消元过程尚未结束,连同m行元素在内构成一个待消的方阵.消元共需进行n-1次.消元完成后,即可回代求解.我们把消元最后结果记为,为上三角阵,回代公式可写作(3-22)回代过程自后向前进行.当回代求解时,已经解得.回代示意图见图3-30(b),阴影部分为已求得解答的部分.14图7-30高斯消去法2.三角分解法总体刚度平衡方程中,[K]是对称、正定矩阵,因而可做如下分解(3-23)其中,15则是单位上三角矩阵,.代入整本结构平衡方程记,则.即由向下回代.由其中第一个方程解得,再由第二个方程解得,……,依此类推可求得{Y}.又由向上回代,可得,由得依此类推可求得.由上述过程可见,三角分解法
本文标题:7.4-单元刚度矩阵组装及整体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52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