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辛亥革命以前,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宣传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同时,曾顺便介绍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孙中山在1905年5月自称为“社会主义者”,并请求第二国际接纳他的党为社会党国际成员。朱执信在《民报》上介绍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并且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一部分内容。1907年山东同盟会在青岛创办的震旦公学,开设过“社会主义”的课程。早期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所宣传的是空想、主观社会主义,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正如毛泽东所说“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一、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的具备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山东的变化特别剧烈,社会矛盾特别尖锐。1861年8月,烟台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并由英国人任税务司。1898年3月6日,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此后,山东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被掠夺,西方的商品大量倾销山东,帝国主义通过资本输出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山东的经济命脉。西方列强几十年的侵略,瓦解了山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改变了山东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严重损害了山东民族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帝国主义对山东的入侵既激起了山东人民的反帝高潮,也为山东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条件。1911年,中国发生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在山东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涌现了一批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历史人物,如进入国民党上层的丁惟汾、王乐平、崔士杰等人。另外,许多人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参加了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如宋伯行、鲁佛民、刘谦初。当年辛亥革命最活跃的地区,如济南、烟台、青岛、潍坊、淄博地区,后来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最早建立的地区。辛亥革命大大促进了山东民族工商业的发展。1915年,全国有注册工厂19321家,山东占936家,仅次于江苏。山东近代工业在辛亥革命后的飞速发展,使山东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夜,山东产业工人总数约有3万人。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山东的民族工业如棉纺织业、面粉业、煤炭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山东工人阶级队伍随之壮大起来。据粗略估计,到1919年,山东产业工人的总数已经达到10万人,工人阶级总数约在七八十万。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工人阶级相比,山东的产业工人分布更加集中,与农民阶级的联系更加密切,他们的反帝意识特别强烈。工人阶级的迅速发展壮大,为他们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五四后在山东的广泛传播,积蓄了阶级力量。二、五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天赐良机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五四运动,它的导火线就是山东问题。山东问题以及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最终导致了席卷全国的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形成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新文化新思想的热潮。深受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侵略而有切肤之痛的山东人民,在五四运动后进一步觉醒了。这一运动在山东,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广泛和深入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之后,山东的新文化运动深入开展,一批进步社团和进步刊物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山东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迅速成长。1915年,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标志,兴起了一场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向封建传统思想和道德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在山东,《新青年》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像新鲜空气一样,打破了孔孟之道对知识青年的桎梏。在山东知识分子的集中地济南第一师范和山东省立一中等地,《新青年》杂志广为流传。在《新青年》、《每周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有北京的《晨报》等一些进步刊物,从不同的角度介绍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理论。1920年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如《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雇佣劳动与资本》,以及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的书,大量出版,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转折。地处南北交通要冲的山东,不可避免地卷入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热潮中。在五四期间和运动之后,出版的进步图书和报刊,在山东广泛流传。在诸多进步报刊中,山东旅京学生创办的《曙光》杂志,在山东的影响也很大。这份杂志是山东旅京学生宋介、王统照、王晴霓、范予遂、徐彦之等人于1919年11月创办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曙光》的政治趋向也由“促进社会改革”转变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杂志上发表了大量介绍苏俄情况的文章和列宁著作的译文,李大钊的一些著作也在这里发表。主编宋介的思想越来越激进,后来他成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该刊最初就把山东的读者作为主要发行对象之一,在济南、烟台都设有代派处。《曙光》杂志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19年10月,山东省议会议员王乐平在济南创办了“齐鲁通讯社”,设立了贩书部,后来扩充为齐鲁书社,专门经营各种丛书杂志,使得各地的优秀出版物在山东及时流传。这些出版物,内容多种多样,但是主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受到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通过齐鲁书社,当时原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书,如《资本论入门》、《唯物辩证法研究》、《俄国革命史》、《社会科学大纲》等,以及《新青年》、《每周评论》、《曙光》、《新潮》、《莽原》等进步报刊,在山东广为传播。齐鲁书社的经营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进一步传播。五四运动之后,在新思潮的冲击下,山东教育界也开始组织社团。济南的学生们纷纷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结合一批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形成了一个个进步社团。这些社团的活动以及他们创办的期刊,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并且为山东党组织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三、星星之火:先驱王尽美和邓恩铭王尽美(1898—1925.8.19),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18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的风潮波及全国,他被选为省一师北园分校代表,积极联络学生建立爱国反日组织,带领同学参加集会、游行,开展宣传活动。1920年秋,他与邓恩铭等发起组织进步学术团体“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积极研究宣传新思想、新文化。邓恩铭(1901—1931)是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山东代表,是青岛党组织的创始人和早期负责人,在青岛做了大量工作。在济南山东省立一中读书时期,邓恩铭与省立第一师范读书的王尽美相识并成了亲密战友,他们组织进步学生参加爱国运动,成为学生界有影响的人物。1920年夏秋间,他们发起成立了“济南康米尼斯特学会”(即共产主义学会)。同年,他们组织了进步团体“励新学会”。励新学会的宗旨是“研究学理,促进文化”,信条是“勤、俭、诚、勇”。他们组织了学潮,组织会员和工人、农民劳动界接触,影响颇大。《励新》杂志由励新学会创办,王尽美任主编,邓恩铭任学会庶务,总揽会务。《励新》半月刊刊载了大量有关山东教育和妇女解放等文章,还刊载了一些宣传社会主义,鼓动进行社会革命的文章。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启迪青年的觉悟,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1921年1月17日,北京《晨报》发表文章,称齐鲁书社和励新学会是“济南文化运动之曙光”。当时山东创办的进步刊物还有山东学生联合总会的《新山东》和省立第一师范出版的《泺源新刊》。王尽美和邓恩铭都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四、党团组织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开花结果1920年2月初,李大钊和陈独秀最早酝酿讨论了组建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并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进行。3月,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王尽美去北京大学联系学生工作时,经罗章龙介绍,与该会建立了联系,成为该会的通讯会员。同年4月,共产国际派维经斯基、杨明斋等人组成的俄共小组来中国,与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共商建党事宜。在此期间,他们曾在济南停留,和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人会见,对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起到促进作用。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陈独秀函约“王乐平在济南组织共产党”,王乐平接信后未当此任,经王尽美、邓恩铭积极联络筹备,于1921年春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筹建共产主义小组期间,王尽美、邓恩铭、王象午等人组织了励新学会,吸收进步青年二三十人参加研究革命理论,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济南共产主义小组还着力促进工人运动。王尽美、邓恩铭等人积极组织励新学会会员和进步青年,深入到新城兵工厂、鲁丰纱厂、电灯公司等企业的工人中活动。还吸收少数工人参加励新学会组织的活动,促进了革命力量与革命实践的结合。王尽美在大槐树机车工厂培养了李广义、黄锦荣、刘乃泮等一批工运骨干。不久,成立了津浦铁路济南大槐树机车工厂工人俱乐部,这是山东成立的第一个工会性质的产业工人组织。为了推动济南地区的工人运动,王尽美、王翔千、王复元等创办了劳动刊社,1921年5月1日在《大东日报》副刊上正式出版《济南劳动周刊》。《济南劳动周刊》不断报道各地工运消息,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最早的工人报刊之一,它对于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起了重要的作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作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与会。会后,王尽美、邓恩铭回到山东,当年9月即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该会由山东党组织直接领导,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六十名会员中,不少人后来参加了共产党或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1月,王尽美、邓恩铭等人代表山东的共产党和产业工人,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王尽美等返济后,积极贯彻大会精神,广泛宣传苏俄,努力推动山东革命运动的发展。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在上海举行,王尽美代表山东党组织出席会议。“二大”以后的8月,王尽美等人组成了中共济南支部,成员有9人,王尽美为支部书记。此后,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也在济南开展得十分活跃。随着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的深入,山东党组织的工运工作日益发展起来。1922年6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正式建立,王尽美任主任。中共党员们积极奔走于山东各地,党团组织在青州、淄博矿区、张店、青岛、齐河、烟台等地进一步发展起来。1923年6月,中共“三大”决定,以共产党员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济南的中共党员都以个人名义加入了国民党组织。1923年10月6日,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建立,王尽美任委员长兼宣传部主任。10月3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从此,党团工作领导得到加强。国共合作以后,山东共产党组织团结国民党革命分子,领导山东各界人民进行了反贿选斗争、反帝废约运动、促成国民会议运动等国民革命运动,不断将革命运动推向高潮。1925年2月发动的胶济铁路全线罢工及其胜利,被邓中夏誉为“异军突起”;同年四五月间,中共山东党组织领导的青岛日商纱厂工人的三次同盟大罢工,成为大革命高潮的先声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党的宣传工作得到明显发展。1926年10月,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成立。1927年春,山东的中共党员发展到1500余名,支部近200个。根据党的章程和山东的实际情况,1927年6月,中共中央常委会议批准建立中共山东省委员会。中共山东省委建立以后,在原地委、支部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市、县委等地方组织。至此,马克思主义的星星之火,在齐鲁大地已成燎原之势。查看文档来源: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523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