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09年高一语文下册第三次模拟考试
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年高一语文下册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第Ⅰ卷阅读题(66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瓷的中国心对只是浅浅地面对过它的人们来说,应该是还有一些的。譬如瓷的形制,看得出人们对于自然的依恋。譬如柳叶瓶,就像柳叶给人的感觉,这线条清新中总有些凄婉。这柳叶就不仅有对自然界的柳叶的临摹,还有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再如海棠碗,曾见过唐越窑的一个海棠碗,那种雍容和大度,怎么看也感觉它只能出生在盛唐了。大抵有花瓣口的碗,往往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有时细细想来,这四、五、六的区分,还是有心迹可寻的,那就是人心在渐渐变得细致了。再譬如斗笠碗。斗笠是古人和自然交往中最贴己的产物。古人对斗笠的依恋,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斗笠作为碗的形制,吃饭喝茶都不必扬起脖子就可以把碗中的饭和茶吃喝干净。不扬起脖子就可以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这是古人把斗笠作为碗的形制的又一种依恋的原因。还有如橄榄瓶、蒜头瓶、凤尾尊、鱼篓尊、马蹄杯、菊瓣盘、梨壶、秋叶洗,真是举不胜举,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还譬如瓷的釉色。青花是对青色和花容的认同。青花之前,是先有单色釉。单色釉的单纯和清澈的美,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或许也可以说,单色釉甚至比青花更接近瓷的本意。单色釉有燕支水、豇豆红。燕支也就是胭脂,从草中提炼出来,是古代女子用来抹口红的。豇豆红红中带紫,这种美色在自然界也就是豇豆才有,而这么美的颜色,瓷上还真有了。单色釉中黄鼬为贵,黄是帝王的颜色。藤黄是色彩中的名贵。而瓷让许多的黄都上了釉面。有意思的是鳝背黄,活脱是鳝背的黄色,只是这黄现今的鳝背上很难见到了。只有在野生的黄鳝背上才能见到了。瓷上的鳝背黄,黄釉中依稀可见墨纹和散点,而且这黄厚道和沉稳。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还有青色。青色可以说是瓷的本色。宋影青,釉上的划花,或是草或是鱼,都像真的活在水天之间。越窑是青瓷的重镇。晋时清峻,唐代肥润,之后真可以说是宋元青未了。梅子青,粉青,都是刻骨铭心的气色。蚕豆青,从蚕豆的出落到最后的干枯,所有经历过的青色,在瓷上都留下了痕迹。最让人心动的大概是雨过天晴的那一种青色,那时最名贵的宋代汝窑的釉色,也是所谓秘色瓷的釉色。人居住在天空之下,头上的天空永远让人敬畏,也永远让人向往。而瓷正是以敬畏和向往之心,临摹着雨过天晴的青色。瓷对自然的依恋,还在于它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也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然而这样的流水作业,还是少不了天意的参与。譬如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的所谓“窑变”,这种釉色只能归之于天生地养。这样的釉色不能复制,是永远的唯一。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就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冰裂的纹路,之后也就有了哥窑的冰裂面貌。瓷在英语里就是中国的意思。全世界后来早早晚晚都有瓷的制作。然而瓷毕竟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瓷对自然的依恋,除了上述的天意,还有就是人心。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无一不在中国人审美的范畴里。譬如釉色,无一不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大大咧咧或者精致入微,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中国瓷旷世无双,因为它凝聚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选自《解放日报》2007年7月3日,作者:陈鹏举)1、不属于“瓷的中国心”含意的一项是()A.中国瓷器反映的中国人对自然的留恋。B.中国瓷的釉色和形制丰富多彩,举不胜举。C.中国瓷蕴含的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想。D.中国瓷凝聚的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2、最后一段中,“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句从瓷的釉色和形制两个方面说明了外来瓷的特点,目的在于和中国瓷对比。B.“就可能是东洋瓷”反映了语言的严密性,因为形制的别扭不排除是国内的劣质产品。C.这两句话都是推测语气,推测的肯定程度有差异,前一句的语气更肯定些。D.这两句话从反面说明了正宗中国瓷的独特性。进一步验证了全文的说明主旨。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唐代到宋代,花瓣口的碗花瓣数量的变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心渐渐变得细致了,由此可以寻查到人的心迹。B.生活中,人们喜欢“斗笠碗”形制,是和追求“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心理一致的,这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C.“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这句话,隐含了作者对这种“美意”丧失的伤感。D.宋代“哥窑的冰裂面貌”实际上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冰裂”纹路,是自然天成的杰作,体现了天意的参与。(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花儿与少年梁晓声有一少年,刚上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多次对他妈妈说:“做好思想准备吧,你儿子考上中学的希望不大,即使是一所最最普通的中学。”同学们也都这么认为,疏远他不说,还给他起了个绰号“逃学鬼”。是的,他经常逃学。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贫穷。贫穷使他交不起学费,买不起新书包。都六年级了,他背的还是小学一年级时的书包。那书包太小了,而且,像他的衣服一样,补了好几块补丁。这使他自惭形秽,也使他的自尊心极其敏感。往往是,其实并没有谁成心伤害他,他却常常因为别人的某句话、某种眼神或某种举动而遭暗算了似的。妈妈不止一次向他指出:“家里明明穷,你还爱面子!早知道你打小就活得这么不开心,不如当初不生你。”老师当着他的面在班上说:“有的同学,居然在作文中表示对别人穿的新鞋子如何如何羡慕。”一片肃静中,他低下了头,那从破鞋子里戳出来的肮脏的大脚趾,顿时模糊不清……于是,他曾打算以死来向妈妈赎罪。于是他敌视老师,敌视同学,敌视学校。某日,他正茫然地走在远离学校的地方,两个大人迎面过来。他们是一对新婚夫妻,正在度蜜月。那男人说:“咦,这孩子像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他欲跑,手腕已被拽住。他认出了对方是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老师,姓刘。刘老师组织了小记者协会,他曾是小记者协会的一员……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刘老师向新婚妻子郑重地介绍了他,刘老师温和地说:“我代表我和我的妻子,邀请你和我们一起去逛公园。怎么样,肯给老师个面子吗?”他摇头,挣扎,没挣脱,不知怎么,居然又点了点头……顺从,让他得到了作为奖品的一支奶油冰棒。虽然刘老师为自己和妻子也各买了一支,但他还是愿意相信是得到了奖励。三人坐在林间长椅上吮奶油冰棒,对面是公园的一面铁栅栏,几乎被爬山虎的藤叶完全覆盖住了。在稠密的鳞片似的绿叶之间,喇叭花争先恐后,开得热闹。刘老师说:“记得你当小记者时,写过两篇不错的报道。”他很久没听到过称赞的话了,差点儿哭了,低下头去。待他吃完冰棒,刘老师说:“老师想知道喇叭花是骨朵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你能替老师去仔细看看吗?”他困惑,然而跑过去了。片刻,他回来告诉老师,所有的花骨朵都像被扭了一下,必须反着那股劲儿,才能开成花朵。刘老师笑了,夸他观察得很仔细,说喇叭花骨朵那种扭着股劲儿的状态,是在开放前自我保护的本能。每一朵花,都只能开放一次,为了唯一的一次开放,自我保护是合乎植物生长规律的。他说花瓣儿越多的花,骨朵越大,也越硬实,是一瓣包一瓣,一层包一层的,所以,越大越硬的花骨朵,开放的过程越给人以特别紧张的印象。若将人与花比,人太幸运了。花儿开好开坏,只能一次。人这一朵花,一生却可以开放许多次。前一两次开得不好不要紧,只要不放弃开好的愿望,一生怎么也会开好一次的。刘老师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家贫,小学没上完就辍学了,是一边放猪一边自学才考上中学的。一联系到人,他就听出,教诲开始了。他却没太反感。因为刘老师那样的教诲,他此前从未听到过。刘老师话锋一转,说星期一他要到他的班级去讲一讲怎样写好作文。他小声说,自己决定不上学了。老师问:“能不能为老师再上一天?明天你可以不去学校去。在家写作文吧,关于喇叭花的。如果家长问你为什么不上学,你就说在家作文,是老师给你的任务。”刘老师说:“我星期一第三节课到你们班级去,希望你第二节课前把作文交给我,老师需要有一篇作文可分析、点评。”老师那么诚恳地请求一名学生,不管怎样,都是难以拒绝的啊!他从没那么认真地写过一篇作文。星期一,他鼓足勇气,迈入了学校的门,在第一节课前,他就将作文交给了刘老师。他为作文起了个很好的题目——《花儿与少年》。他写到了人生中的几次开放——刚诞生,发出第一声啼哭是开放;咿呀学语是开放;入小学,成为学生的第一天是开放;每一年顺利升级是开放;获得第一份奖状更是心花怒放……他写道:每一朵花骨朵都是想要开放的,每一个小学生都是有荣誉感的。如果一个学生像开不成花朵的花骨朵,那么,给他一点儿表扬吧,对于他,那等于水分和阳光啊!刘老师读他这篇作文时,教室里异乎寻常的肃静。后来,他考上了中学;再后来,考上了大学;再后来,成为大学教授,教古典诗词,讲起词语与花,一往情深……他是我的友人,一个温良宽厚之人。他那位刘老师,成为我心目中的马卡连柯①。(注)①马卡连柯(1888——1993),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富于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家。4、小说以“花儿与少年”为题,有何好处?(5分)答:5、“他”在准备自暴自弃的时候,遇到了刘老师,命运发生了转向,最终走上了正轨,成就了自己的美好人生。刘老师成功转化“他”的秘诀在哪里?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一下。(分条作答)(6分)答:6、小说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举出两例,并分别说明其作用。(6分)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答:7、有人认为小说结尾两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8分)答二、古诗文阅读(32分)(一)名句名篇默写(5分)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1)闾阎扑地,;舸舰迷津,。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东船西舫悄无言,。(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太学生何蕃传韩愈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①,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②,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不可选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③,请谕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泚之乱③,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注释】①助教、博士:太学老师。②司业、祭酒:太学官员。③司业阳先生城:太学司业阳城;司业,官职。阳城,人名。
本文标题:09年高一语文下册第三次模拟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565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