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4年模拟题分类汇编社会科学类
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月更新一、(江西省上高二中、新余钢铁中学2010届高三全真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在宋代艺术领域内,有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古琴流派——“江西琴派”。江西琴艺历史悠久。在江西贵溪仙水岩悬棺墓葬中,人们就发现了两件战国时期的十三弦古琴。东晋时期,江西籍诗人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典故。到了宋代,江西弹琴者众多,形成了与京师、两浙三足鼎立的江西琴派。宋代政和年间成玉涧在其《琴论》中说:“京师、两浙、江西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可见,在北宋政和以前,就已经形成的了具有不同演奏风格的江西、京师、两浙三个古琴流派。江西琴人在整理琴曲谱、创作新琴曲的过程中逐浙形成了“江西谱”。南宋时,江西谱盛极一时,与当时京师派的“阁谱”相抗衡。阁谱是宋代宫廷御用琴谱,风格过于刚劲而呈现程式化的拘谨,而江西谱是与民间音乐融合而成的,风格偏于纤丽,所以成玉涧说“失于轻浮”。当然,说江西谱“失于轻浮”,也未免有些偏颇。京师派的阁谱刚劲风格,是因为其植根于北土苍茫广阔的自然风光中而形成的。而江西谱是将江南的明媚山水输入了古琴心魄,才造就了优美华丽的艺术风格。据相关记载,江西琴派演奏技法特别丰富,在南宋时成为一个盛极一时的主导潮流的流派。这一流派在南宋灭亡后也随之衰败。当然,衰败并不等于灭亡。上述三大流派中,明清两代尤以两浙派为盛。其实,两浙派在宋代是继京师派和江西派之后兴起的新的古琴流派,两浙派的主要艺人如南宋末年的徐天民等都是在初学江西谱的基础上改学两浙派的。他们创作了大量新的琴谱,奠定了两浙派兴起的基础。江西琴派与两浙琴派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江西派以琴歌为主,琴歌与古琴演奏相互配合,因此,强调琴乐与唱词一字一音的配合;两浙派以纯乐器演奏为主,认为一字当一音为俗调,特别注重古琴的独奏旋律,并借鉴了京师派与江西派的优点,又将儒家的思维方式引入古琴,使琴声承载了儒学的文心,形成了“质而不野,文而不史”的雅化了的两浙琴派,并逐渐代替了相对俚俗的江西琴派。这个代替,也意识着琴乐与歌乐的分离。宋代江西能琴文人极多,如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等。其中,欧阳修不仅是宋代江西文人琴之名家,也是宋代文人琴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奠定欧阳修在中国琴史上的地位的,不仅是他的善于弹琴,更主要的是他对琴艺理论的阐述。与欧阳修的文论思想的主脉“文以载道”相应,他的琴论思想的主脉是“琴以载道”。欧阳修自小喜琴声,因为高雅的琴声是与古人进行畅达的精神交流的桥梁,能传递千古时空下圣人先哲的言和情。欧阳修称琴为“有道器”,这正是对“琴以载道”的琴乐思想的最好诠释。然而,江西琴派之所以能形成一个群体,固然与欧阳修个人文化地位的崇高和爱琴、擅琴、论琴有关,但主要原因是他创作了名享千古的散文《醉翁亭记》。欧阳修创作的《醉翁亭记》,很快就流传开来。当时有一位太常博士名叫沈遵,非常喜欢这篇散文,于是根据《醉翁亭记》的寓意,创作了《醉翁吟》琴曲,并弹给欧阳修听。欧阳修听了很高兴,为沈遵的《醉翁吟》填写了歌词。《醉翁吟》琴曲成为江西琴派江西谱的代表作。(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6、下列关于“江西琴派”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江西琴派”是一个在宋代形成的琴艺流派,与京师、两浙三足鼎立,强调琴乐与唱词一字一音的配合。B.“江西琴派”对另一古琴流派——两浙派影响很大,两浙派的主要艺人如南宋末年的徐天民等都曾学习过“江西琴派”的琴谱。C.在三大流派中,“江西琴派”的演奏技法最为丰富,在南宋时盛极一时,南宋灭亡之后渐趋衰败。D.“江西琴派”中有欧阳修、王安石等著名文人,其中欧阳修对“江西琴派”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答案C解析“最为丰富”错,原文只是说“江西琴派演奏技法特别丰富”。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江西琴派”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时期,属于“江西琴派”的陶渊明就以弹无弦琴而为后人称赞。B.江西、京师、两浙三个古琴流派的演奏风格各不相同。其中,“京师派”风格过于刚劲。C.南宋时,“江西琴派”的“江西谱”盛极一时,能与当时宋代宫廷御用琴谱“阁谱”相抗衡。D.“琴以载道”是欧阳修提出的琴乐思想,这一思想与他的文学创作思想“文以载道”相呼应。答案A解析“江西琴派”形成于宋代,由此可知,陶渊明不可能属于“江西琴派”。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在战国时期,江西境内就有人懂得琴艺,因为在江西曾出土了两件战国时期的十三弦古琴。B.作为宋代文人琴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欧阳修对琴艺理论的阐述奠定了他在中国琴史上的地位。C.“阁谱”风格刚劲,“江西谱”优美华丽,它们不同风格的形成与各自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环境有关。D.欧阳修创作了名享千古的散文《醉翁亭记》,这是“江西琴派”能形成一个群体的主要原因。答案B解析根据原文“奠定欧阳修在中国琴史上的地位的,不仅是他的善于弹琴,更主要的是他对琴艺理论的阐述”可知,B项的推断是片面的。二、(山东省聊城三中2010年高考适应性训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2006年,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城市的回收机构都集中了100多吨的废旧电池,而现有技术尚无法对这些废旧电池进行高效处理。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电池中的汞和镉等化学元素。这些是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添加剂。添加汞的作用主要是防腐和保持电池电量稳定,使电池存放时间延长。现在,伴随技术进步,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更好的解决办法。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最近公布了第一批11个无汞“绿色环保碱锰电池”产品。这些电池都能够长期储存,电量稳定。而且,无汞碱性电池储存电能的能力更强。国内企业生产出的无汞碱性电池的电量能够达到汞电池的6倍,存放时间也能达到3年以上,甚至8年,比有贡电池要长得多。上述11个品牌的无汞碱性电池的汞含量均在0.0001以下。“这样的汞含量,接近甚至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低于未被污染的土壤中自然存在的汞含量,废弃无汞碱锰电池可以与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和填埋。所以,推广无汞碱性电池,对废旧电池分散处理是比较妥善的办法。”专家认为。使用碱性电池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对环保的共识,在美国和加拿大,碱性电池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80%以上,日本碱性电池的市场份额2004年也已经超过60%,发达国家使用碱性电池份额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电池污染问题。相比之下,我们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仍在大量使用的是碳锌电池,其主要成分是天然锰。我国放电锰矿资源较少,多年过度开采已使可供使用的放电锰矿接近枯竭,放电锰产量和质量下滑,价格攀升已成定局。相反,电池产量逐年增长,对放电锰粉需求也同步增长,这使得电池生产面临原料短缺、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碱锰电池不使用天然锰矿,其使用的二氧化锰可采用碳酸锰或其他锰矿石进行加工,因此不存在资源短缺问题。此外,碱性电池具有较高性价比,其容量和储存性能约是碳锌电池的3—8倍,原材料利用率可提高3倍以上。据统计,2005年我国电池产量305亿只,但是碱锰电池的产量仅65亿只,占20%左右。这春中,绿色环保的无汞、低汞产品只占60%。因此,专家提出:推动“绿色电池”产业的发展刻不容缓。早在1997年12月31日,《关于限制电池产品含汞量的规定》就为禁止生产销售有汞电池制订了时间表。该规定明确指出:“从2001年1月1日起,以禁止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25%的电池生产”为起点,到“2006年1月1日起,禁止在国内经销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的0.0001%的碱性锌锰电池”为终点,基本实现电池生产销售无汞化。但是到了2006年年底,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选自2007年3月20日《中国青年报》,有删减)6.下列对“绿色环保碱锰电池”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绿色环保碱锰电池能够长期储存,电量稳定,储电能力强。B.绿色环保碱锰电池汞含量均在0.0001%以下。C.绿色环保碱锰电池解决了我国放电锰矿枯竭的问题。D.绿色环保碱锰电池原材料利用率提高,有较高的性价比。答案C7.不能说明“推动‘绿色电池’产业的发展刻不容缓”的原因的一项是()A.传统的废旧电池中,汞、镉等化学元素超标,对环境造成污染,而我国目前的现有技术无法对这些废旧电池进行高效处理。B.废弃的无汞碱锰电池因汞含量接近甚至低于未被污染的土壤中自然存在的汞含量,可以与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和填埋。C.发达国家利用碱性电池解决电池污染问题既达到了共识,又有实际效果,为我国消除废旧电池污染提供了范例。D.我国的电池年产量不断增长,但以2005年为例,绿色环保碱锰电池产量很低,形势不容乐观。答案B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对传统的废旧电池,只要进行集中回收,才能彻底地解决电池对环境的污染问题B.随着放电锰产量和质量下滑,目前我国仍在大量使用的碳锌电池的产量和质量也在下滑C.碱锰电池使用从碳酸锰或其他锰矿石中得到的二氧化锰,因此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D.《关于限制电池产品含汞量的规定》制订得很早,但目标未在规定时间内实现。答案D1,3,5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月更新一、(云南省昆明三中2010届高三第七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翰林院与翰林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借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又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选自2009年《百科知识》第11期)5、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B、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人才结构中最高级别的。D、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为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答案D解析只要在翰林院学习过的就被称为翰林)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教育制
本文标题: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4年模拟题分类汇编社会科学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59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