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社会影响
第十二章社会影响第一节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一、社会促进的概念二、理论解释三、社会惰化的概念当你完成一项任务时,自己单独完成效果好?Or他人在场完成效果好?哪种情况下骑得比较快?实验过程: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25英里路程。第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行计时;第二种是骑行时让一个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实验结果:在单独计时的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英里;有人跑步随同时,时速达到31英里;而竞争情境下则无明显改善,平均时速为32.5英里。特里普里特研究社会促进(socialfacilitation),又称社会助长,是指“在一个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促使他活动的完成。”一、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促进现象有很多具体的表现。特里普里特的研究之后,学者们又发现了观众效应,“如果有人在场观看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这个人就会感受到一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活动效率。”主场优势是观众效应的体现社会促进适用于男女之间吗?金盛华的观点于1989年提出了性别助长(sexfacilitation)的概念。假设:“对于性意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的个人,异性的存在会导致特殊的行为效率增加;而性意识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青春期之前的儿童,则不存在这种性别助长现象。”王青的研究实验过程:以小学二、四、六年级及初中二年级学生作为被试,在两种情境(两个同性别的同学注视,两个异性同学注视)下完成仰卧起坐。实验结果:尚未进入青春期的二四年级学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同性注视还是异性注视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对于已进入青春期的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男生在异性注视下所完成的仰卧起坐次数明显高于同性注视,而女生的情况比较复杂,六年级女生无显著性差异,初二女生在异性干扰下,完成次数少于同性注视。实验过程:他选择了几种难易程度不同的工作,由简单到困难的排列是:划掉报纸上所有的元音字母,编排词的联想表,演算简单的乘法算术题,反驳他人的哲学观点等。这些作业都要求被试(大学生)在两种情况下去完成:单独一个人做和五个人在一起做。实验结果:除反驳他人的哲学观点的复杂作业外,其余几项作业,五个人在一起做都比单独一个人做效果更好。奥尔波特的研究,1924他人在场为什么有时候会促进工作效率,有时反而会抑制工作效率呢?社会助长(SocialFacilitation):在有他人在场时,人们可能比独自一个人的情况下表现更好。社会抑制(Socialinhibition):指他人的存在有时会抑制个体绩效。查荣克(Zajonc)的优势反应强化说优势反应: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相当熟练,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动作。查荣克的这一假说可用下图表示:他人在场唤醒或动机水平提高主导反应(优势反应)增强促进熟练工作成绩抑制非熟练工作成绩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的影响过程二、理论解释查荣克理论的深化弗里德曼认为,社会促进效果是透过活动者的竞争动机和对他人评价的认知实现的。马斯顿和兰德斯用实验证明了他人评价作用:让男大学生用两根小棍把一个圆球从某装置下方拨到上方,三种实验情境:直接评价条件,间接评价条件,无评价条件。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活动者的年龄和个性也会产生影响。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达谢尔的研究达谢尔通过实验设计,测量拔河比赛中每个人的用力水平。结果发现:个人作业时,平均每人拉力为63公斤;三人团体作业时,共拉动160公斤,平均每人拉动53.3公斤;八人作业时,共拉动248公斤,平均每人拉动31公斤;团体成员数量越多,工作效率越差。威廉姆斯、哈克斯和拉特纳的研究实验过程:让大学生单独大喊或在群体中大喊,设置了三种不同的实验情境:一种情境,单独大喊;第二种情境,群体中大喊,让被试相信他们的表现总是可以被辨别出来;第三种情境,群体中大喊,让他们相信只有单独一个人时才能辨别出来。实验结果:虽然群体喊叫的总音量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加大,但是个体的音量却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减小。社会惰化(socialLoafing),又称“社会逍遥(作用)”,社会懈怠,是指“当个人对集体的贡献不能够被单独评估时,个体常常会比单独一个人完成工作时努力程度小些。”三、社会惰化他人在场个人努力能够得到评估个人努力无法得到评估警觉、评价焦虑、分心冲突没有评价焦虑唤醒状态放松状态简单任务表现提高复杂任务表现下降简单任务表现下降复杂任务表现提高社会助长社会懈怠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他人在场可以导致社会促进也可以导致社会懈怠。区分两者的重要变量是个人努力是否可得到评估、唤醒状态和任务的复杂程度。(Cottrell,Wack,Sekerak,&Ritter,1968).6.4.20-.2-.4-.6简单困难迷宫的难易当学生们在解决简单迷宫问题时,那些认为个人的表现不会得到评价的人完成情况更差(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如图左侧);而当学生们在解答困难迷宫问题时,那些认为个人表现不会得到评价的人完成情况更好(他们花的时间更少,如图右侧)。个体表现被评价不评价个体表现社会懈怠取决于以下因素:个体认为他个人贡献对群体成功的重要程度;个体认为群体成功的价值大小。——Karau&Williams,1993完成迷宫问题的时间CEM是指,当个体与他人成为群体并一起工作时,假如知觉到个人努力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比较弱,就可能出现社会懈怠。他们认为社会懈怠效应可以用群体工作下的期望—效价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个体努力工作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他们相信努力工作就会有好的成绩(期望);②他们相信好的成绩会被认可和奖励(工具性);③获得的奖励是他们看重并向往的(效价)。社会懈怠的理论解释:集体努力模型(collectiveeffortmodel,CEM)研究者(Karau&Wiliams,1993)发现,以上三个必要因素在群体工作时都会打折扣。以期望来说,期望是相信付出的努力越多,成绩就会越好。当独立完成任务时,这两者的相关较高,而在群体工作中,这就很难估计了。因此,CEM理论认为,付出和得到之间的不确定状态是造成社会懈怠效应的原因。根据CEM理论,社会懈怠在以下情况中会得到抑制:①群体规模较小;②任务很有价值或很重要;③与喜欢的成员合作;④认为他们个人的贡献在组中是重要、不可替代的;⑤预计同伴的表现不会太好。使每个人的贡献可以被评估;对群体高绩效提供奖赏;使任务有意义、复杂或者有趣。如何减少社会懈怠?印度、泰国、日本与中国都存在社会惰化;而,美国人的社会惰化现象比亚洲人更明显些。社会惰化的跨文化研究发现研究发现,男性社会惰化的倾向更甚于女性(Karau&Williams,1993)。女性通常在关系互赖得分上高于男性,也就是说,女性更关注和在乎与他人的个人关系。也许这就是女性在群体更少表现社会惰化倾向的关键所在(Eagly,1987;Wood,1987)。社会惰化的性别差异什么是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与情感和行为的变化。(13院校P291)或指社会中个体或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对其他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俞国良P417)由于社会压力而发生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作社会影响(socialinfluence)。(见Taylor)第二节从众、依从与服从社会影响的连续体社会影响给个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人们可以(1)遵从团体规则或保持个体独立;(2)遵从他人请求或固执己见;(3)服从或者否定权威的要求。顺从Compliance服从Obedience独立Independence固执己见Assertiveness违抗Defiance接受影响Yieldingtoinfluence从众Conformity拒绝影响Resistinginfluence社会影响的不同类型(Differenttypesofsocialinfluence)从众(Conformity)-又称相符,遵从依从(Compliance)-又称顺从服从(ObediencetoAuthority)做多数人做的事,人们就会赞赏你。——ThomasFuller人们的想法都一样并不一定最好;意见不一致,才有了赛马。——MarkTwain从众(Conformity)从众:通过向社会压力让步以使自己的认知与行为符合群体的、社会的标准和规范。实际的群体压力可以导致从众;想象中假设的群体优势倾向也会对人的行为造成压力,使人选择与设想的多数人倾向相一致的行为。群体的压力可在人们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人们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行为;也可以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的行为。Sherif的似动效应研究:(Sherif’sAutokineticEffectStudy)·单独:估计距离从一英寸到800英尺;2或3人一组:估计值聚合;而且当个体再次单独估计时,群体影响效应依然存在。被试估计一个光点移动的距离:标准的出现及随后的影响(Sherif,1935)Asch的线段判断研究(AschLineJudgmentStudy)Xabc7个被试(6号是真被试)的任务是从左边的三个线段中找出一条与右边的靶线段长度相同的线段。前六次,大家都做出了正确的回答,第七次开始,实验助手全部作出了错误的回答,真被试有33%人次屈服于群体压力,其中至少74%屈从于群体的压力。阿希将从众的表现分为三类:知觉歪曲:把多数人的错误判断看作是正确的判断歪曲:对自己的判断没有信心行为歪曲:不愿意自己成为害群之马从众的原因信息影响:渴望正确规范性影响:渴望被喜欢他人的行为经常提供有用的信息:群体中的信任程度;任务的困难程度;归因于信息影响的从众既影响人的公开行为也影响人的个人观念渴望被接受和避免被他人拒绝会使人从众:不愿意被视为越轨者一般说来,属于规范性从众改变人的公开行为,但不改变其个人观念;然而,通过减少失调,行为的改变也可能改变观念。你可以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吗?从众的类型根据从众行为与个人内在态度的一致性真从众权益从众不从众:假不从众,真不从众私下的从众(Privateconformity):指一个人在个人场合也接受他人意见,改变自己的观念。——真从众公开的从众(Publicconformity):指迫于真实的或者是想象的群体压力,表面地改变其公开的行为,而不改变相应的观念。——权益从众两种类型从众的比较通过比较谢里夫和阿希的研究揭示两种基于不同原因的不同类型的从众;谢里夫使用了模糊任务,因此其他人提供的信息会影响到被试的真实观念;阿希使用的任务是对清晰刺激做简单判断,因此多数被试表现出偶然的公开从众以回应规范的压力,但其私下并不接受他人的判断。ExperimentalTask实验任务PrimaryEffectofGroup主要的群体效应DepthofConformityProduced从众的深度模糊的似动效应Sherif’sambiguousautokineticeffect信息影响Informationalinfluence私下的接受Privateacceptance简单、清晰的线段判断Asch’ssimplelinejudgments规范影响Normativeinfluence公开的从众Publicconformity020400246810群体规模从众比例%①群体大小:当群体规模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发生从众的可能性也会增加。群体规模与从众率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是随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上升的。阿希较早的研究中发现,两人的一致意见构成的压力明显大于一个人,从众率上升达到四人以上一致意见,就不再明显引起从众率的变化。从众的影响因素贾德勒等的研究(1968)结果虽有不同,但都反映了同样的趋势(见右图)。相对于女性,男性从众率的最高点出现稍晚一些。但无论哪种情况,最高从众率却与阿希的研究接近。研究结果有一个同样的趋势,即最高从众率出现后,即便一致性的群体规模再大,也不再导致从众率的明显增加。群体规模与从众率的关系②群体的一致性:无论群体的规模如何,只要群体出现了不一致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社会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599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