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阶段质量检测四高考仿真检测四Wo
阶段质量检测(四)高考仿真检测(四)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王珂世人常把墓碑文当作墓志铭。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墓碑和墓志的演变来了解它们的区别。墓碑的使用是在东汉以后。东汉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记载有三种。一是竖立在宫室前测量日影计时。二是在宗庙前用来拴牲口。碑上有洞,叫穿,绳子可以从中穿过,拴住那些用来祭祀的牲口。三是用作下葬时绑系棺椁的柱子,一般竖立在墓的两旁,其规制有严格的规定。按照郑玄的解释,天子可以用四个木碑,穿六根粗绳子下葬,诸侯两个木碑、四根绳索……而到了低等级的士,则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着绳索下葬了。从这些记载来看,石碑是用在宫庙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为木质,没有文字,只起到承载棺椁下葬的作用,与后世的墓碑,作用显然不同。东汉立墓碑的习俗,应当和先秦、秦汉时期的刻石纪念、歌功颂德的传统有关。“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蔡邕《铭论》),由于金铜材质较少,所以纪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替。我们今天发现的东汉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都是有“穿”的石质墓碑。而墓志是在魏晋以后兴起发展的。墓志是埋在坟墓里的石碑,所以它的别称都带有入土的意义,如埋铭、圹志等。西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庙,广立碑铭,刻石记其祖先功德,为的是团结族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曹操以禁止厚葬为名,禁止立碑,其实是为了淡化士大夫们的群体意识,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曹操立法的威严,使立碑之风受到遏制,但是人们依然按照立碑的风俗,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这就是墓志。魏晋时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内,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南北朝时期,墓志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确定了其形制。我们看到的过渡期最具代表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的《刘怀民墓志》,这个墓志是方形石质,但是还没有盖,加盖的墓志是洛阳发现的北魏正始二年的《寇臻墓志》。这一时期墓志基本定型,为后世所效仿。禁止立碑的政策至隋唐之时,已基本解禁。但是相较于碑,墓志的使用却更加频繁。由于竖立在墓地前的墓碑,会因战乱灾害人事变迁等原因被损毁,而与棺椁埋在一起的墓志,则一般不会被毁坏,它的长久保存性更强,因此,虽然禁碑之令有所松动,但墓志因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被保存并传承下去了。再说墓碑文与墓志铭,墓碑文包括序和铭。序主要叙述死者的姓氏、籍贯、世系以及生平事迹等;铭在序之后,以韵文的形式来对死者进行歌功颂德。而墓志上的文字前一部分是“志”,即简述死者生平;后一部分是“铭”,即用韵语概括前一部分内容,并加以褒扬和悼念之意。墓志上的文字虽由墓碑文发展而来,但二者是有区别的。黄金明在《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中说得很详细:“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更注重铭颂德勋,墓志既能记德铭勋,又很注重记事。碑文于序中更见辞彩,墓志于铭中更显文丽,故古代文章选集如《艺文类聚》碑文主要选其序,墓志则多选其铭。”(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对“墓碑”与“墓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墓碑起于东汉,它继承了秦汉以及先秦刻石纪念、歌颂功德的传统,立墓碑主要是为了对死者进行纪念和歌颂。B.墓碑采用石质材料且有“穿”,这是继承了原来宗庙前石碑的特点,而且石材是廉价易得、不易损坏的材料。C.墓志是埋在坟墓中的墓碑。因其埋在地下,一般不会被毁坏,长久保存性更强,墓志的别称有埋铭、圹志等。D.墓志由墓碑发展而来,主要是社会原因。曹操为了削弱世家大族的凝聚力,禁止立碑,于是人们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解析:选B“继承了原来宗庙前石碑的特点”错。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墓碑与东汉之前的碑功用不同。根据史料记载,东汉之前的碑主要用于测量日影计时、拴祭祀的牲口以及承载棺椁下葬。B.西汉中后期,为团结族人,增强宗族凝聚力,世家大族纷纷建立祠堂、宗庙,立碑纪念先祖功德,一时立碑之风盛行。C.墓志铭和墓碑文有渊源关系。墓志上“志”的内容和功用类似于墓碑文中的“序”,墓志上的“铭”也源于墓碑上的铭文。D.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和墓志都注重歌功颂德,但后者更重记事;就文采来说,碑文中的“序”不如墓志上的“铭”华丽。解析:选D“碑文中的‘序’不如墓志上的‘铭’华丽”的说法在文中无依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汉之前,用来承载棺椁下葬的木碑的规制有严格的规定,身份低于诸侯而高于一般士的大夫,其规制可能是“两个木碑,两根绳索”。B.最初的墓志因仿照墓碑而制,所以是直立在墓内的,顶部也无盖;后世的墓志顶部加盖,形制基本定型,并且都转为平放在墓中。C.墓志包含很多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可以根据墓志,了解墓主的时代、身份,甚至社会背景和文化风俗,墓志有很高的考古价值。D.东汉初期的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南朝宋的《刘怀民墓志》,北魏的《寇臻墓志》都很注重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且富有辞采。解析:选D“都很注重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且富有辞采”错。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馀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馀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始与豫同守郡者……并皦皦著名绩,豫尤以恺悌称。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馀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简:选拔B.一意拊循..拊循:抚慰,安抚C.人情大扰.扰:打扰D.咸获苏息..苏息:休养生息解析:选C扰:形容词,乱,烦乱。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荆州知府刘永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解析:选A“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豫择吏看重出生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勤谨宽厚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C.赵豫为政和悦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D.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解析:选D“在他的影响下”错。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当时松江卫军骄恣横暴,赵豫逮捕了其中特别骄横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关,众军于是服服帖帖。(得分点:“恣横”“执”“尤”“杖”“帖”各1分)(2)(赵豫)离开郡任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得分点:“去”“攀”“识”“遗”“配享”各1分)参考译文: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朱棣起兵攻下保定后,赵豫以生员身份而受命催督赋税,守卫城池。永乐五年,赵豫被授予泌阳县主簿之职,未上任,又提升为兵部主事,晋升为员外郎。母死守丧,期满复职。洪熙年间晋升为郎中。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九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赵豫被派往松江府,接受皇帝诏令前往。当时松江卫军骄恣横暴,赵豫逮捕了其中特别骄横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关,众军于是服服帖帖。赵豫一心一意安抚人民,让百姓休养生息。挑选勤谨宽厚的良家子弟为府吏,用礼法教导他们。平均徭役,节省费用,精减吏员十分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都一定先跟赵豫商议。等到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专门追求扩充军队,勾结姻戚同姓之人。稍有分辩,就用酷刑拷打。人心非常烦乱,申诉冤枉者有一千一百多人。盐司征调灶丁,也连累到其他民户,成为百姓的大害。赵豫一一上书极力争论,百姓都获得了休养生息。有诏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的租税,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减去十分之二三。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百姓五千多人上陈文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上报朝廷,朝廷命令增加品级二级返还原任。到正统十年春,朝廷大规模考核全国各地官吏,开始施行表彰政绩卓异的典制。赵豫和宁国知府袁旭都参与大典,皇帝赏赐宴会和成套衣服,让他们回去任职。在任十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赵豫)离开郡任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当赵豫开始上任的时候,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晓谕人们说:“明日来吧。”众人都笑他,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等到诉讼的人过了一夜怒气渐平,有的被劝阻,很多都停止不再来起诉了。赵豫光明磊落,名声政绩显著,尤其以和悦平易著称。这时候,各郡的长官因为仁政著名的有:湖州知府祥符人赵登,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留任,朝廷提升他的品级再次留任,从宣德至正统年间,先后在任
本文标题: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阶段质量检测四高考仿真检测四Wo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612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