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个人整理药理学复习资料
1药理学复习资料大总结第一章绪论药物:是指可查明或改善机体的生理功能或病理状态,对用药者有益,达到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目的的物质。药理学的研究内容:机体/病原体药物一、药物代谢动力学(一)、体内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PK:机体/病原体→药物药物在机体作用下发生动态变化的规律ADME: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药物转运方式:略。解离度pKa:药物解离50%时所在溶液的pH。弱酸性药物在酸性溶液中解离型少、非解离型多,易跨膜转运。弱碱性药物相反。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向血液循环转运的过程。影响因素:药物理化性质(mainly)、剂型与剂量、给药途径、吸收环境首过消除:指某些药物在首次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分布: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转运的过程。分布影响药物作用与强弱。分布是药物从血液消除的一种方式。规律:再分布、选择性与不均匀性、动态平衡(血与组织,反应药效)影响因素: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理化性质;体液pH值;生物膜屏障;组织器官血流量。自由型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型药物(不能跨膜转运,暂时无活性,结合率因药而异)注意:血浆蛋白含量相对稳定,结合部位和结合容量有限。结合率高药物饱和后,继续给药,游离型药量↑↑→药效↑↑。高结合率药物同服或先后服,产生竞争性排挤现象(例:华法林、保泰松)。对于慢性肝、肾病人,老年人,儿童,作用↑、毒性↑。生物膜屏障: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与蛋白结合-↓,新生儿、脑炎-↑);胎盘屏障(所有药物均能通过);血眼屏障。生物转化或代谢:药物在机体作用下发生化学结构改变。主要在肝脏。转化类型:Ⅰ相(功能基团化)反应:氧化、还原、水解;Ⅱ相反应:结合(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等结合)合成(甲基化、乙酰化).意义:药物消除的重要途径。多数药物:活性降低(解毒);少数药物:活化(可待因)、活性改变(普萘洛尔、非那西汀)、毒物(异烟肼)。药物代谢酶:专一性-乙酰胆碱酯酶;非专一性-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肝药酶)。肝药酶:主要-细胞色素P450酶系;特点:酶活性有限;变异性、个体差异大;选择性低或专一性差;可被诱导或抑制,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PK药物效应动力学PD2药物相互作用。酶诱导剂: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可使酶活性增强(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酶抑制剂:能够减弱酶活性的药物(氯霉素、异烟肼、西米替丁)。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机体的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肾排泄:受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肾血流量的影响。方式:肾小球滤过→经肾小管被动重吸收入血→剩余药排出。改变尿pH可以影响重吸收。肾小管主动分泌,依靠转运载体,竞争抑制。如青霉素与丙磺舒胆汁排泄:由肝细胞主动转运到胆汁中。肝肠循环:药物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从胆汁排泄到小肠被水解,再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由肝门静脉重新进入血循环的过程。意义:使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延长。肠道排泄:口服未吸收部分、胆汁排到肠道后未循环部分、肠黏膜分泌部分。其他:唾液(与血药浓度相关平行,可用于血药浓度监测)、乳汁(弱碱性药易从乳汁分泌)、汗液、泪液、肺呼气。(二)、速率过程时量曲线/浓度-时间曲线:MTC:最小中毒浓度MEC:最小有效浓度AUC:曲线下面积消除速率类型:一级速率消除: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按恒定比例消除。大多数药物按一级速率消除。消除速率←dC/dt=-KCK:速率常数要点:时量曲线在半对数坐标纸上呈直线;被动转运药物属一级动力学过程;主动转运药物在体内药量远低于体内转运能力时,符合一级动力学;一级动力学消除呈指数衰减,单位时间内等比消除,但消除具体量不同;半衰期恒定,与剂量或浓度无关。零级速率消除: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按恒定的量消除。少数药物。dC/dt=-K0C0=-K0要点:时量曲线在半对数坐标纸上呈曲线;主动转运药物,当超过机体消除能力时,以零级动力学消除。按恒量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的百分率不同,消除具体量相同(等量消除)。3半衰期不恒定,与初始血药浓度有关。混合速率消除:少数药物小剂量时以一级速率转运,而在大剂量时以零级速率转运。米-曼方程dC/dt=-(Vmax·C)/(Km+C)Km:米-曼常数,最大速率一半时的药物浓度KmC时:一级动力学,等比。KmC时:零级动力学,等量。房室概念和房室模型:抽象概念,反映药物在体内转运及转化速率的均一性。一室模型:转运速率比较均匀,时量曲线为一直线(对数)。二室模型(右图):转运速率不均一,时量曲线为双相曲线,可分解为两直线(分布相、消除相)。药动学参数:峰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指血管外给药后药物在血浆中的最高浓度值和出现时间,分别代表药物吸收的程度和速度。曲线下面积(AUC):指时量曲线和横坐标围成的区域,表示一段时间内药物在血浆中的相对累积量,是计算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参数。生物利用度(F):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量及速度。绝对生物利用度F=(AUC血管外给药/AUC血管内给药)×100%评价不同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相对生物利用度F’=(AUC血管外给药/AUC血管内给药)×100%比较剂型制剂。表观分布容积(Vd):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应占有的体液容积。小→大:血浆,全身体液,组织器官,集中某器官或大范围组织。分布容积越小,药物排泄越快,在体内存留时间越短。意义:计算体内药量;估算药物分布范围。半衰期(t1/2half-life):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一室模型:t1/2=0.693/k;二室模型:t1/2=0.693/β。反映药物消除快慢的程度,也反映机体消除的能力。一次用药后经4-6个半衰期后体内药量基本消除。清除率(CLs):单位时间内多少毫升血浆中药物被清除。CLs=Vd×Ke=FD(实际吸收的药量)/AUC多次用药:等剂量等间隔给药(最常用):间隔一个半衰期;间歇给药:剂量不变,间隔大于t1/2,无累积现象。负荷量与维持量给药:首次加倍剂量,迅速达到稳态浓度。个体化给药:安全有效合理。4二、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PD:药物→机体/病原体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阐明药物防治疾病规律的学说(一)、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动因。药理效应: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变化——结果。药效分析:兴奋-原有功能水平加强;抑制-原有功能水平减弱。直接作用-直接接触;间接作用-反射或调节。选择性:一定剂量下对组织的作用差异。与剂量有关。形成的原因:药物体内分布的差异、机体组织细胞的结构不同、生化功能存在差异。选择性高,作用范围单一,针对性强。治疗作用:对因治疗、对症治疗、补充治疗(补充缺乏物质)。急治标,缓治本,标本兼治。不良反应untowardreaction/Adversedrugreaction: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机能紊乱或形态学变化,不利于患病机体、甚至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反应。有害;不期望;安全剂量即可出现。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引起的与防治目无关的作用。药物固有,可预见;原因:药物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大。毒性反应:药物引起生理生化机能和结构性病理变化。原因: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分为急性、慢性。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后遗效应:停药后药物血浆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如巴比妥催眠次日乏力。继发反应:药物治疗作用后产生的一种继发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变态反应:机体受到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免疫反应。与药理作用无关,不易预测。特异质反应:少数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遗传异常引起。停药反跳: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量效关系:量反应:定量表示药物效应,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百分率表示。研究对象:个体。质反应:全或无反应。以群体为研究对象。量效曲线/浓度-效应曲线以效应为纵座标,以剂量或浓度为横座作图,得到一直方双曲线。当把剂量或浓度改为对数时可得到一对称的S型曲线(右图)。对于质反应:以阳性反应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以得到与量反应相似的曲线。最小有效量、最大效应见图。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强度越大。与“最大效应”相区别。半数有效量(50%effectivedose,ED50):在群体中引起半数个体有效的剂量;引起实验动物的半数有效的剂量。半数致死量(50%lethaldose,LD50):在群体中引起半数个体死亡的剂量,表示药物的安全性。5治疗指数(TI):TI=LD50/ED50、药物安全性。安全范围:ED95-LD5之间的距离。安全指数(SI):SI=LD5/ED95构效关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系。拟似药:结构近似药物与同一受体结合引起相似作用。拮抗药:结构近似药物引起相反作用。(二)、药物作用的靶点药物作用机制:改变机体内环境、补充机体缺乏物质、影响神经递质、介质或激素的影响;作用于靶点。靶点:受体(详见下)、酶、离子通道、运载体、免疫系统、基因、其他。(三)、受体经典受体学说:占领学说受体只有与药物结合才能被激活并产生效应,而效应的强度与被占领的受体数目成正比。修正:不仅需要亲和力,还需要内在活性(药物引起药理效应的能力,效应力)。其他学说:速率学说、二态模型学说。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完全激动药:有较强亲和力和较强内在活性。部分激动药:有较强亲和力,内在活性不强。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拮抗指数pA2: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合用时,若2倍浓度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激动药所引起的效应,则所加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为pA2。pA2越大,拮抗作用越强。竞争性拮抗:能与激动剂互相竞争与受体结合,可逆。量效关系曲线右移。非竞争性拮抗: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分解很慢或不可逆,不能达到原有的最大效能。量效关系曲线高度下降。受体的调节:耐受性:连续用药后药效减弱的现象。受体脱敏:指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受体下调:药物浓度过高,作用过强,或R长期处于激动状态,由于机体自我保护措施,使受体数目下降。意义:直接导致受体对药物敏感性下降,产生药物耐受。受体上调: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时,受体数目增加。(反跳现象)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k1D+RDR→···→Ek2KD=k2/k1=[D][R]/[DR]KD:解离常数,最大效应一半时的剂量;1/KD:亲和力。亲和力指数pD2=-logKD四、影响药物效应因素、合理用药:略。1药物:是指具有调节机体各种功能和改变机体所处的病理状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化学药物.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3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的科学,又叫药物效应动力学64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变化.5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6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有效浓度以下时而残存的药理效应.7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所出现的症状.8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之后出现的不良反应.9效能:指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10效价强度:引起等效应的相对浓度或计量.11LD50:又叫半数死亡量,能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浓度或计量.12治疗指数:13量效关系:药物的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计量的增加(变化)而加强(变化),这种计量与效应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14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特殊蛋白质,能与内源性神经递质,激素或药物等结合,产生生理或药理效应.15向下调节:长期使用激动药,可使受体的数量减少,又称衰减性调节.16向上调节:长期应用阻断剂,可使受体的数目增加,又称上增性调节.17完全激动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18部分激动药:这类药物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较强,但
本文标题:个人整理药理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618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