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历史二模试题答案1
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分析】本题考查孟子,解题的关键是“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解答】材料反映出对统一的认可,结合战国时代特征,可知,战国时代战乱使民众渴望统一,故,统一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各自主张统一,反映不出诸子思想相互融合,故A错误;材料无法说明中央集权是普遍的观念,故C错误;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是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材料无法反映决策方式,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王莽改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莽依据周礼进行改革,试图废除土地私有,实行土地国有,这就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适应铁器牛耕出现后,生产力的水平,是历史的倒退,故D项正确。王莽依据周礼进行变革失败,不能说明周礼不具有现实意义,而是后世继承者没有按时代发展对其灵活继承,故A项错误。王莽是复古改革,故B错误。地主土地所有制遭到破坏是王莽改制的内容本身,不是材料能说明的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对王莽改制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分析】本题以元朝的漕运和海运路线图切入,考查元朝的商业发展,元朝漕运、海运发达,元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解答】A.明朝区域经济差异导致长途贸易兴盛,故A错误;B.元代的首都在大都,江南地区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地区且是经济最富庶地区,所以漕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运和海运主要是将赋税运往北方,而非是南来北往的长途贸易,故B正确;C.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古代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没有放弃,故C错误;D.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领先北方,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元朝的商业发展,关键要掌握元朝漕运、海运发达的原因,考查了学生获取图片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分析】本题考查明确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解答】清朝取代明朝,内阁却一直存在,证明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排除D。皇帝权力日趋衰落有史实错误,排除B。从明到清内阁职能的缩小,主要是由于清代设置了军机处等相关制度,使得明朝内阁的相关职能转移到军机处了,中枢机构发生异变,故C正确。内阁职能的变小,不是因为内阁制度威胁到皇权,而是内阁本身没有决策权,排除A。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5.【分析】近代物质生活习俗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物质生活习俗变化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辛亥革命期间和民国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西方启蒙思想,鼓吹自由平等、民主推动了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媒体重视对女性权利的保护,排除A.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无法体现女性的平等地位,排除B;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无法直接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故选:D。【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物质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传播,要求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现来分析。【解答】这些杂志由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从杂志名和《劳动音》的宗旨看,其升入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故C正确。这些刊物的创办无法说明五四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关系,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否成为主流,故无法说明社会的主流思想的变革,B错误。刊物的创办无法说明工人阶级成熟度与力量大小,也就无法说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明中共成立的条件是否成熟,故D错误。故选:C。【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此举在当时,注意当时二字,扫盲教育的完成是一个过程,不可能迅速完成,也不会文字改革委员一成立就导致扫盲完成,排除A.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主要目的是促进知识普及,而不是抵制西方国家文化入侵,排除B.1954年,新中国已经成立5年,所以排除D。故选:C。【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1984年,排除A.个体经营规模的扩大,中央从批准、规定、不急于取缔,就说明是适合扩大的,排除C.批准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并不是农村改革释放出来的,同时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大量劳动力,故排除B.题目明确表明先中央批准,后地方实践,最后反促中央变革。故选:D。【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改革开放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政治制度特征来分析。【解答】材料反映公民受教育不是父母的私事,而是受城邦的管理,必须到故B正确。材料讨论的是公民受教育的管理权归属问题,无法反映公民对教育的重视,也无法反映民主对教育的推进,故A、D错误;材料只有一项对教育分法律规定,无法得出法律制度完备的结论,故C错误。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古希腊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议会改革,要求学生结合英国议会改革特征来分析。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解答】材料反映中等阶级,工人、土地贵族都希望实行议会改革,改革成为众望所归必须到故A正确。材料看出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故B错误;辉格党赞同改革,不能说明它是主要推动者,故C错误;工人和资产阶级在改革议会上意见一致,不能说明以后的政治愿望会越来越接近,故D错误。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1.【分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考查苏联解冻文学的背景和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苏联解冻文学的背景和特点解答即可。【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成为领导人,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所以这一时期的苏联文学出现流派“解冻文学”,解冻文学突破了斯大林时期那种只描写工业成就、歌颂英雄人物的固有模式,将爱情和追求个人幸福作为小说的主旋律,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涉及的是十月革命之前俄国的状况,排除。材料体现的苏联文学的特点,与后现代主义无关,故C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对苏联解冻文学的背景和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技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第3次科技革命发展的特征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表现来分析。【解答】A选项错在更加重要。B错在逻辑,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一定会导致传统制造业衰落,也会导致传统制造业升级更新。D项错在时间,此时是90年代,美国经济指导思想是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并不是自由主义。故选:C。【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美国新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13.【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乡村建设运动。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20世纪初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及其失败原因;今天乡村振兴注意的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近代中国和德国工业化的特点、背景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等知识解答即可。【解答】(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德国快速发展为工业化国家。为了遏制乡村的边缘化趋势,重现乡村生机,捍卫乡村传统,乡村重振运动再次展开”可以得出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对乡村冲击而出现;“德国政府建立移民委员会,用租赁地产方式增加中小农户数量,推进农村居民点建设,强化乡村吸引力”可以得出政府主导下展开;“普鲁士就为移民建立了4.5万个配备住宅和畜舍的小农场。其次,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景观的破坏,发起以保护乡村自然景观为中心的“家乡保护”运动”可以得出以乡村居民点建设和自然景观保护为主要内容;“各邦政府成立“自然纪念物保护”委员会,限制乡村地区工业污染,其后各种“自然纪念物”“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得以广泛建立”,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效果显著。(2)第一小问的不同,依据材料二“20世纪初的乡村建设运动,发轫于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乡村除了面临工业化冲击,还面临外来侵略的破坏;“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漱溟的邹平模式、晏阳初的定县模式和卢作孚的北碚模式”可以得出中国乡村建设由知识分子和实业家推动;“乡村建设除了消极地救济乡村之外,还要积极地创造新文化”可以得出以文化建设和振兴经济为主要内容;“知识分子推动的乡村建设运动,后来被梁漱溟承认是“自己运动、乡村不动”,由外到内的“疗伤”也许并未精准治疗在病灶上”可以得出在改变乡村面貌上成效有限。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知识分子和实业家缺乏对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精准把握;缺少政府介入,单纯依靠知识分子和实业家,难以整合地方政治、经济资源;中国政局持续动荡,缺乏良好实施环境。(3)本小问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问题是精准把握乡村发展中的问题;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经济发展与维护乡村传统相结合。故答案为:(1)特点:①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对乡村冲击而出现;②政府主导下展开;③以乡村居民点建设和自然景观保护为主要内容;④效果显著。(2)不同:①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乡村除了面临工业化冲击,还面临外来侵略的破坏;②中国乡村建设由知识分子和实业家推动;③以文化建设和振兴经济为主要内容;④在改变乡村面貌上成效有限。原因:①知识分子和实业家缺乏对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精准把握;②缺少政府介入,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单纯依靠知识分子和实业家,难以整合地方政治、经济资源;③中国政局持续动荡,缺乏良好实施环境。(3)精准把握乡村发展中的问题;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经济发展与维护乡村传统相结合。【点评】本题考查对近代中国和德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中共领导民主革命运动过程特征来分析。【解答】材料反映的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过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过程中,中共逐渐走向成熟,也可以看出革命的曲折历程,当然还可以看出,中共在领导革命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会议,产生重大影响,具体的事实和论述,结合书本知识来说就可以。故答案为:示例一论题: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日益走向成熟。论述:中共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二大结合中国实际修改了奋斗目标,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根据形势发展,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表明对中国革命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通过八七会议和六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动武装起义并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遵义会议上妥善处理好党内矛盾和分歧;在抗日战争中提出全民族抗战路线并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党提出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结论: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根据时局的变化不断调整方针、政策和策略,由幼稚走向成熟,领导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
本文标题:2019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历史二模试题答案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633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