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20分钟満分:100分)[答案一律做在答题纸上](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文化综合类期刊发展思考①文化综合类期刊姓文化,少了文化底蕴,这类刊物便失掉了自己的生命力。今天中外期刊市场上看起来琳琅满目,但各刊物的文化质量并不一致,细致分析就可看到,有的刊物做到了涵义隽永,能够引导读者进入充满睿智的精神活动;有的刊物则像“绣花枕头”。从文化开发的深浅、文化质量的分野不难区分出谁是精神巨人,谁是思想的侏儒。我们的文化综合类期刊,这些年在文化上成长是比较快的,大多数这类刊物越来越自觉地表现出执著于文化追求的精神。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刊物文化开发还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文化表现不够精彩,文化厚重力不足。我们要以自己的文化品格屹立于世界期刊之林,还需在文化上作不懈地追求、不懈地努力。②就我所见,目前由于依傍别人阻碍创新的主要有两种现象,一是我们刊物内部之间相互抄袭、“克隆”,特别是对市场热点的趋同。纪实报告热,都作纪实文章;亲情文化热,竞相渲染亲情;隐私文化热,直录揭密作品层出不穷。这是文化末路。另一现象是对海外文化的追随,我们曾经历过追逐港台娱乐圈、港台文化的高潮,近年来则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文化热,特别是西方时尚文化热。并非不可以介绍这些东西,但令人担心的是蜂拥而上。试看今天期刊市场上由欧美模特引领的时尚何等炽热,这可能会堵塞文化上的自我开发、自我创新;另外,要清醒地看到,今天世界上存在的美国式文化的强制认同现象,要防止文化上喧宾夺主。追求文化创新精神,是文化类期刊永恒的主题,在进入21世纪之际更要敢于调整思路,顺应时代自我更新、塑造自我新面貎。③重视以如何关心人类命运、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追求人类幸福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历来是中外文化期刊发展的大趋势。人文精神,是中外文化期刊不可缺少的“精气神儿”。我们的文化刊物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就更应承担捍卫和发展起进步作用的人文精神的神圣职责。希望编辑们在处理稿件时,特别是重要稿件、重要栏目,都要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和理念层次,也就是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进行推敲、掂量,把握住它的思想内涵后再酌情采用。④近些年来,时尚刊物流行,这是好事。时尚可以引导高雅优美的生活方式,培育人们优美的思想情操,但是,这种以引领生活方式为主的时尚刊物,如果不把握住时尚应该是体现一个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一个人开放的思维、鲜活的思想、独有睿智,体现一个人极高的审美趣味和鉴赏品味,体现一个人卓异的人格魅力这个真谛,你所宣扬的时尚可能是形式的、浮躁的、造作的,甚至是有害的。我国文化一贯具有人文精神的悠久传统,我们今天的文化类期刊要把握这一优势,把自己的刊物办成文化知识、文化情趣、文化时尚和人文精神相交融的文化结晶。缺少了这种人文力量的刊物,即使可能活跃一时,但也是低俗的、浅薄的。⑤文化开发的任务还有很多,比如如何设定和塑造自己刊物独有的文化性格,有性格才有魅力,特别是品牌刊物,千方百计地把自己塑造成与众不同的“这一个”。应该看到,要以我们的文化风格屹立在世界文化期刊之林,我们还有相当艰巨的要走。(摘自《新华文摘》2001.1)1.第①段“绣花枕头”,它在文中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刊物。(1分)2.第②段中的“这是文化的末路”中的“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第②段中谈到“对海外文化追随”时,作者指出其危害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第③段中作者希望“在处理稿件时”要把握“思想内涵”后再酌情采用。从下文看,这“思想内涵”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5.全文主要谈了文化综合刊物开发的两大问题,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4分)6.对全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两项是()(2分)A.文化底蕴是文化综合类期刊的生命。B.流行的时尚刊物,可以引领生活方式的主流。C.对西文时尚的文化热不宜介绍。D.缺少人文力量的刊物是低俗的、浅薄的。E.品牌刊物的魅力体现在独有的文化性格上。F.文化期刊间的趋同、模仿,将会使期刊失掉自我。(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那些遥远的读书人洪烛①坐飞机去长沙,然后乘车去湖南大学,在校门口,我让出租车停下;明明知道离岳麓书院尚有一段距离,但还是选择了步行。我下意识地联想到那些古老的先行者,他们是搭乘怎样的交通工具,带着怎样的心情,投奔这座藏在深山里的学府。是乘着牛车还是骑马?至于出身贫寒的,远足而来时,恐怕还要亲自挑着装书卷和铺盖卷的扁担。据说南宋的朱熹千里迢迢自福建崇安来此讲学,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课的人不计其数,马匹将大门外池塘里的水都喝光了,留下了“饮马池”的典故。是什么,在吸引着那些遥远的读书人,像扑火的灯蛾一样云集而来?……应该是梦想。是梦想在吸引着他们,来自世俗而又超越世俗。岳麓书院,一个凝聚了读书人梦想的地方。②当我敲响岳麓书院的门环,尽可能地想象自己是一千年前的读书人……一千年来,从这里走出过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蔡锷、陈天华……他们从这里直接走进了史册。③我在后花园里选择一副石桌石凳坐下,观望着周围的风景,并陷入无序的遐想:若干年前,肯定有一拨又一拨读书人,在这石凳上坐过,要么各自背诵经史典籍,要么意气风发地谈论家事、国事……于是我不仅听见了风声、雨声,还听见了若隐若现的读书声。如果说这是幻听,也是最真实的幻听了。读书声,毫无疑问是岳麓书院的主旋律。况且,岳麓书院的读书声,绝不仅仅是个体的嗓音,而是一个集体共同发出的可以超越时空的声音。④在这里,我从花香里闻到了书香,从风声里听见了读书声。我尽可能地沉浸于这在别处寻觅不到的儒雅氛围里,呼吸着那些读书人遗留下的空气……即使是一个人坐着,我似乎也并不孤独。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离我并不遥远。他们的理想、信仰,说不定正遗传在你我的身上。没准我就是他们的影子……⑤以前想起古代读书人,头脑中总出现《》里落魄书生的形象:神情忧郁,身世漂泊,形单影只,离群索居。寄宿于一灯如豆的野店荒庙,只能靠梦见狐仙来慰藉一番走投无路的寂寥。蒲松龄本人就是如此。他屡试不中,被现实所拒绝,才拒绝现实,在空中楼阁里想入非非,以弥补或掩饰精神上的失落。⑥然而在岳麓书院,我看见了另一种和现实合拍的读书人。他们胸怀远志,充满自信,对待自己和对待社会都非常清醒,一开始就抱准了“学以致用”的信条……脚下呈现着一条金光大道。⑦我说不清自己更欣赏哪种读书人……⑧应该说,读书人都是怀着种种理想的。理想不能实现,就会痛苦与失落。而书院不仅使这些敏感脆弱的心灵找到新的家,还为他们提供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捷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荆楚之地之所以英才荟萃,湖湘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不能不说有岳麓书院的功。⑨自唐宋以来,岳麓书院的院长都叫做山长。这浪漫的称谓,使书院带有山林的意味。北宋时,岳麓书院就因当时的山长周式治学有方而声名遐迩,真宗皇帝特意召见了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把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而周式坚辞不受,执意要回岳麓山跟学生们在一起……他真是一位很纯粹的教书先生。⑩岳麓书院里的白泉轩,还曾记载着两位大学者的友谊。那一年,应岳麓主教张栻的盛情相邀,朱熹远道而来,两人在此朝夕相处,促膝谈心达三昼夜。他们谈论的具体话题肯定多是一些做学问方面的事。那次朱熹在长沙停留了两个月,与张栻会讲岳麓,吸引了一千多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听众,连讲堂外面的院落都挤满了人。至今在讲堂正中高约l米的长方形讲坛,还供奉着两把空空的椅子,作为对著名的“朱张会讲”的纪念。⑾我绕着这神圣的讲坛转了一圈,仿佛又看见那些消失了的读书人。他们都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他们朗读或辩论的声音,又重新演变成窗外的风声与雨声。哦,讲堂很大,世界很小!那些面貌相仿、神情专注的读书人,也许仅仅是世界的过客,可他们永远都是岳麓书院里的主人。⑿作为一个当代的读书人,我虽然是第一次拜访岳麓书院,仍然有回家的感觉。是的,这里是读书人的家啊。没有家的读书人是孤独的。7.根据上下文内容,第⑤自然段横线上应该填《》。(1分)8.第①段,作者离岳麓书院尚有一段距离,却让出租车停下“选择了步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9.第④段,“我从花香里闻到了书香,从风声里听见了读书声”,这一句既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景,又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景。(2分)10.第④段,“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离我并不遥远。”。请品味这句话的含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下列各项,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中运用“饮马池”的典故,表现了朱熹的道德文章,为当时读书人所敬仰。B.这篇文章以“书”贯穿全文,作者的记叙、议论、抒情都围绕着“书”展开。C.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作者记叙了自己拜访岳麓书院的经过,游踪十分清楚。D.全文以第一人称叙事、抒情,语言华丽,节奏明快,多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E.全文赞扬了古代先贤胸怀远志,充满自信,学以致用的读书态度和精神风貌。12.文末写道“我虽然是第一次拜访岳麓书院,仍然有回家的感觉”。请你分析“回家的感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填空:任选5空(若多于5空,按前5个计分)(5分)13.(1),白露为霜。(2)请君莫奏前朝曲,。(3)漫江碧透,。(4)郁郁涧底松,。(5),独怆然而涕下。(6),欲辨已忘言。(7)日暮乡关何处是,。(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燕云①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②。[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①燕云:宋代曾设置燕山府路及云中府路,包括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地区,简称燕云。②四百州:即南宋统治下的行政区域,是约数而非实数。14.从诗歌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1分)15.下列各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句“北望燕云不尽头”,写出了作者茫茫之感,此次北去,前程渺渺,未知来日如何?B.“大江东去水悠悠”以悠悠而逝的江水象征南宋王朝的一去不复返。C.“目断东西四百州”,一个“断”字,写出了作者沉痛悲愤的心情。D.四句诗只写一个“望”字,一个“望”字道出了作者对故土的依恋之情。16.从情景的角度赏析划线句。(3分)(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
本文标题:上海大学附属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659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