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上海市南汇区20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南汇区20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1)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怎样过传统节日?(2)为了让我们的话题变得轻松,先来个“说文解字”吧!要说文,先得解字:“节日”这词从哪里来,是怎么组合成的?“节”字的原义是什么?节日的“节”字,原本指竹子长叶、分叉的那个地方。竹节的节是本义,节日的节,则已经是引伸。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原来,我们祖先是用竹子来比喻我们的过日子,平常的日子就像竹筒,滑溜溜的,一晃就过去了,节日就是竹节部分,我们不愿让所有日子都这么“滑”掉,我们要抓住一些特殊的日子好好过,精心过,不一样地过。(3)那么,哪些日子被我们的祖先派定作为我们日常生活这根“竹子”上的“节”呢?(4)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东西方很不一样,西方的节日每每总是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似乎西方的节日是人和人商量定的,中国的节日却是。(5)中国的岁时节日,源头大致有三:其一是按季节气候排定,即二十四节气,比如清明、冬至;二是以月之朔望为节,故某月的初一、十五为节日者颇多,尤其是满月的元宵节和中秋节,为人们所喜爱和重视;三是月和日奇数复叠者,这就是:正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这些是“大节”,另外还有一些“小节”,比如“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十二“百花节”,六月六“晒衣节”,可过可不过,所以叫“不拘小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后来成为佛教节日,另当别论。(6)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季季有节日,月月有节日。节日均衡分布四季,行事充分体现中国人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关怀和对人情的呼唤。中国人顺应自然,但又不被动依赖,又能有所作为,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谓“能动地适应”。我们按照自然节律生活、劳动、恋爱、生育,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传统节日的设置顾及日月星辰、四季更替、地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节日是先民们时间意识自觉的产物,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7)这里所谓的“天”泛指大自然。从节日的派定看,中国人是多么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七月七是星星的节日,中秋是月亮的节日,九月九,登山去,斑斓的秋山是一年中的最美。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春的夏的秋的冬的节日。元霄节看起来比较关“人事”一些,它是灯节,足够闹腾,但究其实质,“闹元霄”就是“闹春耕”,是个关乎大地、关乎农耕、关乎丰收的节日,同样与自然关系密切。(8)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后与清明合并)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中国古代诗人的节日诗篇,无一不对节物作出描写、加以歌颂。(9)另一种“节物”则体现在人们的食桌上。新年的饺子(北方麦作文化)年糕(南方稻作文化)、元霄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都与日常食桌相关。(10)“节物”每每是当令之物,当令的花卉,当令的食品,其实是大自然母亲为她的孩子们奉献的一道道盛宴——给眼睛的,给嘴巴的,给身心两面的。所以,节物又有个更感性的名字叫:节日媚物。(11)过去,我们与大自然是多么接近,我们对大自然是那么的敬重。我们惊讶起来的时候,叫的不是“天呐”就是“妈呀!”(现在叫“哇塞”),将天和母亲等同起来。我们管天叫“老天爷”、“天公”,准备出去旅游时遇到好天气叫“天公作美”,般配的情侣叫“天生一对”,最恶毒的骂是“天杀的”,最聪明的叫“天才”。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大自然那里曾经学到了多少东西!(12)如今,全人类的一个关键词是“环境保护”。“环保”不只是谁排污谁受罚的问题,还有更加基本、更加重要的事要做,比如:保护我们健康的传统文化,恢复和发扬我们的传统中向大自然学习、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种种心态与生活方式。1.第(2)段中,作者“说文解字”的目的是:。(2分)2.根据上下文,第(4)段横线处应填写的短语是:。(1分)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A.中国的岁时节日,既有一些值得重视的“大节”,也有一些可过可不过的“小节”。B.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季季有节日,月月有节日,体现了中国人对节日的喜爱。C.中国传统节日是先民们自我意识自觉的产物,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D.从节日的派定看,中国人非常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而不大关心“人事”。E.恢复和发扬我们的传统中向大自然学习、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种种心态与生活方式,是当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4.“节物”反映的是中国人传统的过节方式。对“节物”的重视表现了中国人的心态。理由是:。(3分)5.根据下列诗句中提到的“节物”和“习俗”,在后面的括号里填上相应的节日名称。(4分)(1)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3)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6.有人说文章的最后两段与“传统节日”无关,应当删去。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19分)孤独的普希金肖复兴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普希金许多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a)。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当晚,我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天气很好,四月底的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我想,更不会有痴情又耐心的人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神了。此时,教育会堂舞厅中正音乐四起,爵士鼓、打击乐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出出进进,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在普希金广场的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飘飞着雪花或细雨的日子里,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俩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站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现今仍在世的老翻译家,一辈子专事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是如何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曾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住在普希金的身旁,相看两不厌,度过他的残烛晚年。老翻译家或许能给这尊孤独的普希金像些许安慰?许多人淡忘了许多往事,忘记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将美好的事物毁坏掉,当然便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怎么会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铭心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为了他的诗感发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我忽然想起普希金曾经对于春天的诅咒——啊,春天,春天,你的出现对我是多么沉重,……还是给我飞旋的风雪吧,我要漫长的冬天的幽暗。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b)离开上海的那天上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顶。他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账,很投入。他的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我们又来到普希金像的正面,心一下子被猫咬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普希金(1799~1837)”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7.解释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a)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b)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8.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三次瞻仰普希金铜像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对当代很多人只重视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高雅文化、崇高精神的忧虑。B.文章开篇作者提到,相对于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岳阳路上的普希金铜像是可看可不看的,暗示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超过了精神的追求。C.老翻译家坚守在普希金像的身旁,是出于对普希金及其诗作的热爱,他成为孤独的普希金唯一的安慰。D.作者表达自己的感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使得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丰富而饱满,既有无奈与痛苦,又有遗憾与忧虑。9.作者写人们在普希金广场的普希金铜像旁凭吊普希金的场景的目的是。(2分)10.本文的标题“孤独的普希金”有多层含义,请根据全文的内容,加以解释。(3分)11.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从文中任意举一例,并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12.文章的结尾处写道“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假如普希金塑像真的有灵魂和思想,你觉得此时他会想些什么?请根据文意,写出他望着“我们”时的心理活动。(4分,60字左右)(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6空)。(6分)【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13.(1),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2)江山代有才人出,。(赵翼《论诗》)(3)不忍登高临远,,。(柳永《八声甘州》)(4)故木受绳则直,。(荀子《劝学》)(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6),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7)操千曲而后晓声,。(刘勰《文心雕龙》)(四)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第14—16题。(8分)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14.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我们在高中教材中学过他的文章《》(2分)15.下面对于本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以对句开篇,通过候馆、溪桥点明旅途,通过梅残、柳细点明时令,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初春的景色。B.接着,作者写草薰、风暖、水绿,通过对美好春光的描写,来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使抽象的情感变成具体的形象。C.下阙变换角度,行人由自己感到离愁的无穷无尽,推想到居家的爱人也一定相同,进而将离愁别绪抒发的淋漓尽致。D.这首词通过对行人旅途中所见所感和居家爱人登楼远眺的心情的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一个
本文标题:上海市南汇区20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661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