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上海市普陀区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一模语文卷PDF标准答案
2018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18.12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注意,不能错位。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1),何似在人间。(轼《水调歌头》)(1分)(2)“锲而不舍,”出自荀子的《》。(2分)(3)《登楼》中借眼前古迹委婉抒怀的两句是“,”。(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5分)(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同桌在市辩论赛复赛中未能晋级,小李安慰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B.小吴明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之后,不再随意跟风指责他人。C.小方读了伟人传记,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对伟人德行的赞叹。D.老王教导子女“敬人者,人恒敬之”,告诫他们待人接物应该谦和有礼。(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在文学作品中,不只是山水花木、不只是人物房舍,可以,;人的主观世界,人的情感、思绪,也可以,从而,成为心理的图画,也就是所谓的情感之境、思想之象。①被展现②构成境、象③得到清晰的再现④成为笔下的境、象A.①②④③B.③④①②C.④③②①D.②①③④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①全球化意味着什么?进入2018年,很多人有一种感,世界似乎被卷入了反全球化的浪潮。曾经的人类大同样板工程“欧盟”和“欧元区”陷入了乱局;难民涌入的外部刺激,更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计算欧盟崩溃的时间点。难道历史真的要走向一个拐点,重回那民族国家严守各自的堡垒,相互提防甚至对抗的时代?②很多时候,对未来的迷茫和悲观,只是由于你站的位置还不够高,视野还不够广,就如一些人因为局部地区的战火纷飞就感叹人类暴力爆发,而一本数据丰富、逻辑严密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美]斯蒂芬•平克著)就让他们闭嘴。同样,关于人类未来的走向,我们有必要梳理人类发展更漫长的历程,去发掘其中的规律。荣获2018年美国考古研究所霍尔顿图书奖的《第五次开始》作者罗伯特•L.凯利告我们,在人类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后,即将迎来第五次开始。这一次,人类可以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③作者将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技术的开始、文化的开始、农业的开始、国家的开始。这种划分方式,强调动态的“开始”,强调人类历史时间线的“点”,更有代入感。让我们回到历史的关键节点,去探索人类历史动态的前进过程。④使用工具,使我们与兽类彻底区分开来;文化,让我们得以交流,结成社群,进而形成共同的记忆和意识;农业诞生,自此人类不再居无定所,得以产生“剩余”产品,进而产生阶层和阶级;终于,我们熟悉的历史阶段来临,国家得以产生,它更高效地组织生产,庇护具有共同文化和记忆的国民,也制造了压迫和国家间更具毁灭性的战争。⑤有趣的是,回看历史,国家往往是一个基本的记忆展开单位。比如中国史,朝代更迭是叙事的主基调,而深入一个朝代,帝王来去又常常是叙事的主线。为何如此?笔者以为,一方面是因为人类记忆最深刻的阶段,正是第四次开始后的阶段,史料更丰富,更有延续性;另一方面,在于我们如今依然处于第四次开始后的阶段,依然习惯性地以国家为切入点去思考历史。⑥本书作者是考古学家,因而更关注历史本身。我们回看历史,常基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投射历史,从而存在曲解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研究中,常常强调要站在当时人的角度看问题的原因。在这方面,凯利这样的考古学家却有着先天“优势”,因为他考察的对象是客观实体,是未经前人“加工”的素材,从而可以科学的方式去考察分析。虽然其中一些对历史逻辑的模拟带有主观性,但总的来说,还原历史的概率大大增加。⑦凯利在本书第二章“考古学家如何思考”中,介绍了其工作和思考方式。这一章看似是个人总结,却是后续介绍人类历史的重要铺垫,增强了后文叙事的力量,因为它描述的就是考古学家剖析历史不一样的力量。比如,他介绍考古学家面对著名的“奥茨”原始人遗体时追根溯源的方式,展示了考古学家的工作过程,这既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⑧考古学家独特的工作和思维方式,使凯利对人类社会有了新的思考。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凯利提出了他乐观的预期,那就是“第五次开始”。国家为主体的历史运作方式加快了人类进步的效率,为我们带来了生活的提升;与此同时,其弊端也不断涌现。⑨我们需要新的开始。在凯利看来,这一次,与此前我们常常被历史进程推着走不同,人类已经有了更多主动改变世界的可能。跨越国家定义的全球化,将在第五次开始中扮演重要力量。互联网提高了信息流转的速度和广度,如今一个中国青年可能和美国人一样听着阿黛尔的新歌,这只是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注解而已,其背后则体现了人类全球化交流和协作的力量。这将推动人类的进化向更好的方向前进。⑩凯利的寄望在今天似乎有些让人难以信服。毕竟,全球范围正在因为贸易产生争端,区域联合的范本欧盟也显得岌岌可危。但是,人类历史的进化从来不是单线的,当年欧洲发起一波全球化贸易过程的时候,伴随的是血腥的殖民化过程。而如今的全球化过程已然理性许多,利益最大化已成为一个可以协商的过程,而非暴力的开始。这体现的正是凯利对人类社会的信心:“人类现在已经拥有改造世界的能力”,“我们有自我教育的历史”,前者让人类具备了沿着进化轨道继续高速发展的可能,后者让我们在伦理和道德上不会偏离轨道太远。⑪凯利是技术乐观主义者,他让我们相信,人类将利用自己的技术更好地改造世界。凯利还是人类道德底线乐观主义者,他不相信诸如人工智能的技术,最终会导致大面积失业,成为阶级对抗的“自毁”路径。⑫“第五次开始”,已经开始。我们对人类此前历史积淀的技术和伦理充满信心。这一次,我们将走得更远,走向人类更好的目标。3.对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用类比论证,证明《第五次开始》和《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样数据丰富、逻辑严密。B.用对比论证,证明那些“因为局部地区的战火就以为人类暴力爆发”的观点必须批评。C.用引证,证明整体来看,人性中的善要远大于恶,因此人们对未来应抱有足够的信心。D.用例证,证明人们不能仅仅根据个人对局部现象的直观感受就作出对人类的悲观判断。4.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5.根据文中信息,简要介绍《第五次开始》这本书(80字左右)。(4分)6.以下题目中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一项是()。(3分)A.我们需要新的开始——以《第五次开始》为例B.考古学家如何思考?——以罗伯特•L.凯利为例C.全球化意味着什么?——读《第五次开始》D.洞察人类历史的力——评《第五次开始》7.在第⑧-⑪段中,呈现了凯利对未来乐观的预期。请对凯利的这种观点作评析。(4分)(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1题(15分)去老舍的家寻最美的菊花杨新岚①汪曾祺说过:我在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老舍先生每年要请北京市文联、文化局的干部到他家聚聚,一次是腊月,老舍先生的生日;一次是重阳节左右,赏菊。②11月25号,北海公园菊展开张的日子,我骑着自行车去了老舍故居,想看看那个曾经菊花满地的小院。从《当代》杂志西行,穿过后拐棒胡同、礼士胡同、报房胡同,12分钟就到了王府井北侧的丰富胡同19号。③一个刚学过老舍课文《养花》的小学生,一大早从海淀赶过来,等着要看这个养花的院子。他应该有点小失望,院中只有玉簪花和水葫芦的绿叶。《养花》中提到某年夏天,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几天都没有笑容。这个事故现场应该在前院,已经被封闭成为办公区了。④二门里的屏风非常别致,是那种适宜入画的木影壁。⑤北京小院的木影壁不多,二门带木影壁的就更少了,结构精致色块搭配如此和谐别致的影壁全北京更是独一份,配上胡絜青手写的“福”字,小院的画意呼之欲出。⑥北房三间加东西耳房,往来过各界的风云人物。西耳房是老舍写作的地方。院内南墙上的大屏幕刚好响起老舍女儿舒济的声音,说父亲自认是个“写家”,不是作家。老舍认为生命无贵贱之分,自己与写账先生没什么分别,真正的写作就是要领略生命,解释生命,让作品充满生命的气息。⑦院内北房前,两颗柿树正挂满果实,小灯笼般满树悬垂,蓝天下,映在青色的瓦垄和红色的挂檐板上,红中透金。舒济前些日子告我:小院的菊花和丹柿最美,可惜现在只有红柿了。她给我发了一张图,是工笔花鸟画大师于非闇画的,题款是:老舍家有菊花见丹柿满树亟图之非闇七十岁。图中的柿子和眼前的果真是一样一样的。⑧空中有丹柿,地上有菊花,小院的美是铺天盖地....的。⑨叶浅予画的老舍种花图中,花草各异,高下不同,可惜更像是南方人的庭院,没有丹柿小院最美秋天的气势。⑩舒济发我一张图,说: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拍影像,专门购买了一批独朵花的菊花,这样的菊花是过去家里所栽种的。图中,这一墙一地的菊花挤在窗前,怪不得老舍在屋里写一些字就要出来莳弄一会儿他的花。⑪养了这一地的花,老舍在《养花》中还说自己不是养花的专家,他更感慨的是养花付出的劳力和心力:种了一院子的花,猫都没地方玩啦,只能上房。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全家上阵,往屋里要搬几百盆花,第二天再搬出来。一进一出之间,我们知道院中曾经有几百盆盛开的菊花,有一个文人护住百花不让雨打风吹去。⑫舒济发我一张1952年的小院照片,硕大的菊花仪态万方地簇在主人的唇边,单单个头就令人惊叹!可惜是黑白的。⑬舒济好像能感知我的遗憾,又发过来一幅她母亲的工笔重彩菊花图。母亲胡絜青小时候就画画,后来的老师是齐白石和于非闇,秋天家里开过菊展,她的菊花果然清气逼人,色泽淡雅,姿态摇曳。⑭这幅菊花美则美矣,离最美的菊花还有距离。我在故居的西房仔细搜寻院子的老照片,终于看到一组胡絜青画的菊花图。第一图的品种是贵妃之笑,第二图是金针,第三图为落日熔金,第四图叫帅旗。帅旗是五大名菊之首,有点旗帜飘飘的感,金针很形象,落日熔金形态传神,独独贵妃之笑,网上无论如何也搜不出来。胡絜青还画过“玉蟹”“御黄袍”“霓裳羽衣”等名品菊花。⑮老舍在《四世同堂》里有一段文字: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就成了老舍的《住的梦》。后来老舍果然住在柿子和菊花的院落中,自己写文,夫人画画,那种日子的过法一直传到儿女身上。舒济在八十多岁的今年,屋里满种花草,逢年过节,两夫妇和子女都要写字作画,把日常的生活过出美意和文气来,着实延续了诗书传家的传统文化。⑯我离开故居的时候,进来一个四五岁的女童,大叫了一声:Orange(橙子)。她妈妈用一口标准的京腔轻声说道:Persimmon,中国话叫柿子。⑰小孩子大概没见过柿子,不懂得柿子的寓意,更不会懂这院中消失的菊花对于一个中国文人意味着什么。⑱在北京的深秋,种一盆菊花,读一些与菊花有关的文字,秋天就不单单是香山的红叶了。8.分析第②段画线句详细叙述去老舍家路程的作用。(3分)9.第⑦段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对此加以赏析。(4分)10.第⑧段中的“铺天盖地”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11.本文为什么要以“去老舍的家寻最美的菊花”为题?请加以分析。(4分)(三)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12—14题(8分)【中吕】普天乐·秋怀[元]张可久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①,思莼季鹰,笑我飘零。【注】指拒绝汉光武帝征召而隐居垂钓的严子陵。12.标题中的“【中吕】”是名。(1分)13.对这首元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曲以“忙”字为全篇诗眼,贯穿始终。B.“西风”“红叶”紧扣标题中的“秋”字。C.曲中化用语典、引用事典,皆贴切自然。D.整首元曲语言风格刚健豪迈、沉郁蕴藉。14.画线句解释为:“哪怕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也曾艰难跋涉”或者“求取功名之路就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一样充满艰辛”。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4分)(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20题(18分)①来歙字君叔,南阳人也。拜
本文标题:上海市普陀区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一模语文卷PDF标准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661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