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云南省昆明三中昆明滇池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1/152016-2017年云南省昆明三中、昆明滇池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①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②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③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沫饽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④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⑤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2/15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选自《醒狮国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B.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等,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C.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D.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B.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C.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了民间。D.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代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B.唐代的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C.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3/15D.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功夫茶出现等。【答案】1.C2.D3.B【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扩大范围。“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错误,文中有“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可以判断出随后的茶书、茶人的世界应该扩大到整个社会。故选C。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D项,曲解文意。“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错误,原文说“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意思是因为中国的茶道长期无人提及,造成一些人认为茶道就是日本的而不是中国的错误观念。故选D。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延伸过度。“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错误,原文的意思是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主要因为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而不是因为制茶技术的发展。故选B。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4/15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在古代是指办事的官员,《烛之武退秦师》中用作对对方的敬称。B.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5.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其无礼于晋不求闻达于诸侯B.焉用亡郑以陪邻越国以鄙远C.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D.将焉取之子亦有不利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在秦晋大兵压境、郑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毅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B.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D.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答案】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5/154.C5.B6.C7.(1)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晋国所贪求的土地呢?(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解析】4.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故选C。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介词,对/介词,对;B项,连词,表目的;C项,代词,指代“越国以鄙远”/语气词,表祈使语气;D项,疑问代词,哪里/语气词,表感叹语气。故选B。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应为“存郑对秦有益无害”。故选C。7.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以下重要字词:(1)阙:缺损,焉:哪里。(2)因:依靠,与:结交、亲附,易:代替。(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狮子林竹下偶咏(明)徐贲客来竹林下,时闻涧中琴。经房在幽竹,庭户皆春阴。孤吟遂忘返,烟景生逾深。8.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中写溪涧、琴声,以声衬静,更加显现出竹林的幽静。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6/15B.本诗写诗人访友所见,通过对友人居住环境及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友人高雅的情趣。C.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景致之中,不知不觉走到了烟雾缭绕的竹林深处,以致于迷途忘返。D.诗人即景抒情,表达了对清幽的环境、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9.诗人徐贲也是明代著名的画家,擅长山水。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8.C9.诗人通过竹林、琴声、经房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幽静、雅致的春景图。【解析】8.本题考查理解诗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大意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诗歌内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C项,“忘返”不是因为迷路,而是因为陶醉而流连忘返。故选C。9.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抓住主要景物,例如,“幽竹”“琴声”“经房”“涧”,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在描绘景物特征时,要运用描写等表达方式,突出其幽静、雅致的气氛,把诗人对清幽的环境、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我为鱼肉。(《鸿门宴》)(2),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4)《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从前同学同游及生活回忆的诗句:携来百侣曾游,。(5)《论语》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不亦君子乎。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7/15【答案】(1)人为刀俎(2)风萧萧兮易水寒(3)而形貌昳丽(4)忆往昔峥嵘岁月稠(5)人不知而不愠【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时注意以下字的写法:俎、萧、昳、峥嵘、稠、愠。三、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老海棠树史铁生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本文标题:云南省昆明三中昆明滇池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667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