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20182019学年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三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大板三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题2分共60分)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D.分封制受到冲击2.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A.司法机构逐渐独立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专制皇权趋于顶峰D.地方政府职能转变3.“隋唐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髙了行政效率。”这表明此制度()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用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4.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5.在古罗马曾流行一句谚语“法学家创造了罗马法”,帝国初期,奥古斯丁专门指定一些法学家从事法律解答,明令他们的解答意见具有法律效力,要求最高裁判官和所有承审官的审判活动都必须受法律解答的约束。这说明()A.罗马法缺乏理性精神B.罗马并不是法治社会C.罗马法有待不断完善D.罗马重视法学家作用6.约公元前450年,“罗马平民迎来了他们的首度胜利,那就是罗马基本法律《十二铜表法》的编纂和颁布。在这部法律中,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承认”。“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承认”是指()A.《十二铜表法》明确规定了公民权的平等B.全体公民都可依据成文法维护权利C.《十二铜表法》明确规定限制贵族的权利D.平民获得参与制定或修订法律权利7.1831年英格兰南部的10个郡只有326万人口,却拥有325个下院席位,而北方的6个郡已经增长到360万人,在下院只占有68席。这种现象反映了()A.两党政治正式形成B.议会成为权力中心C.议会改革的必要性D.南北方矛盾的激化8.19世纪30年代,力主改革的辉格党领袖、英国首相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议院,以保证改革法案在上议院通过。但持保守态度的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集体辞职。这表明在英国政治生活中()A.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B.国王拥有否决议会的权力C.贵族势力逐渐被削弱D.改革派与保守派势均力敌9.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A.联邦体制B.分权制衡原则C.共和制度D.主权在民原则10.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A.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B.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D.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11.马克思在1848年发表的某一著作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同时,著作的最后还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著作应该是()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B.《庶民的胜利》C.《共产党宣言》D.《四月提纲》12.世界革命有两种: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十月革命为标志,在此以前是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在此以后是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该观点实质强调了十月革命()A.重视政治革命忽略社会革命B.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C.与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同D.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意义13.在近代某一条约签订时,列强要求赔款数额为4亿5千万两,用意是当时中国有4亿5千万人口,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材料中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天津条约》14.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的起点分别是()A.1912年1919年B.1919年1949年[来源:学,科,网Z,X,X,K]C.1921年1945年D.1921年1949年15.把握历史主干知识和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应该填写()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国共对峙,走向抗战C.星星之火,力挽狂澜D.抗日救亡,民族复兴16.据统计,“民族”一词在1911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位243条,而到了1939年,则高达2369条;“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在1912年,1939年则达到了372条。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国民革命运动推动了反帝斗争日益高涨B.红军长征宣传了北上抗日主张C.全面抗战激发了空前爱国热情D.百团大战等捷报鼓舞了民众抗日的信心17.周恩来指出:“中国如果釆取联邦制度,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材料反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A.少数民族当家作主B.民族团结国家统一C.民族文化双向交流D.区域经济均衡发展18.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19.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委托起草了会议宣言,在宣言的最后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这一口号()A.体现了新中国政府主权的人民性B.表达了对建设新中国坚定信心C.表明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彻底结束D.促进了新中国政权的迅速稳定20.“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以及祖国强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力保障。下列实践中首次成功运用该构想的是()A.1979年元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B.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C.1997年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D.1999年中国式对澳门快复行使主权21.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针对有少数国家代表诬蔑“中国对他国进行颠覆活动,中国必须表明对和平共处的诚意”,中国代表团表示“亚非多数国家和人民都受过殖民主义伤害……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关于这次会议说法正确的是()A.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会B.会议重点讨论印度支那和平问题C.会上中印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会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22.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下列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不结盟政策23.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主动伸手与周恩来相握。导致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中美两国利益的需要B.冷战局势宣告结束C.中美邦交实现正常化D.中国经济实力增强24.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A.努力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B.大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积极构建均衡稳定的国际关系25.1961年,赫鲁晓夫下令关闭东德同西德及西柏林的边界,支持东德建造高墙,并称“筑墙是唯一的选择”。美国谴责这是野蛮的封锁,但认为“总比战争好得多”。这说明()A.美苏势均力敌无意改变现状B.美国妥协力图缓和对苏关系[来源:学。科。网]C.美苏斗争加剧欧洲紧张局势D.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26.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华沙条约组织27.欧共体成立后,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了共同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这种联合()A.恢复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B.完全摆脱了美国的控制C.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D.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28.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演说中说:“25年前,我们当时在军事上是世界第一。……当然,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处于世界第一。……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现在美国已不再是唯一的世界第一流国家,……世界上也不再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据此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A.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B.美国经济规模逐渐被日本超过C.世界格局已经呈现多极化趋势D.世界上出现了更多的超级大国29.《两霸争雄》一书中说:“两极格局解体不是大战的产物,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世界主要力量之间将长期较量、斗争、妥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这表明()A.美国已失去超级大国地位B.新格局的形成其有长期性C.欧洲与日本联合对抗美国D.俄罗斯在较量中优势尽失30.苏联解体后,东欧政治、经济危机深重,民族分裂,领土争端加剧,武装冲突迭起,难民潮涌现。这些状况()A.源于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B.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C.反映出“冷战”后国际力量的失衡D.有利于西欧各国的繁荣稳定二、材料阅读题(31题9分;32题18分;33题13分)3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之所以革之(注:废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除京畿附近由中央内史直接控制外,其余地方在初并天下时分为36郡。汉初约有60郡,其中诸侯王国共占有40余郡,包括原秦王朝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诸侯王国“外有君臣之名,内有敌国之实”,汉天子所领仅15郡。汉武帝以后,郡不断扩大,至西汉末年大郡领县30—50个,而诸侯王国,大国最多领10余县,小国仅3~4县,政治上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而已。郡与国属同一级行政区,往往郡国并称,实际郡大于国。——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制的意义?(3分)(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3分)(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3分)3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汉代以后,我国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实现了在职能、权力和人员等三方面的
本文标题:内蒙古20182019学年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三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673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