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安徽省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安徽省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今使涂之人伏木为学,专心一致,思索孰察,加日悬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对荀子所说的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主张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品德B.主张通过行法治,重刑罚,使人向善去恶C.主张反省内心,去掉人欲,恢复固有善性D.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认识自己灵魂内已有的美德2.“体会自然者,才能得意;拘于名教者,实未尝忘言。”“天道不可明状,人德可以言说。”“综核名实,信赏必罚”这三段话同时出现,表示当时学术思想是哪些思想的结合A.道、儒、法B.儒、阴阳、法C.道、法、阴阳D.墨、道、法3.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4.“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5.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6.“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了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了耶路撒冷。”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宗教改革B.文艺复兴C.启蒙运动D.“光荣革命”7.下面是苏格拉底和学生有关“善行、恶行”对话的片段: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学生:这是善行。苏格拉底的话意在说明A.认识你自己的重要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C.人应该行善积德D.世间没有善行与恶行之分8.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材料反映的思想是A.因行称义B.因信称义C.先定论D.理性主义9.康德说:“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私下运用自己的理性往往会被限制得很狭隘,虽则不致因此而特别妨碍启蒙的进步。”这表明康德主张A.启蒙的真谛是保障思想自由B.废除君主专制制度C.契约立国,主权在民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10.2008年11月,黑人后裔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这一现象可以用18世纪末的杰斐逊的话来予以诠释:“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的公平对待。”这一政治现象和政治理念应该基于①人民主权说②三权分立说③因信称义论④天赋人权观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1.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此处“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A.使欧洲告别了骑士时代B.加速了欧洲文化进程C.为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D.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12.下列诗句,能够表现出两宋时期诗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是A.“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B.“惟歌生民病,原得天子知”C.“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3.郑板桥赞美某人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这一评价反映出此人的绘画属于A.油画B.写意画C.宗教画D.风俗画14.高劳在《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一文中写道:“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辞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这段材料主要反映的戏曲功能是A.休闲娱乐B.普及历史知识C.社会教化D.保存历史资料15.伏尔泰认为:“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伏尔泰所说的“永恒定律”是指A.伏尔泰提倡的自然权利说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C.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D.达尔文的进化论16.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自由主义思潮兴起,这反映在科学领域就是A.牛顿完成力学体系B.伽利略的实验研究方法C.达尔文确立进化论D.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17.“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A.电话B.电报C.邮寄信件D.电子邮件18.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19.下面是关于洋务派的评价,不属于维新派对其评价的观点是()A.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忧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耳机耳B.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邓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C.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字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D.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20.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开启了政治变革的序幕②创办起中国的近代工业③迈出了教育近代化的步伐④推动了生活方式和习俗的改革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1.下图为杨清馨在1920年创作的一幅漫画《靠不住的人》,画面中的妇女孤独无依地靠着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在风起云涌的世界进步潮流下,石柱正摇摇欲坠,这反映了封建正统思想已经动摇。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启蒙运动的影响B.辛亥革命的影响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2.1924年7月,国民党召开党员联欢会,孙中山看到衣衫不整、肤色黝黑的农民冒着烈日前来参加,异常兴奋地对身边的宋庆龄说,“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孙中山认识到了农民的伟大力量B.为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C决定建立工农联盟政权D决定进行国共合作23.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是()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C解放战争D三大改造24.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中国实现了三个伟大转变。即①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②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③从社会主义建设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转变。其中,在毛泽东思想直接指导下完成的是()A①B①②C②③D①②③25.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C民生主义思想D国民革命思想26.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它(小篆)字体整齐划一,布局紧凑,笔划匀称,明显改变了六国文字那种构造繁杂,难写难认的弱点。在秦代,……由于隶书笔划平正,结构趋于合理,便于书写辨认,因此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并成为全国常用的通行字体。——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英]乔·韦尔斯《世界史纲》【材料三】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请回答:(1)据材料一,促使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措施的因素有哪些?秦代文字由篆书向隶书的演进反映了文字演变的特点是什么?(4分)(2)材料二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看法,你认同吗?从秦始皇“书同文”的意义和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韦尔斯观点的认识。(6分)(3)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材料三作者当时提出废除汉字的目的。对于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6分)27.(17分)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百年来,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矢志不渝,付出了巨大艰辛。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1833~1915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材料二: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材料三: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新民主主义论》材料四: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1895~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什么趋势?当时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哪些?(4分)(2)20世纪初,孙中山顺应“世界潮流”提出的思想对中国政治民主化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孙中山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内容?(4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2分)说明第一阶段的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2分)(4)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3分)(5)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2分)28.(17分)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启蒙思想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其它地区,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十八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封建君主国家。国王控制着全部国家权力,法律公开确认人们的不平等。社会划分为三个等级。……财政支出无度,监狱制度黑暗,中央机构混乱,宫廷生活糜烂……这一切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商业的发展,从而造成了第三等级同封建制度的尖锐对立。……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的。——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材料二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
本文标题:安徽省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691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