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广东省培正中学20172018年高二上月考政治试题
-1-广州市培正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段考高二政治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4题,68分)1.哲理小说越来越受读者的喜爱,其中重要原因就是,那些人生哲理是如此贴切地表述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精神家园……哲理小说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表明()A.哲学是一种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导B.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本质的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凝聚D.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源于生活2.有学者指出,人是有智能的,如果能认识天道、顺应天道,改破坏平衡为维护平衡,寻求循环永久之法,也许就能真的实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说明()A.“道”对个人的成长起决定作用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D.世界观是人们自觉研讨而形成的哲学思想体系3.2012年中国农业科技十年发展成就展上,展示了摘黄瓜、码垛机器人,无人驾驶喷药飞机,太空育种花卉等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就()A.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B.对哲学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C.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哲学的发展D.能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4.拥有哲学思维的人看问题、想问题能站在宏观角度上,脱离具体问题的形式困扰,化繁为简,直达问题的本质。所有具体科学的发展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哲学的王国中。这是因为()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B.哲学能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C.哲学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的功能5.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6.“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________命题。()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悲观主义D.教条主义7.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有容乃大”。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下列对上述观点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②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③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④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有局限性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生活上,这一思想对很-2-多人有借鉴意义:心态好就能超脱世俗杂事的困扰。从哲学角度看,“心远地自偏”属于()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9.马克思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这说明()A.哲学是世界观的总和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哲学是对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正确反映D.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0.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共产党宣言》这部经典著作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它所揭示和总结的一系列重要规律和观点,为研究和解决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的新问题提供了启示和思路。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A.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B.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C.能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D.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为它()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②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③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建设党的问题④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12.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之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①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②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③是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④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属于物质的是①影子②抗震救灾精神③青藏铁路上飞驰的列车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4.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①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②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③朴素辩证法思想④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5.古希腊诡辩论者提出“飞矢不动”,指出飞行着的箭在飞行轨道上的每一个点上是静止不动的,所以飞行的箭是不动的。该观点①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③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的表现④把相对静止绝对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6.“人工诱变”是生物育种工作中创造新类型的方法之一,即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生物遗传性变异。“人工诱变”获得成功的客观物质前提是A.要掌握高科技知识B.被选择的生物有机体的客观存在C.人所耗费的时间和劳动D.有意识地改造事物的属性及规律17.“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这一观点A.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B.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独立存在的C.承认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D.主张科学研究应脱离知觉主体18.从哲学角度看,右图这幅漫画启示我们想问题-3-办事情要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一切从实际出发C.承认矛盾的客观性D.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19.“兵圣”孙武在《孙子兵法》第一篇里就强调指挥作战,“不可不察”的五件事是“天、地、道、将、法”。从唯物论角度看,他之所以强调“查此五事”,原因是A.这五件事是战争的构成要素,具有客观性B.这五件事是多变的,具有无序性C.这五件事是构成战争的主要因素,决定了战争的进程D.这五件事共同构成了战争这个整体,了解了“五事”就把握了整个战争20.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修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说明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变害为利B.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作出预测C.自然规律是人们行动的向导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1.右图漫画启示我们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尊重规律的客观性D.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和创造规律22.生物进化论指出: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马克思主义又进一步揭示,劳动在由古猿向人的进化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这说明A.生物的祖先是非生物B.没有人自然界依然存在,没有自然界人也能产生C.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23.当布鲁诺因传播“日心说”而被处死的时候,熊熊烈火中的他仍不停地高呼:“就在这一刻,地球还在转动啊!”地球还在转动,这说明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4.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25.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遥看瀑布挂前川”之句,后人评述此句的意境全在“挂”字之上。这是因为此字体现了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26.长久以来,人类有一条关于生命存在的“铁的法则”:生命只能存活于有水的环境中。但之后人们从第五次登月活动——阿波罗15号采集的月球矿物中发现了前几次登陆月球后被宇航员带到月球的地球微生物在数年后仍然存活。从唯物论看,这一事实-4-A.证明了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B.证明了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C.说明关于生命的观点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更新D.说明人们关于生命的观点应根据生命形式的不同而不同,不能一概而论27.在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对它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捕捉后封存。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利用它与氢气反应,产生甲醇,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乙烯,从而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使二氧化碳转变为廉价而充裕的可再生能源。这一研究思路体现了科学家力图通过科技创新()①生产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②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课题③解决不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高耗能问题④探索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可行路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8.从哲学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29.星际航行是人类的梦想,但是首要的大难题就是超远空间中的续航燃料问题。为此,人们在寻找了化学、核动力等能源之后,又有了关于太阳帆、粒子脉冲、中子对抗推进等设想,其中有些设想已经付诸实施。材料说明A.梦想都可以引领人类的科学探索B.只有成功之后,太阳帆等设想才具有合理性C.对规律把握得越深,科学幻想的合理性才更大D.以科学幻想为开始的科学探索才能事半功倍30.“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A.自然从来不飞跃B.物理不外于吾心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31.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2.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33.《吕氏春秋·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以下选项,与荆人教训具有相同哲学寓意的是A.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B.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C.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34.每一座火山都有自己的个性,对冰岛火山喷发,没有人知道它将喷出多少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奖送到大气中的何种高度。这强调了A.火山活动无法预测B.火山活动没有规律性-5-C.火山活动规律具有普遍性D.每一座火山活动的规律具有特殊性二、非选择题(32分)35.远古时代,由于人类认识水平和科学水平所限,地震预测难以实现。面对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服从所谓的“天意”。近代以来,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各种认识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地震的预测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到目前为上,人类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包括震源、震级等。(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两个基本观点?(4分)(2)这两个基本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在哲学上称之为什么?它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8分)36.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为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提出了七个方面的“不变之变”:科学发展的主题不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要转变;经济政策的思路不变
本文标题:广东省培正中学20172018年高二上月考政治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02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