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省邗江中学高二期末历史试卷
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1/15江苏省邗江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1.据嘉靖《徽州府志》记载:“家多故旧,自唐宋来数百年世系,比比皆是。重宗谊,讲世好,上下六世之施。村落家构祠宇,岁晚殂豆。”与此现象密切相关的古代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关键词“百年世系”、“重宗谊”、“家构祠宇”等,从中可以看出家族血缘关系维系其关系,这与宗法制有关,B项正确。其它三项与此材料无关,ACD三项均排除。故选B。2.《管子•小匡》记载了齐国的选官之法:“于子之乡,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弟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公设问国家之患而不肉,退而察问乡里,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登以为上卿之佐。”后世与此法一脉相承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实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B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察问乡里”,可见这种选官制度的标准是德才品行,方式举荐,B项正确。A项的标准是血缘,C项中靠家世门第,D项中靠考试,三项都与材料不符,均排除。故选B。3.西汉武帝中期规定:除京畿所在州(司隶)、郡(京兆)、县(长安)外,其他地方,上至郡国守相,下迄县令、长、丞、尉、均不用本郡国人,刺史均不用本州人。这是明确规定籍贯回避的最早记载。实行籍贯回避制度()A.利于解决王国割据问题B.旨在避免地方势力坐大C.能够杜绝官员结党营私D.成为汉代选官的主流方式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2/15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籍贯回避制度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地方官,B项正确。籍贯回避制度指的是地方官,与王国问题无关,A项排除。一定程度解决官员腐败问题,但“杜绝”绝对化,不符合史实,C项排除。汉代选官主流方式是察举制度,D项排除。故选B。4.唐太宗时期编撰《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士族为第三等,后在新兴庶族地主的努力下,武则天主持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B.中央集权的加强C.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D.宗法制得到完善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发现,导致世家大族权势下降的原因与选官标准有关,原来九品中正制度下依靠家世门第,后来科举制度下靠真才实学,靠考试,C项正确。皇族第一,不一定是女性,A项排除。BD两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故选C。5.元代各级地方官吏必须“受命于朝而后仕”,行省对绝大多数地方官的任用和铨调整(根据考绩迁调官职)是无权过问的,只能会同朝廷行使者铨官及自行委任部分州县低级吏员。据此可知元朝的行省()A.丧失了对官员任用与铨调的权力B.权力行使不再受中央节制C.未能从中央分化出重要人事任免权D.下设郡府州县等行政区划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能力。材料中提及是对“绝大多数的地方官”无权过问其任用和铨调,但对部分州县低级吏员自行委任,A项排除。行省仍受中央节制,B项排除。它“受命于朝而后仕”,可见C项正确。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故选C。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3/156.“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A.“丞相者,朕之股肱,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B.“以天下之广,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C.“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设相之患”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能力。材料中的主张废除丞相,A项强调丞相的作用,与材料不一致,排除。B项反君主专制,要发挥丞相的作用,与材料主张不一致,排除。C项“不鉴设相之患”,可以看出反思丞相的隐患,与材料主张一致,C项正确。D项反对明废除丞相这一举措,与材料主张不一致,排除。故选C。7.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帝评价为“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他()A.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B.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C.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D.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能力。“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才被“配享太庙”,可见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在这方面张廷玉做得好,才拥有此殊荣,A项正确。其它三项均与材料无关,即BCD三项均排除。故选A。8.参与签订《南京条约》的清大臣耆英和伊里布向道光帝报告说:“臣等伏思该夷所请各条,虽系贪得无厌,而其意不过求赏码头,贸易通商而止,尚非潜蓄异谋。”封建统治者所说的“异谋”是指英国()A.推翻清政府统治B.变中国为其殖民地C.鸦片贸易合法化D.打开侵略中国大门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4/15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报告的大致意思是清大臣们反思南京条约各项条款,外国只是想与中国通商,要求开放口岸,不是蓄谋推翻清廷统治,A项正确。BCD三项的表述都是中英《南京条约》签署后,英国获得的权益表现,与材料的设问都不符,均排除。故选A。9.“外国人始终想将贸易从五个通商口岸扩展到全中国,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以绕开顽固的广州当局,以及由于战后商品价格普遍下降而产生的降低关税要求。这些问题汇集到一起,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这种修约要求()A.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意图B.通过武力方式最终得以实现C.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导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B项正确。AC两项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D项是在《辛丑条约》签署后,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均排除。故选B。10.1900年6月29日,慈禧太后在对外宣战八天后即令驻外使节向各国解释:“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太蹙,深恐各使馆及,酿成大祸。中国即不自量,亦何至与各国同时开衅,并何至恃乱民而与各国开衅,此意当为各国所深谅。”这表明慈禧太后的意图是()A.甘心充当列强侵华助手B.利用民众力量抵御侵略C.满足列强瓜分中国要求D.对外求和维护自身统治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并何至恃乱民而与各国开衅”指清政府不会依仗乱民对抗各国,B项排除。材料强调希望各国能谅解中国的这种情况,可见AC两项与此不符,均排除。对外妥协,维护自身统治,她真实的意图就是这两样,D项正确。故选D。11.事实上辛亥革命是对封建主义旧制度、旧观念、旧习俗的一次猛烈冲击,是对国民半殖民地意识(奴性意识)的洗礼,是对民族虚无主义、欧化主义的扬弃。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在中国国民主体意识觉醒的曲折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意识深入人心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5/15B.辛亥革命激发了国民的人格独立意识和维权意识C.辛亥革命使国民从迷茫中清醒,思维方式更加科学D.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帝制考点:辛亥革命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文字“辛亥革命在中国国民主体意识觉醒的曲折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可以看出A项表述正确;民主意识的觉醒,可以得出国民独立人格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B项表述正确;由材料文字“是对国民半殖民地意识(奴性意识)的洗礼,是对民族虚无主义、欧化主义的扬弃”可知C项表述正确,但是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最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12.1926年12月,湖南省农民协公决议减租、减押、禁止高利贷、反对苛捐杂税,1927年1月,农民协会的会员增至二百万人。农民已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特权彻底打倒,农民协会成为唯一的权力机关。这说明()A.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发展B.土地革命取得了初步的成果C.中共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D.国民革命以农民运动为核心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为“1926年12月”和“1927年1月”,此时正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会员增加,提出决议,并成为维护农民权益的权力机关,可见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A项正确。土地革命出现于1930年后的中国,中共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9月后,都与材料时间不符,BC两项均排除。材料未提及农民运动,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3.朱德说:“有什么金钱,就打什么仗,没有本钱,打什么洋仗。”彭德杯说:“博古与华夫(李德)同志坐在瑞金,……连迫击炮放在地图某一曲线上都规定了。实际上,中国这一带的十万分之一的地图,就根本没有实淍过,有时连方向都不对。”上述发言表明()A.秋收起义后决定走向农村B.条件不完善是军事受挫主因C.百团大战时作战争方针有争议D.左倾错误导致红军斗争失利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6/15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所述历史事件指红军反围剿过程中博古李德等人犯了左倾错误思想,导致战争失利,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军队受挫的原因是左倾错误的指挥,与条件不完善无关,B项排除。故选D。14.毛泽东在《秦娥.娄山关1935年》中写道:“西风烈,长空雁叫对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对“而今迈步从头越”理解正确的是()A.反“围剿”失利,红军开始战略转移B.日本侵略中国,中共决定北上抗日C.遵义会议召开,最终摆脱了敌人“围剿”D.国内形势变化,毛泽东重获指挥权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为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重新确立了毛泽东为指导核心的领导权,D项正确。A项是1934年,B项是1931年,都与材料时间不符合,均排除。C项中最终摆脱了敌人的“围剿”,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D。15.某上海市民在其日记中记录了三则本地时事:“(民国)廿六年十一月一日星期一时事;①敌军屡次偷渡苏州河均未得逞②北新泾小南翔均有激战③敌通知各国领事将轰炸南市……”该日记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A.成为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开端B.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C.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D.取得了敌后战场抗击日军的重大胜利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民国廿六年十一月一日即1937年11月1日,国共合作抗战的开端是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7/151937年9月,国民党
本文标题:江苏省邗江中学高二期末历史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20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