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中城关中学文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pdf版
高二语文福州三校期末联考试卷(共8页)1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福州三校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卷命题人:永泰城关中学苏丹审核人:连江文笔中学郑秋芳班级姓名座号成绩说明: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客观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主观题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高二语文福州三校期末联考试卷(共8页)2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B.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文字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B.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C.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新经典才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从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高二语文福州三校期末联考试卷(共8页)3(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城市鸟巢黄学友在金生居住的这座城市里,不用说找到一只鸟巢,就连一只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都很难看到。可金生却找到了一只鸟巢,还是在自己家的阳台上。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这天是周六,金生一大早起床后,要到阳台上呼吸一些新鲜空气。刚踏上阳台,一只鸟就从某个角落“扑棱”一声飞向天空,在天空划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后消失了。金生就在阳台上找那只鸟留下的蛛丝马迹。最后,他在阳台一角的一个瓷罐里找到了一只鸟巢。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他已经忘记了那只瓷罐是什么时候放到阳台角落里的。那是他的母亲来城里看他时,从乡下带来的,说是让他放在厨房里当盐缸用。可他觉得这只瓷罐太古老,又粗糙,与现时流行的用具格格不入,就随手把它放在了阳台的角落里,想不到它竟成了鸟儿的栖身之地。金生再仔细去看瓷罐里的鸟巢,那巢穴编制的很牢也很密。它的外一层是用一些干枯的枝棒织成,里面铺满了松软的杂草。他抬起头望一眼这高楼林立的城市,心里想:“那只鸟是从什么地方衔来的这么多枯枝棒和杂草呢?”金生还在鸟巢里发现了三颗鸟蛋,鸟蛋的壳上布满了美丽的花纹。他刚要用手去拿,却又马上停了下来。因为小时候他听人说过,遇见鸟窝如果动里面的鸟蛋,那鸟就永远不再回来了。他没有去动那些好看的鸟蛋,他希望那飞走了的鸟儿再回来,仍然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尽快让那三颗鸟蛋孵出美丽的小鸟。阳台上的鸟巢成了他的牵挂。他除了百般呵护外,还每天在阳台上撒一把小米,喂鸟儿。鸟儿不仅回到了鸟穴,住在了阳台上,还渐渐地与金生产生了感情,见到金生不再害怕,不再飞走。金生不断地走近鸟巢,仔细观察那三颗美丽的鸟蛋,盼他早一天孵化。终于有一天,那三颗鸟蛋变成了三只黄嘴鸟丫。小鸟刚刚睁开两只圆圆的小眼时,在巢穴里躁动不安地“喳喳”叫,像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奇。金生是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自然想到了把这一景色摄入镜头,于是就跑回房间取来了照相机,把镜头对准了瓷罐。这时大鸟嘴里也衔着一只小虫飞了回来,站在了瓷罐沿上,三只小鸟抬着头“喳喳”叫着抢要虫食。金生快速按下了快门,把这一精彩的时刻留在了相机里。没多长时间,金生拍的照片获得了野生动物保护一等奖。金生的照片获奖后,有不少人慕名来他家观看阳台上的鸟巢。这天来了一名参观者,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戴一副深度眼镜,脸上布满了沧桑。金生把他领到阳台上的鸟巢前时,他似乎对里面的小鸟并不感兴趣,而是用两只深邃的眼睛好奇地紧紧盯着瓷罐。他问:“这只瓷罐是从什么地方弄来的?”金生回答:“是我娘从乡下带来的。”那人刚要用手动那瓷罐,被金生阻拦了。于是那人就俯下身去仔细观看,甚至还边观看边环绕鸟巢转了几圈,然后站直了身说:“好东西,好东西啊!”金生不知他说的“好东西”是指小鸟?鸟巢?还是瓷罐?只是高二语文福州三校期末联考试卷(共8页)4一脸茫然地站在那里。那人思忖片刻说:“你的这只瓷罐我买了。”金生先是一怔,然后摇了摇头。那人就打着手码说:“我出八万元。”金生又摇了摇头。那人咬咬牙说:“十万元怎么样,你该同意了吧?”金生还是摇了摇头,那人很惋惜地叹了一口气走了。那人走后,金生才知道那人是个古董商。他已看准装着鸟巢的瓷罐是一件稀有的古董。后来又有人出高价来买金生阳台上那只瓷罐,依然都被金生拒绝了。金生不是嫌买家出的价格低,是为了那只鸟巢。(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这句话后四段属于补充的内容,交代了金生发现鸟巢的时间、地点和过程,也表现鸟巢出现的突然和不可思议。B.从发现鸟巢到拒绝出售瓷罐,金生心理经历了变化过程:发现时的“兴奋”、细看时的“疑问”、呵护时的“牵挂”、拒绝出售时的“珍惜”。C.作者善于刻画人物特点,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角度描绘了金生在发现鸟巢到守护鸟巢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人物形象渐趋饱满。D.金生对古董商所说的“好东西”感到茫然,是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古董商重视的是瓷罐的经济价值,金生关注的是保护鸟巢的生态价值。5.作者不避其繁地描绘古董商试图购买瓷罐、与金生商讨的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6.“瓷罐”这个物象的选择体现作者的匠心,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调衢州龙游令。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通判登州。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泽奏免之。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天下自是多事矣。”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金人谋攻汴京,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方与衍战,伏兵起,前后夹击之,金人果败,自是不复犯东京。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泽疏.言:“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上乃降诏择日还京。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高二语文福州三校期末联考试卷(共8页)5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节选自《宋史·宗泽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B.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C.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D.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本文标题: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中城关中学文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pdf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45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