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亚洲四小龙经贸地理分析第六组
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王琳作品——自然条件一、位置新加坡位于北纬1°18′,东经103°51′,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北隔狭窄的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并有两条长堤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尼廖内群岛都有轮渡联系。新加坡的土地面积为716.1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00余公里,全国由新加坡本岛、圣约翰岛、龟屿等六十余岛屿组成,最大的三个外岛为裕廊岛、德光岛和乌敏岛。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它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扼守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运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北与马来西亚相邻,南与印尼相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之成为世界海洋交通要道,以及亚洲、欧洲和太平洋的重要航空中心,也因此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商业、运输、通讯、旅游中心。二、地势新加坡约有23%的国土属於森林或自然保护区,而都市化限缩了雨林面积,森林主要分布于中部、西部地段和数个外岛。新加坡地势起伏和缓,其西部和中部地区是丘陵地,东部以及沿海地带都是平原,地理最高点为武吉知马,高163米。新加坡河流由于地形所限,都颇为短小,全岛共有32条主要河流,河流有克兰芝河、榜鹅河等,最长的河道则是加冷河。这些河流现在已改造成蓄水池,为居民提供饮用水源。三、资源新加坡国土面积小、物产资源匮乏。除岛中部武吉知马的锡矿、辉钼矿和绿泥石的小矿藏外,其他矿产资源匮乏,锡矿也在早年被采尽。此外,新加坡农业受地形、河流等因素制约,农业耕地面积小,粮食依赖进口,连淡水也主要靠从国外引入。虽然四面环海,但渔业资源并不丰富,年产仅1万余吨。新加坡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且多属热带低地常绿植物。植物品种多达2000种以上,其中椰子、油棕、橡胶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普遍种植有著名的热带观赏花卉胡姬花(即兰花),胡姬花每年被大量销往欧、美、日、澳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该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之一。四、气候“常年是夏,一雨成秋。”新加坡纬度很低,属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宜人。由于四面环海,终年海风送爽,气温变化不大,常年平均气温在25℃-27℃,日平均气温26.8℃;降雨量充足,年平均降水量2345毫米;全年有长达9个月的时间处于东北季风期和西南季风期,相对湿度在64.7%-97.6%,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区;没有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是一个难得的天然良港。在这两个季风期,间隔着季候风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在几个季候风交替月里,地面风弱多变,阳光酷热,岛内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5℃。一、电子业作为新加坡经济的支柱产业,电子业约占本国制造业产值的26%,从业人员约达91000人。依托于强大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新加坡现已成为电子领域的卓越中心,在半导体、电脑周边产品、数据存储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等领域独占鳌头。其中最为成功的案例莫过于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凭借其出色的端到端制造能力,新加坡成为许多国际顶级电子厂商开拓和管理新兴市场的理想选择。新加坡拥有14家硅晶圆制造厂、20家半导体装配和测试厂、约40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以及世界三大晶圆代工厂。伟创力公司(Flextronics)、日立公司(Hitachi)、保谷公司(Hoya)、昭和电工株式会社(Showa)等世界领先的电子厂商纷纷将其研发中心设在新加坡。产业分布二、工程业工程业产值约占新加坡制造业产值的26%,从业人员约达35000人。面对城市规划、运输系统、环境解决方案和生物医学等专业工程解决方案需求量日益增加的现状,新加坡充分发挥出色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毗邻众多新兴市场的地理优势,从容应对。新加坡力求将自己打造成为亚太地区工程服务领域的一站式知识库,并致力于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用于解决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工程难题。不少全球工程公司借助新加坡这块跳板,将其工程解决方案成功打进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世界十大自动化控制公司中已有九家在新加坡开展业务。三、海事服务业新加坡是个因港而建的国家,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贸易、金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它联系着世界200家船运公司和123个国家的600个港口,有4个集装箱码头、37个泊位、112架岸桥、365架场桥和700辆拖车。港口物流成为新加坡的支柱产业之一,对GDP贡献为8.6%。新加坡具有“一流港口设施、一流网络技术、一流物流人才”,从而能够提供世界一流的港口服务。新加坡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始终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战略地理位置和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新加坡成功吸引了集装箱运输经营者、航运公司、船舶管理公司、离岸海事工程公司、石油化工公司及其提供海事辅助服务的公司前来发展。海事服务业产值目前约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7%。四、化工业作为新加坡制造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化工业产值高达300亿元新币以上,其中仅石油业的产值就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5%。新加坡既是世界三大炼油中心和石油贸易中心之一,又是世界三大液体散货港之一。新加坡着力提高油气产业的研发能力,主要致力于优化炼油厂价值链、开发高值产品和研制替代燃料。新加坡的裕廊岛是世界排名前10位的石油化工中心。由于新加坡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因此可以集中精力从事技术平台和商业应用的研发工作。化学与工程科学学院(ICES)在相关研发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这为新加坡化工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新加坡作为一个著名的自由港,是当今世界上贸易开放度最高的国家,其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其本国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严重匮乏,因此新加坡的外贸依存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外贸易就是新加坡的生命线,对外贸易是新加坡整个国民经济的灵魂。新加坡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一方面受其历史因素影响,它本身自建埠以来一直就作为一个自由港进行经贸活动;另一方面由其基本国情决定的。由于新加坡国土面积仅有682平方公里,且四面环海、地处两大洋的交通要塞、自然资源贫乏,作为一个人口稠密的岛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是新加坡生存和发展的最佳选择。对外贸易基本的外贸政策关税新加坡是自由港,因此大多数商品在进出口时关税为零;只有从社会、健康、环境的目的出发对极少数产品征收进口税,这只占全部商品细目的8%。进口政策新加坡早在1984年就成为了WTO前身关贸总协定《进口许可程序协议》的缔约国,它承诺将进口许可证数目保持在最低限度,,因此对大多数进口商品没有配额限制,也不需要进口许可证出口政策虽然新加坡政府规定所有出口的商品均需申报并且批准,但是严格限制出口的商品数目极少。通关新加坡政府大力简化货物通关手续和程序,建立了以电子报关和电子审单为基础的无缝的“一站式”电子通关系统。只需要报关一次,80%的用户即可在20分钟以内完成整个进出口通关程序。一、位置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它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自然条件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台湾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中国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二、地势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三、资源台湾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四、气候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台湾经济发达,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台湾自1960年代起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突飞猛进,1970年代和1980年代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但进入21世纪后经济增速逐渐放缓。1970年代,为摆脱石油危机,台湾注重发展石化业与重工业,台湾经济快速起飞,台湾遂晋身“亚洲四小龙”行列,达到新兴工业化地区水平。1980年代,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成立,至此台湾集成电路、电脑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蓬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台湾经济受到的冲击虽较为轻微,但经济复苏的力道变小。2002年加入世贸后,台湾市场持续开放,大量外来产品冲击本土产品。台湾经济下滑,财政盈余转为财政赤字,2003年下半年台湾经济开始逐渐缓慢恢复。在2007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2009年台湾经济再次出现负增长,此后经济逐渐恢复。产业分布农业台湾农业占GDP的比重为2%左右,只有25%的土地适于耕种,主要为土壤肥沃、温暖湿润、利于耕作的西部平原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但农业生产效率很高。台湾出口高质量的猪肉、蔬菜、糖、甘蔗、茶叶、大米和热带及亚热带水果。台湾渔业发达,出口多种海产品,如鳗鱼、金枪鱼、虾和深海鱼类。1949年后,台湾当局实行“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1960年代末期后,农业逐步进入停滞期,成为三大产业中最小的部门,在整体经济中已处于相当次要的地位。1980年代以后,农业生产增长速度迅速下降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的角色由供应粮食,逐渐变为兼顾粮食安全、乡村发展、生态保育等多功能。2002年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来农产品纷纷抢占台湾市场,给台湾农业经济造成冲击,但同时带动了产业的升级及转型,产生了新的农业风貌。工业工业是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基本上建立了部门比较齐全、以委托加工型态为主体、以信息电子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台湾早期工业主要是纺织和食品加工工业,到1960、70年代,轻工加工工业比较发达。1970年代末开始,台湾除继续发展以出口为主的轻纺电子工业及加强重化工业的建设,还开始转向发展“策略性工业”与“高科技工业”,重点鼓励民间投资,发展信息电子、精密机械仪器、光电工业等。1990年代以来,台湾主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工业技术水平。经过多年的发展,台湾成功从劳力密集转型为技术层次高与附加价值高的工业型态。服务业随着台湾经济的起飞,服务业发展迅猛,是21世纪初台湾三大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形成了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合计比例过半的形势。服务业结构也从传统的商业及当局服务逐渐走上现代化专业性服务产业包括保险、金融、运输、仓储、通讯,以及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60年代初开始,台湾对外贸易进入一个约十年时间的高速增长时期。1958年,台湾进行了外汇、外贸改革,开始推动出口导向的外向
本文标题:亚洲四小龙经贸地理分析第六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53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