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模块检测卷二Word版含解析
模块检测卷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今天,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挖掘的极为片断的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只是“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而正是这种狂迷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群体建筑为目标。B.从考古发现看,可以肯定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C.唐宋明清建筑的体制、风貌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的基础规范,一直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也是“百代皆沿秦制度”的有力佐证。D.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具有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特征。解析:原文有“大概始终没有”,“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的字样,选项C太过绝对。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世界其他民族主要建筑大都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它们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B.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C.不同于许多宗教建筑所具有的反理性狂迷意识的审美特征,游历于中国建筑中,更多的是给人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使人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D.中国建筑,“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也就是说,它是灵魂的洗涤之处,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而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解析:“灵魂的洗涤处”是宗教建筑的特点。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它既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同时也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这体现了中国人观念中神人同在的倾向。B.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这一美学风格还体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C.中国建筑群,虽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比,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是它结构方正,逶迤交错,也是气势雄浑。D.万里长城,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因此也体现了实践理性精神。解析:原文“逊色一筹”的主语是“单个建筑”,不是“建筑群”。答案:C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芜湖县,再迁殿中丞、通判常州。吏民有因缘亡失官钱,籍其赀犹不足以偿,妻子连逮者至数百人。亮纵去,缓与之期,不逾月,尽输所负。会诸路转运司置纠察刑狱官,以福建路命亮,覆讯冤狱,全活者数十人。久之,出知饶州。州豪白氏多执吏短长,尝杀人,以赦免,愈骜横,为闾里患,亮发其奸,诛之,部中畏慑。州有铸钱监,匠多而铜锡不给,亮请分其工之半,别置监于池州,岁增铸缗钱十万。王均反,以为西川转运副使。贼平,主将邀功,诛杀不已,亮全活千余人。城中米斗千钱,亮出廪米裁其价,人赖以济。召问蜀事,会械送贼诖误者八十九人至阙下,执政欲尽诛之。亮曰:“愚民胁从,此特百之一二,余窜伏山林者众。今不贷之,反侧之人,闻风疑惧,一唱再起,是灭一均、生一均也”。帝悟,悉宥之。加直史馆,复遣还部。知潭州,属县有亡命卒剽攻,为乡闾患,人共谋杀之。事觉,法当死者四人,亮咸贷之,曰:“为民去害,而反坐以死罪,非法意也。”徙升州行次江州,属岁旱民饥,湖湘漕米数十舟适至,亮移文守将,发以振贫民,因奏:“濒江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愿罢官籴,令民转粟以相赒①。”以右谏议大夫知广州。时宜州陈进初平,而澄海兵从进反者家属二百余人,法当配隶,亮悉置不问。盐户逋课,质其妻子于富室,悉取以还其家。海舶久不至,使招来之,明年,至者倍其初,珍货大集,朝廷遣中使赐宴以劳之。入为御史中丞。建言:“士民父祖未葬而析居,请自今未葬者,毋得辄析。”仁宗初,拜尚书右丞,知庐州,召判尚书都省兼知审刑院,迁工部尚书、知亳州,迁江宁府,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赠尚书右仆射。亮有智略,敏于政事,然其所至无廉称。吕夷简少时,从其父蒙亨为县福州,亮见而奇之,妻以女。妻刘恚曰:“嫁女当与县令儿邪?”亮曰:“非尔所知也。”田况、宋庠及其弟祁为童子时,亮皆厚遇之,曰:“是后必大显”。世以亮为知人。亮卒,时夷简在相位,有司谥曰忠肃,人不以为是也。(选自《宋史·马亮传》)注:①赒:(zhōu)救济,救助。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籍.其赀犹不足以偿籍:抄没B.人赖以济.济:救济C.而反坐.以死罪坐:定罪D.行次.江州次:到达解析:次:驻扎,这里是“住宿”的意思。答案:D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右谏议大夫知广州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B.非尔所知也.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C.吏民有因.缘亡失官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亮见而.奇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B项:两个“也”都是表判断的句末语助词。A项:前“以”是“凭借”的意思;后“以”是“把”的意思,“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意思是说,到燕太子丹把派荆轲去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这就招致了灭国的祸患;都是介词。C项:前“因”是“因为”的意思,后“因”是“通过”的意思,都是介词。D项:前“而”表顺承,后“而”表递进,都是连词。答案:B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亮处理政事很敏捷,但是没有廉洁的称誉,死时他的女婿是宰相,主管机构赠“忠肃”的谥号,人们都不以为然。B.吕夷简小的时候,跟着到福州做县令的父亲,马亮看见他认为他很奇特,就把女儿嫁给他,马亮的妻子认为他有远见。C.马亮任潭州知州时,属县有一帮亡命之徒,谋杀他事情败露,按法律应当被处死的有四人,马亮全部放了他们。D.王均任命马亮为西川转运副使。王均叛乱被平定后,主将邀功请赏,杀了很多人,而马亮和其他一千多人却得以保全活命。解析:B项:说“马亮的妻子认为他有远见”错,原文“妻刘恚曰”;C项:说“属县有一帮亡命之徒,谋杀他(马亮)”错,是乡闾人一起杀了“亡命卒”;D项:马亮担任西川转运副使,不是王均任命,而是在平定王均叛乱时朝廷任命。答案:A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不贷之,反侧之人,闻风疑惧,一唱再起,是灭一均、生一均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濒江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愿罢官籴,令民转粟以相赒。(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盐户逋课,质其妻子于富室,悉取以还其家。(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现在不宽恕这些人,心中反复不定的人,听到消息疑惑恐惧,一呼再起,这是灭了一个王均,又出现一个王均啊。(2)临江各郡都严重歉收,而官吏不救济他们,希望官府停止买粮,让百姓运粮相互救济。(3)盐户拖欠赋税,(官府)把他们的妻子儿女抵押给富户,(马亮就)把他们全部放回家。参考译文: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考中进士,任大理评事、芜湖县知县,两次迁升后担任殿中丞、常州通判。吏民中有人因故丢失官钱,抄没他家产也不足以赔偿,妻子和孩子受牵连而被拘押的达到数百人,马亮就把他们放走,放宽期限,不超过一个月,所欠的钱全部偿还了。适逢诸路转运司设置纠察刑狱官一职,朝廷就委任马亮为福建路纠察刑狱官,复查冤狱,救活几十人。很久以后,出朝为饶州知州。州中豪强白氏掌握着吏役的底细,曾杀人,因大赦而被免罪,更加强横,成为当地的祸患,马亮揭发他的罪状,将他杀掉,辖境内的人都畏服。州中有铸钱监,工匠多而铜锡等原料供应不足,马亮申请分去一半工匠,另外在池州设监,每年增铸缗钱十万。王均反叛,朝廷任命马亮为西川转运副使。贼人平定,主将邀功,滥杀不止,马亮保全存活千余人。城中米每斗一贯,马亮出仓米平抑米价,人们赖以救济。召见询问他蜀中情况,适逢有被诱胁加入贼党的八十九人被押至朝廷,宰相要把他们全部诛杀。马亮说:“愚民被胁从,这些不过是其中的百分之一二,其余逃窜在山林中的还有很多。现在不宽恕这些人,心中反复不定的人,听到消息为之疑惧,一呼再起,是消减一个王均,又生一个王均。”皇帝醒悟,全部宽大他们。马亮加官直史馆,又让他回任所。马亮被任为潭州知州,属县中有亡命士卒公然抢掠,成为当地居民的患害,人们一起商量杀掉了他们。事情被发觉,依法当死的有四人,马亮对这四人都宽恕了,说:“为民去害,而反处死罪,这不是立法的本意。”调任升州途中在江州住宿,正逢岁旱民饥,湖湘漕米几十船刚运到,马亮发文给守将,拨米救济贫民,于是上奏:“临江各州都严重歉收,而官吏不
本文标题: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模块检测卷二Word版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56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