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量120分钟总分120分)第Ⅰ卷(共42分)一、选择正确的答案(18分,每小题3分)(答案请填入第三页表格中)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粗糙(cāo)隽永(juàn)做窠(kē)会稽(kuàijī)山B.壁龛(kǎn)疾疹(zhěn)宁谧(mì)踟蹰(chí)C.漫溯(sù)媛女(yuán)跫音(qióng)颤动(zhàn)D.有郄(xì)模样(mó)河畔(pàn)长篙(hāo)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云彩神采飞扬诚恳开垦土地B.暄响寒暄客套窗扉敞开心扉C.炫耀耀武扬威慰藉声名狼藉D.忧郁犹豫不决清凉青山绿水3、下面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散文家。1968年因长篇小说《雪国》《千纸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B.徐志摩、闻一多、穆旦都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作家,写作追求新诗的格律化,主张诗歌应该有音节、有韵律。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D.新诗产生于“五四”运动时期,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他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号称新诗纪念碑式作品的,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4.填入横线上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___________________。A.树也缥缈,山也虚无,淡如烟,淡如雾B.淡如雾,山也虚无,淡如烟,树也缥缈C.山也虚无,淡如烟,树也缥缈,淡如雾D.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5.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运用最正确的一项是()A.今晚却很好,即使月光也还是淡淡的。B.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C.(这)不是一次能解决的事,而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D.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6.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差别最大的一组是()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然谋臣与爪牙之士……③唯君左右之④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⑤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⑥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⑦明日,徐公来⑧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⑨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⑩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A.①③⑤⑦B.④⑥⑧⑩C.①②⑥⑨D.③⑦⑧⑩。二、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2分,每小题3分)在华夏大地的崇山峻岭中间,安徽省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究竟凭什么赢得了众多文学大师的厚爱?很可能是它曾经有过的宗教气氛。天柱山自南北朝特别是隋唐以后,佛道两教非常兴盛。佛教的二祖、三祖、四祖都曾在此传经,至今三祖寺仍是全国著名的禅宗古刹;在道教那里,天柱山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地维”,是“九天司命真君”的居住地,很多道家大师都曾在这里学过道。这两大宗教在此交汇,使天柱山一度拥有层层叠叠的殿宇楼阁,气象非凡。对于高品位的中国文人来说,佛道两教往往是他们世界观的主干或侧翼,因此这座山很有可能成为他们漫长人生的精神皈依点。这种山水化了的宗教,理念化了的风物,是能使那些有悟性的文人畅意适怀。例如李白、苏东坡对它的思念,就与此有关。也可能是它所蕴含的某种历史魅力。早在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曾到天柱山祭祀,封此山为南岳,这次祭山是连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也跟随来了的。后来,天柱山地区出过让一切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历史人物,例如赫赫大名的三国周瑜,以及包括“小乔初嫁了”在内的二乔姐妹。这般风流倜傥,又与历史的大线条连结得这般紧密,本是历代艺术家恒久的着眼点,无疑也会增加这座山的诱惑力。王安石初到此地做官时,曾急切询问当地老百姓知不知道这里出过周瑜,百姓竟然都不知道,王安石深感寂寞,但这种寂寞可能更加增添诱惑。一般的文人至少会对乔氏姐妹的出生地发生兴趣:“乔公二女秀所钟,秋水并蒂开芙蓉。只今冷落遗故址,令人千秋思余风。”(罗庄《潜山古风》)当然,还会有其他可能。(7)对“这种山水化了的宗教,理念化了的风物”解释比较恰当的一项是()A.指可使人得到某种超凡脱俗的宗教启迪的山川风物。B.指山川风物使宗教思想得到具体体现和形象展示。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指天柱山处处地方都弥漫了浓存的宗教气氛。D.指被虔诚的封建宗教意识所渗透的山水景物。(8)对“王安石深感寂寞”一句的意思,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王安石因百姓对历史人物的无知感到有些失望。B.曾建赫赫功业的周瑜尚且湮没无闻,初来此地做官的王安石增添了失落感。C.王安石追思古人,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现象感慨万端。D.王安石觉得自己老来功业无成,深感此时又老又孤独。(9)以下判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天柱山即古之南岳,它与后来称为南岳的衡山不是同一个地方。B.天柱山自隋唐以后佛道两教非常兴盛,有可能成为高品位文人的精神皈依点。C.天柱山那层层叠叠的殿宇楼阁,一直是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D.游天柱山而对乔氏姐妹发生兴趣的,不过是一般文人。(10)对上面的文字综合分析最为恰当的一项是()A.汉武帝、司马迁、李白、苏东坡等看重天柱山,都是因其宗教气氛和历史魅力。B.天柱山确有使文学艺术家获得“解脱”、“受到吸引”的人文景观。C.文学家们的悟性和追求,往往使他们并不重视自然景观的好坏。D.文学家们对山水景观喜爱与否,原因都各不相同,难以历数。三、阅读文言文《张俭》,完成11—14题。(12分,每小题3分)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②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③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后汉书·党锢列传》)[注]①刊章:诏令上删除告密人的名字。②蘧伯玉: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很讲义气。③明廷:汉代对县令的敬称。1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览遏绝.章表绝:截留。B.笃因缘.送俭出塞缘:缘分。C.大将军、三公并辟..并辟:同时征召。D.而俭资计差.温差:稍微。1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有()①所为不轨②为俭所弃③明廷今日载其半矣④莫不重其名行A.③④意思、用法都不同①②意思、用法都不同B.③④意思、用法都不同①②意思不同,用法相同C.③④意思不同,用法相同①②意思、用法都不同D.③④意思、用法都相同①②意思、用法都相同13.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张俭“望门投止”,能得民救助的原因的一组是()①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②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③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④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⑤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⑥宗亲并皆殄灭A.①③⑤B.②⑤⑥C.②④⑥D.①③④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俭为人刚正不阿,且淡泊功名,见刺史不称职,就称病不做秀才,对大宦官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也敢冒死弹劾。B.毛钦也很敬重张俭,但他有命在身而不便直说,所以用蘧伯玉的耻于独作君子的德义来暗示李笃,自己也具仁义之德。C.张俭晚年才受器重,但他对政事感到厌倦,官府多次征召,他都不肯就任。因为家中比较富裕,灾荒时能倾尽财产,济助百姓。D.建安初年,张俭被征召为卫尉,他内心并不愿出任,只是迫不得已才去上任的。后来他发现曹操已有取代汉室的野心,于是就退隐了,从此没再参预过政事。第Ⅱ卷(共78分)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线————————————四、阅读钱钟书的《论快乐》(节选),完成(15)—(17)题。我们经常概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切反映了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快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以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过;段成式《西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渡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他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是的
本文标题: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9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