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对权力制约的制度问题一直是人类头疼的难题。请看下边的这个小故事。有7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共同生活,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没有什么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于是我们又可得到结论:绝对权力导致了资源浪费。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有那份最少的。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什么制度是企业最好的制度?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海尔的制度好不好?联想的制度好不好?对于你的企业而言,难说。关键是适用。是从你的企业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从专家学者的专著中生搬硬套而来。制度是生物,不是产品。由是得之:制度至关紧要,制度是人选择的,是交易的结果。好的制度浑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令人为之感叹。制度是生长出来的,不是制造出来的。卷首语2006年12月15日总第87期目录卷首语分粥制度企业战略4五粮液:品牌联营成就白酒霸主五粮液能够和白酒行业的第二拉开差距,居功至伟的当属区域品牌联营策略。人力资源7海尔: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记者曾经问张瑞敏在美国办厂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困难?张瑞敏认为其中一大困难就是海尔的管理会不会外国人所接受,中美有文化差异,还有制度上的差异。企业文化11普利司通:把文化理念执行到底管理战略16张钰、性贿赂和管理战略五粮液:品牌联营成就白酒霸主五粮液,现今白酒市场的第一品牌,年销售量远远领先于其它同行企业,是白酒行业当然的霸主。但五粮液并非天生的王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初,五粮液只是8大名酒之一,与泸州老窖、剑南春、全兴、古井贡、洋河等名酒品牌比较,并没有特别的优势。五粮液能从其中脱颖而出,与茅台并驾齐驱,成为中国高档白酒品牌的双璧,并在整体销售上遥遥领先其它品牌,两大策略起到了关键作用。一、大胆提价妙手炒作,比肩茅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茅台是白酒业唯一的霸主,声名显赫,其它品牌则不相上下,形成胶着,这时,五粮液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只有一个高档白酒品牌,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价白酒品牌,基于这样是市场判断,五粮液采用了挑战茅台的策略。通过价格提升和品质提升,争取与茅台比肩的地位。高价是高档的必要条件,五粮液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换包装提价,此举可能正中茅台下怀,也应声提价。此时,众多名酒品牌尚在销量上较劲儿,不敢贸然提价,怕得罪消费者、降低眼前的销量。于是,茅台和五粮液双峰对峙、争气斗狠、热战不断、竞相涨价,到1993年,众多名酒仍在10多元、20多元徘徊时,茅台和五粮液已经涨到了100多元。不知不觉中,名牌白酒分化成高端和中低端市场。五粮液和茅台,凭借高价格,高品质,与其它名酒拉开了档次,将高端白酒市场变成了两家的“私家花园”。当然,仅仅提价是不够的,高价需要品质的支持,五粮液在提价同时开始了新闻炒作。首先举行白酒拍卖活动,一公斤拍得数万元。这条“五粮液拍出天价”的新闻顿成媒体关注热点。媒体围绕这个新闻事件,让社会各界人士讨论五粮液的“天价”是否合理。这样的公关行为,可谓是四两拨千斤,为五粮液提价转移了视线,同时也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了五粮液的“贪得无厌”的涨价行为。如果消费者知道一瓶酒五粮液最高能够拍卖到数万元,他们还会认为一瓶酒300元钱贵吗?五粮液这样的新闻炒作是持续的,不间断的。如《五粮液68度原浆酒问世创白酒界吉尼斯纪录》的报道:“日前,五粮液新品68度原浆酒在北京召开了新品上市新闻发布会。在这之前,白酒的最高度数为67度,五粮液又一次成功创造了白酒界的吉尼斯纪录。据介绍,68度原浆酒的诞生缘于国家主席江泽民到五粮液集团的一次视察。当时江主席即兴品尝了用于勾兑的五粮液原酒,其香之浓、其味之冽使主席深为陶醉。从中,五粮液人又一次发现了市场商机,决定开发这种高档的原浆高度酒。”这篇只有100多字的新闻,却包含了“创造吉尼斯纪录”、“江主席大加赞扬”等新闻点,可谓短小精悍之至。不断地主动制造新闻、不断地将产品、企业的好消息告诉消费者。有力地提升了五粮液的品牌形象。同时富有现代感的五粮液的商标形象、产品包装形象、主题歌、企业形象等广告片,在中央电视台不断播出,使五粮液红遍了大江南北。二、联手渠道品牌扩张,成就第一;1996年,五粮液集团还只有两个品牌——高档酒品牌“五粮液”和低档酒“尖庄”。产品品牌结构极不合理,除了顶级品牌五粮液、低档品牌尖庄外,中高档、中低档产品,五粮液一个都没有。以送礼为主的五粮液市场有限,上升空间不大;低档酒虽然能走量,但利润很低。能够将销售量和利润率结合起来的,只有中档白酒。当时全国风起云涌、新人迭出的白酒市场上,孔府宴酒、孔府家酒、稍后的秦池等鲁酒全是中档白酒。看到了市场蕴含的巨大机会。五粮液决定开始启动自己的多品牌战略。1997年,五粮液一口气推出了五粮春、五粮醇、五粮神等多个“五”字头的全国性品牌。五粮液的多品牌战略,现在已经带给它丰厚的回报,2001年仅五粮春的销售收入就突破5亿元。但五粮液刚采取多品牌战略的时候,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受当时风头正劲的鲁酒挤压,系出名门的五粮液子品牌并没有很快带来丰厚的回报。1997年年低,五粮春的销量只有1000吨。对于五粮液来说,这样的步伐太慢了。针对中国白酒市场地域性强、渠道在白酒销售中作用极大的情况,五粮液采取了富有创意、能够快速扩张的措施——地区品牌联营策略。促使地区品牌联营策略问世的因素主要是:1.各地方都有自己的白酒品牌,并且这些品牌在当地具有地缘优势,影响力很大;2.国营的糖烟酒公司在烟酒等产品的流通领域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地区品牌往往受到地方糖烟酒公司的大力支持。五粮液要成为白酒大王,就要避免和这些各地割据的诸侯们正面竞争;而争取和它们合作。于是,五粮液的地区品牌联营策略问世了。在这种策略指引下,五粮液公司将自己开发、收购的品牌运营权采用“买断经营”的方式,交给代理商或者地区流通企业运营,而五粮液负责为其合作企业进行OEM。用这种方式,虽然利润不高,但没有任何风险,能够迅速实现企业规模扩张。或者由代理商或者流通企业申请商标,五粮液负责开发和生产产品,并提供“五粮液集团”的背书品牌,使品牌和渠道两者相得益彰。这两种策略的运营都很成功,京酒、金六福、浏阳河等均采用这种策略。京酒就是其中的一个成功例子。北京市糖业烟酒公司注册了京酒商标,五粮液公司按照北京糖烟酒公司要求生产;京酒的全国独家经销权归北京糖烟酒公司所有。通过这种联姻,京酒在一夜之间就依靠渠道的力量,走上了北京人的饭桌,在与同档次产品的竞争中,渠道对“亲儿子”大力支持,很快让京酒占尽上风。当年京酒的销售量就达到8500吨,远远超过五粮液独立推广的“五粮春”。地区联营策略让五粮液避免了和地方品牌的正面冲突,聪明地将各地的流通渠道商变成了自己的盟友。回首看来,五粮液能够和白酒行业的第二拉开差距,居功至伟的当属区域品牌联营策略。正是在这种多品牌战略、区域品牌联营策略指引;五粮液与众多联营品牌在品牌和渠道上互相依托,一方面“五粮液”的品牌背书提升了联营品牌,另一方面,联营品牌投放的大量广告,进一步丰富了五粮液的品牌价值、使品牌无形资产不断上升、积厚。返回目录1.海尔把1999年定为自己的全球化年,这一年中,张瑞敏与海尔得到国际舆论的不断喝彩,是上述称呼显得名副其实。在全球化年中,海尔最大的一步莫过于在美国独资建厂。1999年4月30日,海尔开始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坎登(Camden)建设它在北美的第一个家用电器的生产基地。记者曾经问张瑞敏在美国办厂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困难?张瑞敏认为其中一大困难就是海尔的管理会不会外国人所接受,中美有文化差异,不光是文化差异还有制度上的差异。美国的工会、美国的工人本来对中国就有一些敌视或者有一些误解,都可以误打到海尔的头上来。而海尔最好的办法的就是借鉴多方面的东西,包括中国企业在那里的失败教训,包括其他外国企业在那里的成功经验。张瑞敏笑着说:因为连哈佛都用案例来教学,我们何必自己闷着头来想呢?2.再一次访谈中,张瑞敏被问及美国的海尔如何协调并实现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当地化。张瑞敏坦言,在美国的海尔,部门的领导与自己的成果挂钩,海尔在美国的工厂雇的就是美国当地人。海尔对美国的雇员是有指标,有要求的,并不是他们完成了多少销售额就可以了,而是要在美国建立信誉、建立网络。在美国成立了美国海尔贸易公司,经理有25万美金的年薪,而且这仅仅是底薪,做的好的话还有加薪的机会。张瑞敏说:我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你要我的钱,我要我的效果,你必须能拿出效果供我考核。3.海尔的全球化理念正在一步步的向前推进,而世界各地的海尔也正积极的进行着本地化的改良。张瑞敏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谈到:海尔在海外的本地化一定要跳出产品的概念,海尔的目标就是要做到在当地融资、在当地融智。海尔认为真正的国际化应该是当地融智,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应该主要用当地的,因此美国海尔的员工都是美国当地人。张瑞敏做了有关美国和日本公司的比较,发现美国公司往往会比较成功的进行国际化,其原因是日本公司很难接受外来人,而美国公司则敢于让当地的员工放手大干。海尔在美国建厂好比是播下了一粒种子,通过人力资源的本地化,海尔希望实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移植,而是在当地扎下了根并成长为茂密森林的海尔。4.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成功给张瑞民意很大的启发。他说:在海外不管有多少公司和工厂,关键是能不能做到利用当地的资本,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也就是能不能在当地融资、融智。能够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企业,如果不能够做到,不管你设立多少工厂,那仅仅是一个在海外拥有很多工厂的一个企业。5.张瑞敏看重思维的国际化、行动的当地化,这可以从宏观的发展和具体运作这两个层面来分析。6.贾迈尔和亚默瑞是海尔遍布海外的经理人队伍中的两位代表性人物。目前,海尔在全球的设计中心、制造工厂、营销网络,聘用的大都是当地化的人才,随着海外业务的拓展,已经形成了一支海尔的全球经理人队伍,为海尔加速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国内欲向海外投资的企业来说,首先感到困难的,是缺乏高水准的跨国经营人才。在此问题上,我国多数投资企业都是从国内派遣相当多的人员前往海外子公司,实行大包大揽,这就容易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派出人员因待遇问题跳槽不归,二是又派出人员全盘把持企业管理,影响当地员工积极性和市场开拓的深入程度,并最终影响企业的收益。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海而采取了最具灵敏度的机制。组多在美国的日本公司基本上是通过由总部选派的经理人开展管理的,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却是由海尔总部以控股的方式与贾迈尔的贸易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原因是,海尔认为:只有池美国咖啡长大的人,才能调处地道的美国咖啡。更重要的是,总部对贾迈尔表示,它所要做的只是制定业务发展的战略。在美
本文标题:分粥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84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