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二语文试卷劝学原毁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劝学》《原毁》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一、学习要点(一)作者介绍1.荀子,名况,时人尊称“荀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2.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古文运动倡导者,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二)《劝学》的艺术特色1.论证的逻辑美。在《劝学》中集中笔墨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途径以及目的,文章不枝不蔓,始终围绕学习展开论述。作者在首段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分别从多方面对这一论点进行阐释。第二段首先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使人“知明而行无过”,第三段紧接着论证了学习的作用是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第四段又论证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贵在积累,坚持,专一。第五段论证学习的途径。首段总揽全篇,而全篇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全文浑然一体,让人明白了为什么学习和如何学习的深意。文章不仅在整体安排上环环相扣,而且在单独的一段中也显示出逻辑的严密性。比如第四段,主要从三个角度论述学习应具备的正确方法和态度。自“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着重强调一个“积”字,说明学习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要靠日积月累,不能一蹴而就。自“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着重强调一个“恒”字,论述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段末则着重强调一个“专”字,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积”“恒”“专”,三者相对独立,而又密不可分。2.善用比喻表现出的语言美。《劝学》的说理性很强,但作者并非枯燥地论道,而是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巧妙设喻,娓娓说理。荀子善于发掘生活的宝藏,将深奥的道理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连类比物,启迪思考,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比喻的形式也多样化。有的正面切入,直陈观点,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反面迂回,论证道理,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同类并列,反复强调,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有的正反对照,蕴涵深意,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有的单独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领会,如“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三)《原毁》的文章结构文章可以分成四部分:1-4段指出古人对己对人的态度——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责己重以周,是“不怠”的表现;待人轻以约,是“不忌”的表现。不怠不忌,毁谤自然无从发生。这一部分的议论,既为我们树立了古人的典范,又为下文的鲜明对比和展开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5-7段议论今人对己对人的态度——责人详,待己廉。责人详,这是“忌”的表现,这是“毁”的一个根源,待己廉,这是“怠”的表现,这是“毁”的另一个根源。第8段揭示本源,在上面对比的基础上,直言“怠”与“忌”是毁谤产生的根源,然后转笔写以“某良士”或“某非良士”试于众人的反应,意在描绘世俗人情;作者就是通过对比中的描绘,也通过描绘中的对比,自然导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点清“毁”字。第9段阐明意图——在上者能知多毁的原因,国便可治。意思是毁不仅误人,甚且可以误国;反之,不毁就既不误人,也不误国。二、能力训练检测1.填写汉字。A.róu________以为轮B.虽有gǎo________暴C.吾尝qì________而望矣D.假yú________马者E.故不积kuǐ________步F.qíjì________一跃G.qiè________而不舍H.nú________马十驾2.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金就砺则利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D.君子生非异也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下列句中加红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金石可镂(雕刻)②其待人也轻以约(怠慢)③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缺点)④金就砺则利(磨)⑤其待己也廉(廉洁)⑥积善成德(好的行为)A.①②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③⑥4.句中加红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B.今之君子则不然故木受绳则直C.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选出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一项()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D.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6.加红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C.求其所以为舜者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嗔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7.下列各句中对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语妻曰语,告诉B.莫邪子名赤,比后壮比,等到C.但睹堂前松柱下但,然而D.王即购之千金购,悬赏征求8.对例句中加红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例句:故通名三王墓A.都B.统一的C.连接的D.共同的9.与例句中“乃”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A.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B.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C.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D.乃分其汤肉葬之。10.下面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译文:从家门出来,远望南山,有颗松树长在石头上,那把雄剑在树的背后。B.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译文:我听说楚王悬赏千金征求你的头颅,把你的头颅和雄剑拿来,我为你报仇。C.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译文:赤的头颅在鼎中滚动的开水里跳跃出来,睁大眼睛甚是愤怒。D.乃分其汤肉葬之。译文:(楚王手下)于是把楚王没有煮烂的头颅从开水中取出来和楚王的尸体一起埋葬了。附参考答案1、A輮B槁C跂D舆E跬F骐骥G锲H驽2.A(B知一智C说一悦D生一性)3.D(轻:宽容。砺:磨刀石。廉:少。)4.C(而:表转折;表修饰。则:表转折;表承接。乃:竟然,却。于:比;从。)5.D6.D(博学:广泛地学习。所以:表原因。用心:因为心思)7.C8.D9.A10.D作文推荐关于我的北京高二(3)黄维一枰到底还是最熟悉北京,呆了十几年的城市。我看着它这些年的变化,就像看着自己的成长过程。脑子里闪过一些不连贯的影像,美的,丑的,欢喜的,沮丧的,完整的,残缺的,然而都是真实的,自我的。很小的时候便记得很多北京的声音。经常是夏天的午后,大地被灼烧得像死去了一样,所有的树叶都蒙着一层呆滞而倦怠的灰黄色,天是蓝的,然而颜色很淡。家里的老人有午休的习惯,所以这个时候总是静谧而令人愉快的。毫无征兆的,远处传来悠长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然后是一阵清脆连贯的铁片哗啦哗啦的声音。一个推着自行车的人缓慢地走过来,懒散而重复地喊着。看他的样子像要睡着,声音却底气十足。经过我家楼下的时候,那铁片声越发刺耳,响得简直让人受不了。铁片声与吆喝声终于远了,弱了,我却又想再听一遍——到底没有明白他喊的是什么。终于又是一片寂静,才发现蝉是一直在鸣叫的。记不得什么时候这种声音就在我耳旁彻底消失了。不过夏日的午后,蝉总是有的。想起来总觉得有趣。不止这一个,还有“麻豆汁儿——酱豆腐”。这是被我奉为经典的两个,纯粹的老北京范儿。豆汁这个是两段式,带升降调的,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北京的吆喝声给人的感觉像一块金属,色调是单一的,但很有光泽,短短的几个字,不加修饰,全凭吆喝声的气韵,就是够出彩。声音也如金属一般硬朗,虽称不上干脆,也绝无拖泥带水之感,比吴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侬软语利落了不知多少;这声音又是厚重,稍有些圆钝的,穿透力很强,而不尖利;更何况还光滑,舒畅,听了便觉得舒坦。这字正腔圆的京腔,透着正统与高贵,小时候听到吆喝声,觉得好玩,总要学上一两句。长大后自然是不学了的,听到的也少了,然而这些美妙的音律,早已固化在我的记忆里。还有北京胡同里的院子。我总是记得这样的场景:两扇朱红的大门,颜色很黯淡,漆也剥落了一些,露出斑驳的棕色,两个门环——可是没人使,已经着了土或者蛛网,因为门总是开着的;旁边甚至有两尊石狮子,被风化得连轮廓也分辨不出。大门的里面,有的是破败的,零乱得很;然而有的挺讲究,有个藤架,影壁,甚至于莲花池什么的,可惜我似乎不记得看到池里开出莲花来。可是人在很小的时候,对这些是一律没有概念的,唯一在意的就是好玩与否。毫无疑问,这些北京的院落大抵是很好玩的。北京人是很爱花草的,于是每户人家外面的窗台或者地上,总是放着几盆花草——不名贵,却容易养活,一长起来就郁郁葱葱,一开花就芬芳美好,很热闹。花盆是不怎么讲究的,里面的土壤却是新鲜的,有的还扣着半个鸡蛋壳,当肥料使。凑近想闻一闻花香,却是一股臭鸡蛋味扑面而来。小时候总是喜欢到处转悠,拧拧这个院子的水龙头,逗逗那个院子的小狗。北京的院落就像一棵植物庞大的根系,拐弯很多,走进一个院子很有曲径通幽的感觉。现在的北京,院落少了,楼房多了。进去还要输个密码,刷个卡之类的。当然,也没有谁有兴趣去别人家的楼道里转一圈——模样都差不多,连小孩也没有这个爱好。遗憾总是有的,却不是对这些楼房,倒是再经过那些院落,门照旧是开着的,里面脏乱的一片,拥挤不堪,很是有点惨淡的意味。也或许人在很小的时候,还不懂得甚么叫丑陋,活得自然很有情趣,在长大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变了太多吧,比如我现在怕狗,亦不再希望踏进那些现在看来几乎毫无美感的院子寻找什么乐趣。也或许那些院落本身就变了呢。也或许我只是记得了一些美好的东西甚至再加以美化——对于不美好的事物,人总是趋于忘记的,然而我所能确信的是,这些愉快的记忆本身至少是真实的,这些欢愉的不可复制或者取代的记忆,是我的北京赠与我的,存在于我的整个生命,存在于我的北京。我不知道写到这该怎么结尾,北京之于我的种种记忆与情感,该用怎样的词汇来总结。我一直
本文标题:高二语文试卷劝学原毁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85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