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二语文试卷同步测试四
同步测试四第Ⅰ卷(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编纂(cuǎn)舟楫.(jí)解剖.(pōu)粗鄙.(bǐ)B.埋.(mán)怨辟.(pì)路琐.(suǒ)碎上溯.(shuò)C.显赫.(hè)宫阙.(què)禅.(shàn)让啮噬.(shì)D.谄(xian)媚恬.(tián)退轩冕.(miǎn)卓.(zhuó)著2.下列各组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贬黜数见不鲜蒸蒸日上实致名归B.蓬篙降格以求奋世嫉俗吹毛求疵C.蜉蝣磬竹难书夸大其辞心悦臣服D.国萃高风亮节直接了当根深蒂固3.填入下列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__精神文明的高超。②想无名而终于有名,其原因大概因为历史需要__清高的样板,而这类样板又只能通过才艺成果的传扬完成。③陶渊明归隐田园,以“力耕”谋取“衣食”。这种情况与富贵绝无__,在古人心目中乃成为纯正的清高。A.审查树立姻缘B.审查竖立因缘C.审察树立因缘D.审察竖立姻缘4.将句中画线的俗语换为成语,改换得不恰当的一句是()A.学习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持之以恒。(换为“一曝十寒”)B.同志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以诚相待。如果只想坑害别人,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换为“咎由自取”)C.老师多次教育他,而他总把话当作耳边风。(换为“不问不闻”)D.即使明天退伍,我们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换为“得过且过”)5.下列各句中使用的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A.学完了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之后,大家在思考我们应该为什么而活着?B.他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现在有新解,姑置勿论),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C.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D.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时,是可以称为清高的,后来辅佐刘备,成为蜀汉丞相,在后人心目中近乎完人,却无人说他清高。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当代,清高曾经长期受批判,但由于它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价值观念,在人们心中影响很深,因此虽然批了,却仍然没使许多人的观念真正转变。B.有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秋的文字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如此?写秋颂秋的文字同样也不少。C.宋代散文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多样,形式更加广泛,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影响。D.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已算万幸。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7.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8.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9.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A.①托物言志②借景抒情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②景中情和情中景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C.①景中情②情中景③情景互生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③情景互生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右欲兵之兵:士兵B.扶而去之去:离开C.及至,西伯卒卒:去世D.是邪非邪是:代词,指天道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②于嗟徂兮,命之衰矣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②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C.①亦各从其志也②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②以臣弑君,可谓仁乎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伯夷积仁洁行的一组是()①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③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④太公曰:“此义人也。”⑤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⑥遂饿死于首阳山。A.①③⑤B.②③④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③⑤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第Ⅱ卷(共108分)四、(18分)15.翻译文中画线语句(8分)(1)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默写(4分)(1)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2)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4)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诗后问题(6分)江南春绝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试作简要分析。(不少于10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精神的殿堂冯骥才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重新改建的建筑的入口处,刻意使用古希腊神庙的样式。宽展的高台阶,一排耸立的石柱,还有被石柱高高举起来的三角形楣饰,庄重肃穆,表达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历史精神。大维·德安在楣饰上制作的古典主义的浮雕,象征着祖国、历史和自由。上边还有一句话:“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这句话显示这座建筑的内涵,神圣又崇高,超过了巴黎任何建筑。我要见的维克多·雨果就在这里,与另一位法国的文豪左拉同在一室,一左一右,分列两边。两人的雪白大理石的石棺上面,都放着一片很大的美丽的铜棕榈。我注意到,展示着他们生平的“说明牌”上,文字不多,表述的内容却有其独特的角度。比如对于雨果,特别强调由于反对拿破仑政变,坚持自己的政见,遭到迫害,因而到英国与比利时逃亡19年。1870年回国后,他还拒绝拿破仑第三的特赦。再比如左拉,特意提到他为受到法国军方陷害的犹太血统的军官德雷福斯鸣冤,因而被判刑那个重大的挫折。显然,在这里,所注重的不是这些伟人的累累硕果,而是他们非凡的思想历程与个性精神。
本文标题:高二语文试卷同步测试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86020 .html